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

甜蜜的康庄

浏览: 次 日期:2013-10-26

 

    我的家乡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这个名字寄托着人民对幸福安乐的全部期盼和信仰,甚至中共中央都致力于中国农民生活的根本改善和中国农业的全面振兴发展必须走的一条道路,叫康庄大道,对,我村庄的名字就叫康庄。 

    康庄位于鲁西,是一个不大的村子,至今不过五六百人的样子,她蜷缩在马颊河东岸像几乎断流的河水一样悄无声息,这样一个村子在平原上六百年来像黄土一样质朴,历史上几乎没有特别的人物和事件,唯一和别的村庄不同之处在于这个村子的人们拥有一个制作芝麻糖的传统手艺,产品俗称“大糖”。别小看这大糖,现在人们生活提高了,食品丰富了,大糖的地位有点滑落,在二十年前,她是一般农家在腊月二十三才会买的东西,据说这个日子是灶王爷上天的时候,把大糖供奉给灶王爷,好让他上天言好事去。

    我小的时候,正处在七十年代末期,是改革开放之初,人们不再怕割资本主义尾巴,大家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向往,大糖作坊有近二十个之多,几乎家家都有人在作坊里干活。记得当时别村人对康庄有一个善意的讽喻,说康庄人一到冬天就会断了亲戚,意思是说冬季是忙着制作大糖的时候,他们最怕家里来亲戚,即便是丈母娘、老丈人来了也会令他们手足无措,因为他们大都在糖坊里忙碌着,一般不能请假,不是光耽误挣钱,主要是类似流水线作业,你一走,没人顶替,活就要被耽搁,影响了大伙。

    小时候我去过糖坊玩,一般糖坊都选在一个农家闲置的房子或搭建的简易棚子里,糖坊墙体很厚,屋内地势很低,外边看低矮,进去却别有洞天,门上挂着厚厚的用类似旧棉被做的门帘,屋内干活的人们都是穿着大裤衩,光着膀子,因为屋内温度很高,怪不得总有人戏言康庄大糖是在脊梁背上搓成的。制糖工序一般有蒸小米、发麦芽、熬糖稀、拉条子、成型、沾芝麻、冷却、包装等。这种大糖吃起来香甜清脆,但是里面却不含任何一点糖,主要是用小米蒸熟加上麦子培发的嫩芽混合搅拌熬制糖稀产生的甜度,整个工艺流程一般用十几个人再加上十几个人的外出销售人员,一个作坊差不多二三十个人,一个村子本就不大,最多时有十七八个糖坊,村里青壮年劳力差不多都在糖坊里做工,怪不得家里来亲戚没人陪着说话拉呱了。

    外出卖糖的一般都是年轻人,他们也很辛苦,天不亮就早早起来,车子上驮着大纸箱,在方圆百十里的区域内穿梭,到夜里很晚才回来,相比起在坊里干活的人,他们也算是见多识广了,每每回来都会滔滔不绝地说起所经历的趣事,把家里干活的人说的痒痒的,也插嘴说,我年轻时出门如何,一般不待人家说完,就有人说了,你那是老黄历了,别说了。

    如今大糖在村里的地位已经日已滑落,逐渐被日益增多的蔬菜大棚所取代,大棚蔬菜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一年四季,人们开始在棚里忙活着,黄瓜、豆角、彩椒、樱桃西红柿、香瓜、蘑菇开始装填着人们的钱袋子,蔬菜大棚虽然经济效益比大糖要强,可村村都有,而大糖毕竟是康庄所特有一个产业啊。一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是频临失传或绝迹时才有人呼吁保护,我认为康庄大糖的制作技艺也应该是一个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非常怀念二十几年前村里的冬天人们制作大糖的时候,现在的农民依然还是忙,农人啊,哪有城里人休闲的雅兴啊,只是不知道怕来亲戚的心理是不是改变了。

    (康学森简介:山东莘县分会副会长。1984—1987年在南京军区某部服役,1987—2003年在山东莘县棉纺织厂工作,2006年任山东飞泰纺织公司党委副书记。2009年调莘县文化馆任专职创作员。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9年曾入山东省文学讲习所学习,同年加入山东省作协,200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九月里的独行者》、《独立为主》。已发表诗歌《十八岁的宣言》、《我从北方来》、《心灵细雨》、《大鸟》、《幸福与微笑》、《无法开启的地址》、《献给汶川》、《北方喊疼》、《母亲的春节》等。1998年创办《乡韵》文学季刊并任主编,十年来编辑出版刊物40余期,刊发作品数百万字,培养作者数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