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自古以来被称为江西老俵的母亲河。我们金滩村开基于公元1101年,就在赣江的中段东岸,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对岸是沿溪渡口,同样是个有名的圩镇,古代来当圩(赶集)的日子是每月的三、六、九日。近几年改革开放,人流增多,改为每月逢单日为当圩日。
东西两岸的人民走亲访友,当圩赶集十分频繁。因此,沿溪渡口成了连接两岸群众的交往桥梁。
在民国以前,河西是沿溪圩,河东是麻洲市,两岸都有渡口,渡船是杉木造的,到了新中国人民公社时期,利用金滩古林的樟树造成,经久耐用。如今改用机动轮渡,两岸渡口都修了水泥码头,无论涨水、退水,轮渡停靠十分方便,行人上下船也十分安全。
可是,沿溪渡口的过去就大不相同了。东边是小江(珠林江),西边是大江(赣江),中间是金滩村的长派洲(又叫茅洲),过渡者要过两条江,所以民间有二句顺口溜:“有钱难过沿溪渡,两边出钱,中间走路。”如果是三伏天,中间沙洲上的沙晒得几乎可以煮熟鸡蛋。使过渡者走在上面烫的十分难受。
到了七十年代,小江做了很多挡水坝,把水挡到大江去,开渡船虽然是一江水,但给行人带来很大的困难。尤其是要做买卖的人更是困难,挑一个担子得走沙洲、挡水坝二、三里再上渡船,挡水坝上都是片石,高低不平,行人一颠一簸的,十分难受。
现在好了,著名的石虎塘水电站建成了,沿溪与麻州之间的渡口变成了一江水,一年四季都可以开机动轮渡过江了。
开轮渡的人是我们康家的好后代——康宏松(第98代),属于泰和县二将军(子忠公)的后代。
江西泰和康氏有国辅、国弼左右两派。我们左派国辅公一胎生有三个男孩,老大叫子文,老二叫子忠,老三叫子信,都是南唐的将军。
老大子文居铜庄,以种粮为主。老二子忠公居横乾,以撑船、捕鱼为生。老三子信公居古瑞山,以种粮为主。以人口计算,自古留下一句顺口溜:老大一个铜锣钱,老二赣江一条线,老三作土一大片。所以子忠公的后代都是船民,流动性大。
沿溪渡口就是子忠公的后代开发、经营的。早在光绪25年,康家人就在沿溪渡口立了一块石碑,上书“沿溪渡口义渡章程”。第一条规定船工要随叫随开,第二条两边(沿溪、麻州)都有渡船,第三条船工不得任意加价。如有纠纷可到灵佑祠诉讼。所以沿溪渡口直至今日,过渡费都是明码公开的,船工不会任意加价。
这几年,石虎塘水电工程建成后,经泰和县海事局批准,撑轮渡的是康宏松。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八,待人和气,精通船技,驾驶安全,无论男女老少,都十分满意。村民开电动车上船,他会主动帮忙推扶。无论当圩、闲圩,只要一个电话,“老八”就会开船。有时还会为过渡者运行李去圩上或火车站,所以两岸群众都竖起大拇指夸奖他:“老八是个好人,是我们康家的好后代,是千年古渡的好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