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地一些爱好书法的青年,纷纷给我来信,有的索书,有的请谈谈书法。我实在无能为力。迩来得闲,把自己学书的一点体会写了出来,不妨献给书法爱好者,以便互相切磋共进。
起步。我国书法有大篆、小篆、隶体、北魏体、楷、行、草(包括章草、狂草)等。初学者应先学哪一种,才算正道?书法家舒同在《书法学习的初步》一文中,概括了三句话:“先摹后临,楷书起步,循序渐进。”这是很有见地的。书谱也云:“图真不悟,习草将迷。”看来初学书法,必须楷书起步。同时,习楷必须重视字的结构,因为字的精神,主要在于结构,一定要横平、竖直,平正,匀称。
楷书的门类很多,有人主张学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说欧、虞的字,匀整有力,学柳公权的字容易瘦而枯,学颜真卿的字,容易肥而滞。这些提法亦有道理。但我认为,习楷的选择,应由自己的喜爱决定,因为临摹时容易入手。不过,不管习哪一种楷书,落笔必须读帖。掌握字的间架结构,位置经营,下笔收笔,然后把笔临摹,比较有准。如果临摹的惟妙惟肖,这就是所谓入帖。假若锲而不舍,必将取得成功。
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习书法的工具,就是笔、墨、纸、砚。
笔。笔的种类很多,总的分为硬、软两类。软性羊毫笔,初学为善。羊毫价廉,含墨大,所写字,体态丰厚,写篆、隶、楷、行、草均能顺手。硬笔,作字苍劲,锋芒显露,可见骨力。相传张芝用硬笔“鼠须笔”写草字的。笔的正宗属硬笔“兔毫”、“狼毫”一派。直到清嘉、道年间,邓石如、何绍基等人的提倡,羊毫大行一时,一直影响至今。目前我国书画界的老前辈大多还用羊毫写字作画。羊毫又分长锋、短锋,长锋笔初学者不易掌握,短锋比较得心应手,初学者不妨先短后长,有个自然顺应过程。
墨。墨有松烟、油烟之分,写字用松烟为宜。不管用那种墨,新磨浓的墨为好,过夜墨决不能用。北京制造的“中华墨汁”,色泽光亮,只是浸泡时间长,所写的字幅装裱时易混染变形,如在墨汁中加适量的水,再用墨绽磨浓,也能避免装裱时的混染问题。
纸。习字用纸,数量很大,可用土皮纸、白麻纸、白报纸,如写作品,当然用宣纸。宣纸品种很多,一般用吸水性强的,有一定厚度的。加矾的纸、油光纸、不吸墨的纸,不易写出佳作。凡作书画的纸,要注意保管,防烟熏,积土。
砚。不论端砚、歉砚、洮砚等,要求细腻,滋润发墨即可。用后洗干拭净,待下次再用。否则积墨日长,所磨之墨,光泽不够。
笔法。包括执笔法与用笔法。执笔法说法多而种类异。如所谓龙眼、拔镫等等。现在通行的执笔法,有所谓五字真言,即、押、钩、格、抵。这种姿势,由于掌虚,大指与食指相对形成龙眼形状,故名。
用笔的先决条件必须悬起手臂作书,初学者起步时就要打好这一基础,除小楷外,都要站立而悬腕习字,开始练习时有很大困难,只要坚持不懈,时间一长,自然形成。用笔包括落笔、起笔,也就是下笔与收笔,下笔之法,有“竖画横下,横画竖下”,就是古人所谓"有住有收,(横)天垂不缩(竖)”的方法,这横直二法,可以推用于其他点划,明白和运用这种方法,就会体会楷书笔法确实和草书笔法一样。楷书是草书的收缩,草书是楷书的延扩,千变万化皆从其出。古人论用笔的秘诀,即要“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就是书法中所谓的“中锋”。要用“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就必须“竖画横下,横画竖下”,才能将笔画铺开,逐笔满送,点画有力,变化多端。至于偏锋、卧锋等,在书法中亦有用处,这里就不必多谈了。
临摹。把薄纸蒙在所习的古碑帖上,用细小的笔将底下的字双钩下来,再用墨笔将双钩字的笔画空处填好墨,将这填好墨的双钩字,再在上面蒙上一张纸,照着底下的字,顺笔画而写,这就叫作“摹”。将碑帖置于案头,摆好纸笔,对着写,叫做“临”。但在碑帖之前,必先熟看临写的字,作到心中有数,然后下笔。如条件允许,每天早晨临习碑帖,容易入手。
毅力。有志者,事竟成。《中国书法简论·引论》中讲:“写字的事,是一件需要实践的事,字是由写而进步的,书是由读而进步的。”所以写字和读书从字义上已将秘诀无保留地告诉给了我们。从古到今书法家的许多有趣传闻,都反复启迪我们,只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字一定会写好的,并且在书法艺术上会有造诣。
(作者:康务学,此文发表于1984年第10期《甘肃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