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康氏轶闻

落籍辽宁的康氏始于何时何地何人

浏览: 次 日期:2012-12-05

     落籍辽宁的康氏始于何时何地何人正史中无考。
     说道这个话题,还得从奶奶在世时讲的抚顺东洲支系康氏的故事开始,奶奶说康家的祖先是陪唐二祖御驾征东的元帅,沈抚交界的李二十寨是我家的养兵之地。当我初识字后,便借来薛仁贵征东的评书阅读,小说中并无康姓人物,又不敢追问奶奶故事的来龙去脉,只有把奶奶的故事深埋在心底。因为奶奶是大字不识的农妇,更不知她又承袭了何人的口授,奶奶故事的真实性难以质疑。数十年后,在堂弟家见到我家的家谱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始迁祖是明末未注明任何官衔的平民康自明,既不是唐朝的领兵元帅,也不是明末的将领。
     唐太宗东征高句丽,史籍是有记载的。
    《新唐书卷二·本纪第二太宗》“十九年二月庚戌,…,以伐高丽。…。四月癸卯,誓师于幽州,大飨军。…癸亥,李世勣克盖牟城。五月己巳,平壤道行军总管程名振克沙卑城。庚午,次辽泽,瘗隋人战亡者。…丁丑,军于马首山。甲申,克辽东城。六月丁酉,克白岩城。已未,大败高丽于安市城东南山,左武卫将军王君愕死之。辛酉,赐酺三日。七月壬申,葬死事官,加爵四级,以一子袭。九月癸未,班师。十月丙午,次营州,以太牢祭死事者。丙辰,皇太子迎谒于临渝关。…”
     《资治通鉴》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下贞观十九年(乙巳,公元六四五年)的记载更为详尽:
   “...。
     凡征高丽,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馀级,战士死者几二千人,…
     丙午,至营州。诏辽东战亡士卒骸骨并集柳城东南,命有司设太牢,上自作文以祭之,临哭尽哀。其父母闻之,曰:“吾儿死而天子哭之,死何所恨!”
      纵观《新唐书》、《资治通鉴》唐太宗征东,无论蕃将、胡兵都不见康姓粟特人出现。《新唐书》卷111列传第35记载诸夷蕃将中有: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契苾何力等;又《新唐书》卷111列传第36张俭传、《资治通鉴》卷179唐纪13太宗贞观十九年(乙巳,公元645年)营州都督张俭将胡兵为前锋,…正史中胡将、胡兵都无康氏之人的记载,奶奶的故事大半都化为乌有了。当我结束走南闯北的地质生涯,欲修家谱时,奶奶作古已半个多世纪过去,奶奶的故事也再无法对证求真了。
     不仅奶奶的故事近于荒诞,就连我出生的马和寺小山村据说也与唐太宗东征有关。据抚顺市志市情要览卷记载,高句丽在马和寺村曾建有山城。传说唐太宗在破新城(在今抚顺市内)之役时,一支部队驻扎在马和寺村东山双泉寺附近。
     马和寺村,坐落在抚顺市区南约20公里,该村由东西两条长条状的沟谷组成南(前)北(后)两条街,前后街相距约1公里,两条街东西长各约2公里,西段大部分掩映在互不通视的丘陵间,儿时只有东段十来户的房子可以互相张望。这个山村的地势,西高东低。地貌:西部为丘陵、丘谷、丘坡所围限;东部则为开阔的东洲河中游宽约1~2公里的冲积平原。东洲河沿着平直的东山(龙山)根自南大东洲村东、孟家沟村西向北流,进入马和寺村境内,流到后街村东,因遇东西走向的长山子(凤山),河道近于90o转向东,流经丁家庄村北、台沟村南出马和寺村境。今日无论从地理学、地质学都很好解释河流的转弯、转向,无非是遇山阻挡或两组近于垂直的断层所致。在古代则赋予了十足的神话色彩,传说东洲河东侧的东山为一条蛟龙,北端为‘龙头’,孟家沟村西后山为‘龙尾’。这条龙自南向北直冲而来;与东洲河北侧的长山子即将相遇,长山子‘凤头’在西,‘凤尾’在东。龙、凤两山如果遇到一处,就将形成堰塞湖,马和寺、大东洲等上游村落不仅土地被淹;人也或为鱼鳖的腹中餐。正在这危急时刻,来了个云游江湖的僧人马方,指点只有在龙头的藏风纳气之处,即所谓的龙眼建一座寺庙方可镇住蛟龙,停止其继续前进。当时正值唐太宗征东,薛礼(薛仁贵)的一支部队就住在此处,将此消息上报给唐太宗,唐太宗令尉迟敬德在龙头处建寺庙一座,因寺内有泉眼两处而叫双泉寺。我出生的小山村为纪念高僧马方,也因庙而得名叫做马方寺,后来叫白了才有马和寺之说,时至今日一切都快节奏,马和寺则简称为马和,这段故事也就无踪影了。
     日后查阅浏览网络文章和正史典籍证实了康氏落籍辽宁的时间为唐朝;地点则为古营州即今朝阳及其附近周边地区;人物为以安禄山为代表的粟特康氏聚落。安禄山生父可能姓康,按照惯例安禄山以其继父的安为姓,而且他的儿子也以安为姓,理应再不列入康氏家谱了。
     然而,说道康氏落籍辽宁恐怕和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恢复营州城建制,招商引资吸引胡商东来有关。
    《旧唐书》卷185列传第135良吏下:“宋庆礼,洺州永年人。举明经,授卫县尉。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以备突厥,特召庆礼以谋其事。…
     初,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丹。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两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陈其利。乃诏庆礼及太子詹事姜师度、左骁卫将军邵宏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所,追拔幽州及渔阳、淄青等户,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
   《 新唐书》卷130列传55宋庆礼传:“宋庆礼,洺州永年人。擢明经,补卫尉。武后诏侍御史桓彦范行河北,鄣断居庸、五回等路,以支突厥,召庆礼与议,见其方略,器之。俄迁大理评事,为岭南采访使。时崖、振五州首领更相掠,民苦于兵,使者至,辄苦瘴疠,莫敢往。庆礼身到其境,谕首领大谊,皆释仇相亲,州土以安,罢戍卒五千。历监察、殿中侍御史。以习识边事,拜河东、河北营田使。善骑,日能驰数百里。性甘于劳苦,然好兴作,滨塞掘阱植兵,以邀虏径,议者蚩其不切事。稍迁贝州刺史,复为河北支度营田使。
     初,营州都督府治柳城,扼制奚、契丹。武后时,赵文翙失两籓情,攻残其府,更治东渔阳城。玄宗时,奚、契丹款附,帝欲复治故城,宋璟固争不可,独庆礼执处其利,乃诏与太子詹事姜师度、左骁卫将军邵宏等为使,筑裁三旬毕。俄兼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所,追拔渔阳、淄青没户还旧田宅,又集商胡立邸肆。不数年,仓廥充,居人籓辑。卒,赠工部尚书。…”
      作为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的安禄山,《旧唐书》、《新唐书》皆有传。百度可能将其综合,为安禄山的简历作了介绍:“安禄山(703—757)营州(今辽宁朝阳)人,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突厥安波安思顺安氏,母阿史德氏是个巫婆。相传,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祷扎荦山(突厥尊扎荦山为战斗之神),遂于长安三年(703)正月初一感应生子,故名扎荦山。其父死得早,他从小随母在突厥部族生活。后其母改嫁于突厥将军注之兄延偃。开元初年,其族破落离散,他与将军安道买之子孝节,安波注子思顺、文贞一起逃离突厥,遂与等约为兄弟,从此即冒姓,名禄山。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并建立燕政权,年号圣武。”
    安禄山在30岁之前是个不安分的胡商,《旧唐书》有过这样的记述:“及长,解六蕃语,为互市牙郎。”“二十年(岁),张守珪为幽州节度,禄山盗羊事觉,守珪剥坐,欲棒杀之,大呼曰:“大夫不欲灭两蕃耶?何为打杀禄山!”守珪见其肥白,壮其言而释之。令与乡人史思明同捉生,行必克获,拔为偏将。常嫌其肥,以守珪威风素高,畏惧不敢饱食。以骁勇闻,遂养为子。
     二十八年(岁),为平卢兵马使。性巧黠,人多誉之。授营州都督、平卢军使。厚赂往来者,乞为好言,玄宗益信响之。天宝元年,以平卢为节度,以禄山摄中丞为使。入朝奏事,玄宗益宠之。”他的儿子“庆绪,禄山第二子也。母康氏,禄山糟糠之妻。”
  《新唐书》“安禄山,营州柳城胡也,本姓康。母阿史德,为觋,居突厥中,祷子于轧荦山,虏所谓斗战神者,既而妊。及生,有光照穹庐,野兽尽鸣,望气者言其祥。范阳节度使张仁愿遣搜庐帐,欲尽杀之,匿而免。母以神所命,遂字轧荦山。少孤,随母嫁虏将安延偃。开元初,偃携以归国,与将军安道买亡子偕来,得依其家,故道买子安节厚德偃,约两家子为兄弟,乃冒姓安,更名禄山。及长,忮忍多智,善亿测人情,通六蕃语,为互市郎。
      张守珪节度幽州,禄山盗羊而获,守珪将杀之,呼曰:“公不欲灭两蕃邪?何杀我?”守珪壮其语,又见伟而皙,释之,与史思明俱为捉生。知山川水泉处,尝以五骑禽契丹数十人,守珪异之,稍益其兵,有讨辄克,拔为偏将。守珪丑其肥,由是不敢饱,因养为子。后以平卢兵马使擢特进、幽州节度副使。”
     新、旧唐书中的开元初,和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恢复营州城建制,安禄山此时到营州相互印证。本文的着眼点则在于与安禄山同来营州的还有哪些粟特康氏胡人,目前尚未查到除安禄山外,还有谁以康为姓。从荣从新教授的《北朝隋唐粟特人之迁徙及其聚落》一文中可以看出安禄山的郡望(或可能是其本贯)瓜州常乐;在瓜州常乐的同乡,可能包括康日知家族;安禄山等人的迁徙路线:很可能是经代州、蔚州、妫州而到东北的营州落籍的。康日知家族则落籍于灵州:
   “康日知,灵州人。祖植,当开元时,缚康待宾,平六胡州,玄宗召见,擢左武卫大将军,封天山县男。(抄录者补充康日知父:康孝义)日知少事李惟岳,擢累赵州刺史。惟岳叛,日知与别驾李濯及部将百人啐牲血共盟,固州自归。惟岳怒,遣先锋兵马使王武俊攻之,日知使客谢武俊曰:“贼孱甚,安足共安危哉?吾城固士和,虽引岁未可下,且贼所恃者田悦耳,悦兵血衊邢,壕可浮,不能残半堞,况吾城之完乎?”又绐为台检示曰:“使者赍诏喻中丞,中丞奈何负天子,从小儿跳梁哉?”武俊悟,引兵还,斩惟岳以献。德宗美其谋,擢为深赵观察使,赐实封户二百。
     会武俊拒命,遣将张钟葵攻赵州,日知破之,上俘京师。兴元元年,以深赵益成德,徙日知奉诚军节度使,又徙晋绛,加累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王。贞元初卒,赠太子太师。”
     荣从新教授的《北朝隋唐粟特人之迁徙及其聚落》有:“唐时设平卢节度使于此,以经营东北地区。而这也成为粟特人聚居的主要地方,或许可以说是距粟特本土最远的一个粟特聚落。”“《金石萃编》卷八八收《大唐博陵郡北岳恒山封安天王之铭》,立于天宝八载(749),其序称:
     骠骑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兼阳郡长史、柳城郡太守、平卢节度、支度、营田、陆运、两蕃、四府、河北海运、兼阳节度、经略、支度、营田副大使、访处置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柳城郡开国伯、常乐安公曰禄山,国之英也。
     这以常乐为安禄山的郡望。唐长孺在讨论这条材料时说,南北朝隋唐时人称某郡某人往往指这一姓族的郡望而非本贯,即其祖先之来历与郡望没有关系。但他又从安禄山不依附武威安氏而称常乐一点,怀疑安禄山的先人或许世居瓜、沙的胡人。[56]
      据邵说《代郭令公请雪安思顺表》记载:“安禄山,牧羊小丑,本实姓康,远自北番,来投中夏。”[57]其说可信。蒲立本(E.G.Pulleyblank)教授在《安禄山叛乱的背景》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证[58]。常乐的康氏?不只有安禄山祖上一家。不过这些粟特人巧妙地用了会稽这个地名。
   《宝刻丛编》卷十三著录《康遂诚墓志》称:“公字筠,会稽山阴人。”西安出土《康氏墓志》称:“游击将军上柱国赏绯鱼袋康府君夫人康氏,会稽人也。去乾元元年(758)二月二十五日终于醴泉坊里之私第。”[59]《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卷下著录《康氏墓志》称:“夫人,会稽人。”又,西安出土《安公夫人康氏墓志》“夫人姓康氏,其先会稽人也。笄年有移天行于河州别驾安久光。御史大夫、深赵等州观察处置史、榆林郡王,则夫人之令癙也。春秋七十有七,以建中三年(782)二月廿二日殁于观察之别第。”[60]据考,康氏癙儿即建中三年任深赵等州团练观察史的康日知。[61]《康日知墓志》称其为“会稽郡王” 。[62]其子康志睦封“会稽郡公”。 [63]西安又出土康日知第四子《康志达墓志》,其中也说志达“本会稽人也”。”“安禄山等人很可能是经代州、蔚州、妫州而到东北的营州落籍的。
     营州的康氏粟特人,还有晚于安禄山到营州从突厥归唐的康阿义屈达干。康文煜先生的《汉末至唐中期的河北康氏族群》文中有:“唐天宝初,突厥第二汗国内乱,一些原在突厥境内的康国人归降并被唐政府安置到了河北地区。如颜真卿《康公神道碑》载:“公讳阿义屈达干,姓康氏,柳城人。其先世为北蕃十二姓之贵种。曾祖颉利,部落都督。祖染,可汗附马、都知兵马使。父颉利发,墨(默)啜可汗卫衙官,知部落都督。皆有功烈,称于北陲。公即衙官之子也。天宝元年(742年),公与四男及……等部落五千余帐,并驼马羊牛二十余万,款塞归朝。”可见康阿义屈达干率五千余帐迁居到今河北地区,人数不在少数。”至于,集中到安禄山麾下的康国将领和商人如康缰索、康没野坡、康元宝、康效忠、康自劝、康愔、康秀琳、康叔夜、康如珍、康日知、康日琮等等。哪些与营州有关,却不得而知。
    通过上面的论述,辽宁康氏有可能是始于唐开元五年(717)随安禄山,落籍于营州的粟特康氏胡人;或稍晚的天宝元年(742年)康阿义屈达干。据《旧唐书》记载:“(安)庆绪,禄山第二子也。母康氏,禄山糟糠之妻。”也就是说:安庆绪的外公为康氏;另据荣从新教授《北朝隋唐粟特人之迁徙及其聚落》文中有:1998年12月9日北京燕京汽车制造厂内,发现唐墓志(一)座,据报道,出土墓志记载,墓志男主人姓何,柳城人,开元九年卒于(范)阳;女主人康氏,卒于史思明称帝时的顺天元年(759),[191]是典型的粟特家族,而且和安史之乱的首领一样,出身柳城。也证明除安禄山之外,柳城还有康氏之人存在,只是未书其名而已。
    自安史之乱被平叛的763年,至今的2012年,在这1200余年中又经历多少次战乱、关内又有多少次因洪、旱、蝗引发的饥荒,又有多少次包含康氏在内的移民潮自关内涌入东北,恐怕数也数不清。如今,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的东部四省区内,又有多少康姓人家居住恐怕也是非公安部门的平民百姓数也数不清的。仅辽宁的康氏名人就有:石油战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玉柱,沈阳首富康宝华,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康捷等等。我抚顺康氏东洲支系还有:原石油二厂厂长康庆生、原顺城区党委副书记康书元等。
      辽宁地区的康氏联谊活动一直没有展开,中华康氏研究会中除凤城满族代表康锡君外,也无人介入,不能不说这些都是憾事。

      转自《康庆山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