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族人风采

解读历史上真实的康杰

浏览: 次 日期:2021-08-10

编写涉县康姓源流》之需我细心查阅了涉县明、清县志,以及马乃廷先生编撰的涉县古志四种一书。其中,清嘉庆四年《涉县志》所载戚学标县令撰写的《邳州知州墓志铭使我心潮起伏!作为一名在职的县令,为死于任上的州官——涉县籍人康杰写墓志铭,而且详细表述逝者在南方(淮、徐)为官二十余年的主要政绩,以及皇上肯定和民心所向,称其是清代中叶州官之楷模我认为,若非康杰当时政声远扬、深得上下好评,足以为涉县增光添彩绝不会、也不能写出这样有分量的碑文。读之,令人感动!这铭文更像一篇祭奠悼文!

  在全党、全国上下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反腐倡廉,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今天。我们重温戚县令的这篇碑文,学习康氏先贤——清代邳州牧康杰勤廉洁、以民为本以法州、惩治匪盗民一方的感人事迹,定大有裨益。尤其是作为康姓人,更当为有此先辈而骄傲自豪!为此,我特将《涉县志》所载戚学标县令撰写的《邳州知州康公墓志铭》用现代白话译出,以方便族人阅读。愿康氏后人及看到此文的人们,能受到启发和教育,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才华,争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表率!

 

       《涉县志》载邳州知州康公墓志铭截图

                    

  译文:康公,讳杰,字超群,号双峰。祖籍涉县马布村。涉县为河南省西北边远的县太行山东麓。此地民风淳朴,农耕而自给,惟康公世代以重文化而显赫公曾祖父德高望重,其祖父以孝友而全县有名,然而均未得到君王赏识和重用。在科举考试方面,自叔祖端公(康琮康熙丁酉1717年举人)始;而公父西坡公(康秉礼雍正己酉1729年举人),讳秉礼,继之;公(康杰乾隆丁卯1747年举人)又继之。在一个家庭其祖、父、孙三代皆举人,在一县少,是河北一带名门旺族。公继承了年少好学的家风,且天资聪颖,博览群书。1747年考中举人,且河南全省第一时年仅二十四岁。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经上级调配到江苏试任县衙职务,先代职桃源,后改沛县,实补县令于盐城。再调任句容县令。当年又回盐城任县令,因政绩卓著调青浦县令,后升任邳州军政长官。后离任现职(未注明原因),不久仍担任邳州一把手。康公为官二十余年,皆不离江南,而在淮安徐州一带的时间最久,政绩也以徐淮为著。江淮遭遇洪水灾害,督抚命其监督江宁(今南京市)粥厂,赈济灾民时已显示出了公的施政能力。同样,任职桃源期间,洪水决堤,组织百万民众抢险护堤,保护了数以万计民众的生命安全,更显示了其卓越的指挥能力。在盐城任职期间,正值洪泽湖大堤遭洪水漫溢,淮安、扬州、盐城一带首当其冲,漫天大水,淹没村落。公接到险情后,紧急准备,星夜兼程,由马家荡乘小船而来。因逆风而几次险些翻船,随从神情颓丧地相互对视着。公曰:险情紧急、救民于水火。我们不能懈怠而等风雨停了再走风雨中两次换船始达官署,紧急行文向上级打报告,请求尽快赈济灾民。又有民众反映,管理山林的官员盗侵公众财物,公亲自处置,抚慰供应。盐城人民多都感激涕零地说:公真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啊。盐城土地常有海水倒灌,经过测量,筑坝修闸,定期开闭,旱涝有备。并请示上级,建议附近的兴化、东台市等县效仿。自此多年的盐碱地变为良田,民众皆交口称赞!公无论到哪里任职,皆有政绩,而且,亲力亲为,下属也不敢懈怠。沛县有命案,数任官员都未能逮住凶犯。公通过密侦,擒获凶犯,让其认罪服法。走私贩私头领季光祖是盐城县一大祸害,明目张胆与政府为敌,公亲率兵役擒获,并就地正法。王匡是邳州有名的巨盗、悍匪,时常公开抢劫祸害百姓,数次剿而不灭。公以查户口为名,带领精干小组直达匪巢——陈家场,出其不意将其逮捕,王匡正法,余党皆散,匪患尽除。又有邳州原来就有的魇刀会,组织成员均是抢劫的盗,公通过教育,全部感化为良民。在桃源任县令期间,通过审断史家楼兄弟争夺财产的冤案,释放受到株连的国家后备人材数十名。在句容县任职半年,平反昭雪积、冤、假、错案数百起。以上这些政绩,都是公的威德兼济的结果。还有,如调拨盐城修水渠涸田淋盐的收入解决后备人的开支,通过开垦沿海荒田,以利靠煮盐为业的人户。革除青浦县漕运粮食之积弊,推广和扩大邳城育婴之仁政,凡对人民有利的事情,你都积极去办而怕办不好。所以,虽然两次遭罢官,然而,皇上心知公贤,而且,经过调查无罪,仍命回江苏等待任用。上级领导积极研究了公的任用,然而,公重返邳州牧不到半年就去世了!

  公律己甚严,廉洁勤政,对乡邻和蔼可亲,训子侄以俭。礼贤下士,喜欢学子,鼓励后进生员苦学有成。公曾任丁酉(公元1777年)、己亥(公元1779年)、庚子(公元1780年)三次国家考的副考官(房官),所录取的尽是知名人士。江南人服公之识。有遗集数十卷,藏于竹制的箱子中,其次子(绶基)计划印制成册传于后世。公卒于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二月初七日酉时,距生于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甲辰六月初九日亥时,享年七十有二。

  铭曰:

     循循乎其德,

                

历仕而懋。

    厥绩己乎?公乎?

    而南中至今颂不息也。

    符山之阳公其宅,

                曰惟不朽视此石

 

     (作者:康金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