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里人眼中,他是一名退伍老红军,享受着国家不菲的各项政策待遇,时而还有人来看望。 在儿子眼中,他是一个吃过很多苦的父亲,前半生当兵打仗时吃了苦,后半生当爹又当妈更是吃了不少苦。但他更是一个耿直的父亲,儿女们跟着他从来“沾不到光”。 在孙子眼中,他是一个严厉的爷爷,总是要求他们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他是99岁的退伍老红军康文华,现居延安市宝塔区临镇乡石村。 一身旧军装,挂满勋章,记录了那些年经历的枪林弹雨;一块旧钟表,见证了他不变的军人本色;一声承诺,一世践行。 我能活到现在,就是幸运的 99岁高龄的康老耳朵不是很方便,说话需要大声喊才能交流。儿子康武兵说这是以前打仗时被炮弹震坏了,知道我们来采访,儿子在纸上大大写了几个字举向康老,“讲讲打鬼子的事”。 沉思片刻,康老开口了:“打得很惨烈,战士们都死了,但最终我们赢了,鬼子太坏了!” 康老口中的那场战役就是平型关战役。当时康老所在部队为115师,战斗进行了一天多的时间,很惨烈,最后都变成肉搏战。但那一仗打赢了。 康老说,平型关战役把日本当时最精锐的部队板垣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歼灭,战斗胜利后,整个部队战士都像过节一样高兴。 “小日本敢进犯我们,就叫他们有来无回。打日本鬼子,就好比打丧家之犬,来一个灭一个,那个痛快简直就没办法用语言来说。”康老说,抗战胜利后,他所在部队先后参加过许多战役,特别是平汉战役,给他的印象最深,也就是在那一场战役中,康老的耳朵被炮弹震坏了。 “我们在安阳、沙河、漳河、丰乐等地方对进犯的国民党军队进行自卫反击。那是1945年小日本投降后不久发生的事情。到了1949年,我在太行七分区工作。” 从康老断断续续的回忆和儿子从小听来的讲述解释中,我们得知:1935年元月,年仅14岁的康文华跟着刘志丹游击队上了山;不久,游击队又被整编成正式部队,他被安排在彭德怀的司令部当警卫员。从此,就一直做警卫工作。 康老说,他当兵的时候,大哥康文成、二哥康文德也一块儿参加游击队,全家3个人“闹红”干革命。 “我们走到哪里,都有老百姓保护。那时候,我才觉得我活得像一个人了。”康老回忆,参加游击队有半年多,因为部队整编,他和两个哥哥就被分到了不同的部队。从1935年当兵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所在部队在山西的石楼、永河、洪洞及河南的安阳等地都打过仗。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以及平汉战役,他们部队都参与过。 1942年,康老在抗大参加第八期学习,时任教官谭兰珍。随后,康文华被分配到皮定均第七分区司令部——豫西游击支队任排长,后来因表现突出升至连长。 离开部队这么多年,康文华依旧挚爱一身军装,在一套旧军装上,佩戴着1956年荣获的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奖章。 “这都是毛主席发的。”军装另一侧,还佩戴着一枚八一勋章。 在康老的柜子里,还放着一枚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纪念章。 “这是习总书记颁发的。”提及这些荣誉,康老满脸喜悦。 同样收藏的,还有各类奖章证书,这些都是康老的“宝贝”,被装在一个袋子里,又被放进一个带锁的柜子里。 这么多年过去了,对于战斗中的情节康老已不能完整讲述,获得的荣誉也很少提及,但提到当年一起战斗的战友,康老一刻也不曾忘记,“他们‘光荣’了,我还在,已经很幸运了。” 小家再困难,也不能沾国家的光 从1949年到1958年,康文华一直在北京军区后勤公司工作。 1959年从北京到天津。在北京成家后,他先后有了3个孩子,到天津后,又添了小儿子。 1962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农村建设,他带着老伴及4个孩子回到了老家麻黄塬村。 回到农村的日子并没有多大起色,因为缺少粮食,康老的爱人因为饥饿患上食道癌去世。 提及爱人,康老有些哽咽:“走时只有一件洗得发白的烂衫子穿,那时候4个孩子都不大,小儿子才几岁。” 就是这么穷苦的日子,康文华从来没有想过要依靠谁,也从来没有找过当地政府。 直到1978年,远在北京的康克清老大姐打听到他已经回到老家麻黄塬村后,从北京给他寄来了问候的信件。 康克清在信中说,如果生活上有什么需要,只管找当地政府。 也正是信件被民政局得知后,才确定了康老的身份,同时解决了粮食问题。 “我吃上了‘供应粮’。”康老说,2006年,麻黄塬村移民搬迁,政府在石村给他们修建了窑洞,他家分了4孔石窑。 小儿子康武兵说,回到石村的这些年,父亲一直跟他住在一起,生活再困难,父亲都不愿意开口向政府提要求。 早些年,康文华的3个孩子因为上学困难,顶着2分的高利贷,他也不愿意找人“说说话”,孩子毕业工作没着落,康老依旧不愿意“找找关系”。 康武兵知道,军人出身的父亲一生正直,不愿意给党、给国家添丝毫麻烦,在父亲看来,自己的日子要自己过,决不能靠别人。 儿媳李常凤从过门就一直照顾着康文华的生活,她了解公公的脾气,“掉在地上的东西,只要不是自己家的,都不让捡回来。”“最见不得我们浪费粮食”“衣服穿烂了,也要补一补再穿,绝对不能扔。” 亲戚朋友知道康老如今医药费全部报销,有时候希望能“沾沾光”,可康老从不愿意。 “一颗感冒药都不让别人吃。”李常凤说,公公认为这样的沾光就是沾国家的光,绝对不允许。 康武兵坦言,回到农村的这些年,父亲其实有好几次机会离开农村,“以前待过的部队好几次要接他走,他都没同意。”康老总说,老了,更不能拖累国家。 好作风培养了好家风 年轻时,在部队养成的习惯至今影响着康老,年近100,他依然保持着规律的作息,规律的生活,也时常要求家里人:该干什么的时候就干什么。 儿子康武兵说,墙上的钟表就像军队的命令,父亲时刻遵守,早上5点起床,晚上9点睡觉,一分钟都不耽误,就连吃饭吃药也必须掐着时间点。 如今自己都抱了孙子的康武兵依然不敢违抗父亲的指令,天不好不能下地干活也不敢睡懒觉,今天的事情必须今天完成。 就连上幼儿园的小孙子都知道,老爷爷要求,在学校就要好好学习,不能耽误,任何东西都不能浪费。 生活细节上是这样,生活态度上,康老更是深深影响着家里的每一个人。 提及如今的生活状况,康武兵连连竖起大拇指:“共产党的政策太好了,这么大的国家,能顾及到方方面面,对农村的扶贫政策都这么好,我们有什么不知足?今年十几亩果园能收入好几万,儿子工作刚刚解决,老父亲身体还硬朗,小孙子活泼可爱,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采访结束时,康老似乎突然想到有话没说完,侧身拉住我:“我的大儿子、女婿全都是义务兵。”言语中,满是骄傲。 在康老看来,能为国家做贡献,是一生的骄傲,战争年代是,和平年代也同样如此。或许,这就是老兵康文华的初心和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