位于四川省南江县天池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校园内的天池康氏宗祠,是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修建的,至今已整整140年,历尽沧桑,风采依旧。她承载着天池康氏崇宗敬祖启迪后昆的美好愿望,也彰显着天池康氏生生不息血脉相传的优秀家族传统。
天池康氏宗祠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曾作为中华苏维埃政府创办的列宁小学校舍,供穷困农民子弟读书,教化一方人民,撒播革命种子。宗祠背靠巍巍钟魁山,这里曾是1933年红四方面军徐向前、李先念指挥的钟魁山战役遗址,它绵延数十公里向北融入大巴山脉——以红叶著称的米仓山系,是远近闻名的风水宝地。想来,先祖落根于斯,发展壮大于斯,又在钟魁山南麓,落穴修墓,建祠立宇,真可谓是高瞻远瞩,开世代昌隆之始。古木森森,松柏苍劲,尤其是那高大的古黄粱树像一把撑开的巨伞,守护着庄严的祠宇,庇护着先祖的坟茔,见证了我们氏族的辉煌,预示了我们康氏族人根深叶茂、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和健康发展的势头。
今天,族人要到此寻古觅迹,叩拜先祖,首先要进入学校的大操场。其操场有三个,大操场套小操场,小操场套大操场,每一个操场都有宽大的石台阶相连,每一个操场左右都排列着高大宽敞的教学大楼及宿舍,四面合围,形成偌大一个层层向上的四合大院,把康氏宗祠簇拥在正北方高台之上的中央,俨然众星拱月,更衬托出宗祠的庄严肃穆。石阶尽处,便到堂前。整个宗祠坐北朝南,白墙青瓦,半掩在松柏中,是典型的川北民居式——长三间二头转的风格。正殿门口
石狮一对,威武神勇,居高临下,极目四方,蓄势待发,威震一方,忠诚地守护着先祖,神圣不可侵犯。狮背立柱,上建歇山式屋顶,大屋顶显得稳固协调,直线和曲线巧妙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扩大了采光面、又利于排泄雨水,也增添了宗祠飞动轻快的美感,犹如展翅飞翔的雄鹰。檐下有斗拱支撑,上面悬挂流光溢彩的匾额,有“列宁小学旧址”、“明德惟馨”、“康氏祠堂”等(见图一)。正殿内立有始祖大碑一栋,名曰“桃园三结义”。碑上雕刻有栩栩如生的崇文尚武、四世同堂的故事,多幅对联横批相映,寓意后世子孙人才辈出,传承诗书治家,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正碑两侧又供奉着数块石碑,以记述祖先之功德及宗族的辈分。其弟神位碑,其子神位碑,拱卫其左右,保佑着子孙后代的兴旺发达和幸福安康(见图二)。古宗祠形体壮丽,她与新式的新建筑和优美环境并存,相得益彰,布局规范统一,展现了别具一格的独特风韵。
回首往昔,更见宗祠的历史沧桑。自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先祖康自英、康国林带领族人,为彰显先祖功德,启迪后昆,在天池乡来祖康文章祖墓前,修建了气势宏大,做工精美的石碑,供子孙后代瞻仰,至今完好无损。同治十一年,随着氏族发展壮大,为使同宗世序有条不紊,为使先祖功德彰而不灭,为使族人尊圣贤而循礼约家规,先辈康惠宗、康正昌、康心田等带领族人,在文章祖墓前修建了雄伟壮观的康氏宗祠,将墓碑罩护于屋内,墓碑宗祠融为一体,此构思和设计堪称绝妙。
承先启后,大爱无私。随着时间推移,宗祠又经后人几度修葺。1948年,在先辈康心才、康化成等倡导下,族人略事维修。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声一浪高过一浪,许多宗祠都被当“四旧”破坏、损毁了,但天池康氏宗祠却依然完好地保存下来,成为我们氏族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更是我们氏族的一个伟大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的人是康大德,他在我们康氏族人中德高望重,十里八乡享有极高的威望。文革中他正任职长赤区区长,作为当权派,随时都有可能被当作走资派遭批斗、戴高帽子,处境非常困难。但一听说造反派要带领学生破坏祠堂,遂星夜兼程赶回家乡,找到当地队长康树宪商议对策,设法巧妙制止破坏。他们连夜发动族人,捐赠木材和竹料,迅速在康文章祖的墓碑前打桩立柱,劈竹编墙,一道篾笆墙立于碑前,敷上泥石灰,把各房份的碑板也用泥石灰粉刷,一并写上毛主席语录,使这些“四旧”暂时消失。另外,与族人商议把祠堂无偿提供给学校用作教室,并承诺学校改建、扩建时都无偿提供所需土地和材料,但唯一条件就是不能拆掉我们的宗祠。同时,他还以私人关系到多个部门做工作,说服各级领导,最终才使我们宗祠幸免劫难。可想而知,在那个特殊年代,做这样的事情,需要冒多大风险,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多大压力。然而,这样难办的事情,他办到了。他曾任南江县长赤区(长赤区曾辖十乡一镇,天池乡乃其中之一)区长四十余年。退休后,经常开展宗亲联谊,提倡宗族一家亲。为了让后世明白先祖来龙去脉及创业之艰难,他于1989年又同银行退休干部康树声一道,自费走访毗邻县乡康氏族人聚居地,收集、整理资料,后在退休干部康洪青,大旗山企业老板康树全等人的支持下,编纂了文革后康氏家族第一本族谱——《康氏谱略》,免费分发给族人,受到了族人以及外族的高度评价。因时代和地域限制,该谱只限一地谱志,内容不够完善,已不适合家族发展所需。为弥补其不足,他又于2001年和族人康树声、康奇成、康俊德、康宪德、康道光组成老中青四代的编纂班子,自费走访川陕两省六县的康氏聚居地,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和族人先进事迹,并筹措资金于2002年出版了较完善的第二本族谱——《康氏宗谱》,分发族人,流传后世,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可惜他年事已高,不幸于2011年8月驾鹤西游。但他的精神,他的品质,他的事迹却流传千古。我们康氏族人,都应该对先辈们的奉献精神表示崇高的敬意。
2006年秋,因王友庆先生捐赠“明德助学工程”落户天池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旧校舍拆除,新教学楼建起,原来位于校园中央的康氏宗祠更显豁地跃入世人视野。但宗庙饱经风霜摧残,已显得破危不堪。为此,前辈康树声、康宪德向全体族人发起倡议,召开族人大会,成立宗祠维修小组,积极筹措资金,在保持历史原貌的前提下,以康氏族人为主,学校为辅,共同维修康氏宗祠。历经一年,耗资近十万元,把宗祠修葺一新,重现其昔日风采。也成为天池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一道靓丽风景。
瑟瑟秋风,红叶遍地。2012年秋,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康运武与蓬安县族人康本丰、康继、康寿林、康国清一行前来天池开展宗亲联谊活动,看了天池康氏宗祠后高兴地说:“我们走访了全川康氏聚居地,发现天池康氏宗祠是全川唯一保存完好的祠堂,是康氏家族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族人的骄傲。”如今,康氏宗祠的意义不仅仅是追根溯源和传承康氏优秀传统,更深远的是她将激励我们康氏族人站得高,看得远,把康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潮流之中,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