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

卫源、卫河、卫县记

浏览: 次 日期:2011-12-02

 

       因研究卫国文化的需要,五月下旬,在有关单位领导的陪同下,我们一行三人,到豫北的辉县、淇县、滑县、浚县采访,目睹了当地的一些文化遗迹,增添了不少历史知识。                               到辉县才知道,流经古卫国境内的卫河,发源于河南辉县百泉镇太行山南麓苏门山下的百泉池。百泉是中州的一所著名旅游景点,当年的百泉农专离此不远,因此慕名前往。 据文献记载,百泉之名,商周已有,它与卫国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此后历代续有开拓,泉水注入卫水,故有卫源之称。隋代在此始建卫源庙,以后续建殿阁亭台,水榭石桥,形成湖光山色的旅游胜地。  百泉是因湖底遍存泉眼,取名百泉,又名珍珠泉,著名的有撅刀泉、涌金泉、韩家泉、银沙泉、达活泉等15个泉群,以百泉和达活泉最著名。 百泉湖畔,遍布历代修建的亭台楼阁和寺祠。始建于元代的清军阁,四周翠柏环绕,雄伟壮观。“涌金”、“喷玉”、“灵源”、“放鱼”、“洗心”、“下马”诸亭沿湖而立。其中,涌金亭中嵌有碑刻五十余块,以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于元佑年间游此题写的“苏门山涌金亭”六个大字最引人注目。

 

   

  

我们游览了位于湖北岸的卫源庙。该庙依山傍水而建,是过去祭祀河神的地方。门前是六柱六角的灵源亭,山门内是四大天王,院内两侧为钟鼓楼。拾级而上,正中就是卫源殿,敬奉着河伯,两侧有四官吏塑像,一持印玺,一持令牌,一持书,一持笠,壁画为神农采药图。文字介绍说,此地西周时为卫地,后封为共国。春秋时共国势力弱小,被并入卫国,但仍称为“共国”。庙内的神像与其它地方不同,大概是祈求河伯保佑卫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康,生活幸福。 景区内还有碑廊、啸台、安乐窝、梅溪、饿夫崖等景点,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去参观。                         

 

卫河是中国海河水系南运河的支流,全长900公里,流域面积15830公里,跨越河南、山东、河北、天津四省一市,最终入海河从天津流入渤海。 卫河的源头,一出辉县市苏门山麓,一出博爱县的皂角树村。两源于新乡县合河村西合流,在浚县淇门与淇水合流,在安阳县与洹水合流,在汤阴县与汤水合流,由淇河、洹河(安阳河)、汤河等十余条支流汇集而成。合河以下干流长283公里,流经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汲县(卫辉市)、浚县、滑县、汤阴、内黄、清丰、南乐,以及河北省魏县、大名和山东省冠县,于徐万仓处与漳河汇流后称卫运河,卫运河全长157公里,至四女寺枢纽又分成南运河和漳卫新河两支,南运河向北汇入子牙河,再入海河,全长309公里;漳卫新河向东于大河口入渤海,全长245公里。 通常所称卫河,指上游河南新乡的合河乡到山东馆陶的称钩湾一段,广义卫河包括上游的卫河,以及中游的卫运河,下游的南运河,统称为卫河。

 

卫河的支流淇河、汤河、安阳河等,呈梳齿状分布于干流左岸,源短流急,洪水突发性强。干流弯曲,河槽窄深,是一条蜿蜒型河道。旧时,卫河的航运业发达,仅新乡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就有航船1700余只,年货运量83.6万吨,客运量6.87万人次,曾出现过300匹马力的中型货轮和300吨的大型柏木巨船,20多名纤夫拉船的景象,呼号声声动数里。 卫河水清澈见底,常流不息,水中游弋着鱼虾鳖蟹,两岸滋润着农田村庄,使卫地成为富饶的鱼米之乡。每遇风和日丽,波动成纹,水日交映,色喷如金,故曰“卫水金波”,是历史上新乡的八景之一,古代文人骚客曾写下了许多赞美的诗歌。 新乡市中心现有卫河公园,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卫河流经浚县。浚县城西门外,三国时曹操遏淇水入白沟通漕运,隋代顺白沟开挖永济渠,成就了隋唐大运河,也就是现在的卫河。 在滑县,我们拍下了卫河的现景,碧水涌流,深不见底,说明近年来在治理污染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                            在清丰县境内,曾有一座卫灵公时代的别都—卫城遗址。而这次路过浚县卫贤镇,得知它就是古代的卫县,并且和卫国都城有一定关系。

 

 

卫贤镇位于县城的西南,向西不足1公里就是淇河,和西岸的纣王墓、妲己墓相距不远。向南是黄河故道,卫河从西南向东北缓缓流去。卫贤古镇的东与东北有三座大山,即后屯山、砖城山、尚村山,再向东北就是著名的同山和火龙岗了。 商纣时钜桥仓就在卫贤境内,周武王克商后曾散发仓栗赈济民众。 朱熹在《诗经集传》中写道:“武王克商,分封纣城朝歌而北谓之邶,南谓之鄘,东谓之卫,以封诸侯。卫本都河北,朝歌之东。卫古都即今卫县。” 《水经注·河水注》云:“濮阳津东北经卫国县南为国口。”《嘉庆·浚县志》讲“国口即谷口。”《读史方舆纪要》注释为“谷口在枋头西。” 《河南省古今地名词典》载:“因为春秋卫国地,故名卫县。” 新版《浚县志》“卫县城”条目讲:“东魏移朝歌县治于此,隋大业二年改朝歌县为卫县,仍治卫州。唐贞观元年(627)卫州治移至汲县,卫县仍属卫州。宋天圣四年(1026)归属通利军。元初省县入浚州,明初属浚县,新中国成立后改卫县为卫贤至今。”县、贤同音,卫贤即旧时卫县。

看来,我们在研究卫国文化时,也应把卫县列入重要的研究课题。把卫国县和卫国都城的所在地弄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