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固守江南 一、治理江淮 嘉庆四年(1799)正月,太上皇升遐,康基田在清江浦闻知,伏地恸哭,好似五中摧裂,不知所措,便恭折奏请嘉庆帝节哀。折上,皇上御圈康基田“一身为社稷所凭依”,“勉为好官,毋循积习,民间疾苦据实入告”。 四月,覃恩赠康基田曾祖、祖、父三代皆为资政大夫,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江南河道提督军务,曾祖母、祖母、母皆赠夫人,妻原配、继配孙氏皆赠夫人。 九月,又恩授康基田为资政大夫、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江南河道、提督军务,亮钧分工部营缮司行走;绍镛报捐内阁中书,未几,他又赴己未科捷礼闱,中第三甲四十四名进士,分发兵部记名候补主事。 康基田子侄中,政声与官品历数康绍镛为最。 康绍镛(1770-1834),字镈南,号兰皋。十二岁时父康基渊逝世,随伯父康基田生活于河南省博爱县,刻苦自励,知书达理。“幼肄礼记,动止循礼法。”伯父见他“益自刻苦,尤钟爱之。”康公曾叹言:“此子 器宇非凡,他日必出人头地。”乾隆五十七年中举人,嘉庆四年中进士,分发兵部候补主事。嘉庆十年闰六月,授军机章京,行走军机处,处置突发事件,以果敢著称,军机处大枢董文恭、戴文端、卢文肃诸公,咸倚如左右手。绍镛亦从此青云直上,嘉庆十五年补授兵部职方司主事,十六年升职方司员外郎,军机章京如故。是年三月,随驾皇上巡幸五台山,吏部议叙,加恩赏给五丝缎二件。 嘉庆十八年五月,康绍镛升兵部职方司郎中。七月,他随皇上扈跸热河,时适教匪起事,山东、河南响应,康绍镛即以直隶畿辅、山东,河南地势险易情形、应行防堵之处、将帅镇兵简历,曾否经历行阵、所辖兵弁,一一记之小册,以自随。入行宫,皇上询问各要隘将弁,绍镛以轴册进呈,嘉庆帝知其才可大用,遂擢升鸿胪寺少卿,官至正五品。八月,有大名县人士司敬武、马永福等十余人佣工前往热河、锦州,获悉河南滑县天理教匪起事,京畿有乱,快速返回,过山海关时遭守关官吏拘捕,指控他们预闻逆谋,刑逼认罪,副都统额勒金布轻率定谳奏报。皇上命绍镛会同内阁学士文孚前往审实,揭穿其受诬陷并释放,副都统及以下官员,均被弹劾,依律论处。十九年二月,迁通政使司参议,充方略馆提调官,七月初入大理寺少卿,当月十六日又升授安徽布政使,官至三品。安徽时值大水灾,有四十余州县受灾,各属仓谷亏短,库存粮不足供给,康绍镛广劝乡绅、商贾,各自捐资赈恤其家乡,与官方赈济同时进行,灾民赖之得以生存。二十一年四月二十六日,升授安徽巡抚加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提督军务衔,六月召京陛见,诰授资政大夫,官至正二品。二十四年闰四月一日,改授广东巡抚,兼署两广总督印务。 清道光元年(1821)六月三日,帝召绍镛入京,八月署礼部左侍郎;四年三月一日,授广西巡抚。九月,审理那马司土民黄天保等京控案件,奏请严禁土司科派扰民,并惩处刁蛮滥讼之土民、土目数人。时有匪徒许光勋等聚众拜会,他即捕诛之;粤西窃盗盛行,是因归案逃逸的匪徒潜匿勾结导致,他随即派遣文武官吏严加查缉,捕获逃犯二百余人,并奏请恩嘉办案的州县杂佐,获准。边境从此安定。五年八月三日,改湖南巡抚,编查洞庭湖渔船,以军队方式编伍,减少盜贼容身处。澧州、直隶州诸湖泊上游为涔水,下游入洞庭湖,两岸都是农田,地势低下,排水不畅,康绍镛檄令各道、府及所属屡勘疏浚,于是得良田一万四千余亩,并奏请蠲免淤田赋税一万一千余亩,皇上准奏。十年六月召京陛见,当月九日调署工部左侍郎,九月七日授光禄寺卿。康绍镛曾受业于安徽桐城名儒姚鼐,“得其义理、考据、词章合一之学,尤长于奏牍文字。官广东时,聘李兆洛为诸子师,俾究心朴学”,“又倡家塾,创宗祠,购书籍资宗族子弟之习读之用。于名臣中心服者,则为兴县孙文定公、桂林陈文恭,至其大父茂园先生之治行,尤夙昔所习云。”他捐银五千两,与姐丈孙豹章同建兴县嵋山书院,为故里兴学育人,造福桑梓。他不仅延师购书以教子弟,还在家塾内从事刻书活动。 康绍镛刻书始于嘉庆二十三年至道光元年间,聘请既是名儒又是康绍镛朋友、亲家的李兆洛为师。 李兆洛(1769-1841),字申耆,阳湖(今江苏武进)人,嘉庆十年进士,曾任安徽凤台知县七年,后以杂款亏空罢官,主讲江阴登暨书院达二十年,为清代中期卓有成就的文学家、教育家和地理学家。康绍镛时任安徽巡抚,之前他的女儿已嫁给李兆洛胞兄李康龄之子李毓华,后又要娶李康龄之女为长子兆奎之妻。康邀李入塾刻书之因,一是重其人。康绍镛对李兆洛的才学极为推崇。据包世臣《李凤台传》曰:“君为诸生,每试必冠曹士,论谓君文利小试,遣子弟从君游,求弋获技,故前后从者数十。”当时康绍镛的长子兆奎正欲科举入仕,需要一个“文利小试”塾师加以指导。二是哀其遇。李兆洛当时正处于罢官不久而官事未了的人生低谷,丁父忧,与新任知县交接时尚有一千两杂款亏空,因而被人抓住把柄不放,直至嘉庆二十四年凑钱上缴藩库才息事。康绍镛以巡抚之尊,慨然邀其入塾,其中当有哀其遇的原因。李兆洛入塾为师,始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终于道光元年(1821),历时四年,历地相继在合肥、广州、扬州,刊刻成恩师姚鼐《古文辞类纂 七十五卷,选编李亮洛《骈体文钞》三十一卷,选辑张惠言《七十家赋钞》六卷等文学读本。具体而言,这三本书皆半页十三行,行二十二字,左右双边,黑口,双鱼尾。除《古文辞类纂》卷七十四和《骈体文钞》 卷五之外,各卷之后皆有“合河康氏刻梓家塾”的亚形牌记。张惠言的五部易学专著则半页十一行,行二十三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题名之后有“道光元年合河康氏刻”九字。康刻本版心无刻工姓氏,然字体皆同,显系同一班刻工所刻。综观这些读本,既为名家所撰,又为名家所校,加之名家初刻,皆“为世善本,称康刻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幸的是道光十一年,康绍镛任工部左侍郎时,湖南官员竟上告他:“在湖南任内诸事废弛,不能整顿”之事,被降四品顶戴休致。他致仕后,请名家绘了一幅《康公行乐图》,总长约二十米,图文兼备,单幅画册面宽约五十厘米,高约一百厘米,百页折合,分别装在两个檀木盒内。据康绍镛六世孙康志齐讲,他曾看过此图,画面色彩鲜亮,其颜料是用珍珠粉调和而成,永不褪色。图首有康绍镛画像,李兆洛为作《康兰皋先生像赞》,称其“扬旌皖疆,衰孱起舞。移节岭峤,气慑妖 蛊。中更忧虞,作镇南楚。…太行之阳,千冈万阜。施而不德,蓄以益厚”。解放初期,此图由五世孙康为愈收藏,后在土改中抄家丢失。 道光十四年(1834),康绍镛卒于河内县司中道里第,年六十有五。李兆洛为作《光禄寺卿康公行状》,长达万言,对其宦迹人品,称扬备至。十六年,李氏又为其弟子兼侄婿康兆奎作《康竹吾主客图记》,追忆与康绍镛等人“朝夕聚首”之乐,并反复抒发对康绍镛的缅怀之情。康绍镛生二子一女,长兆奎,字竹吾,恩荫刑部郎中,正二品;次兆台,国学生;女适嘉庆二十四年顺天举人李梳华,道光丙午大挑一等,咸安宫官学教习,后分发广东候补知县。 话说康基田身受加恩,三代封赠,子侄又荣登仕版,深感天恩浩荡,感激难名,踧踖靡宁,惶恐不已,惟以禹稷为师,益励前行,管好河防,为朝廷效力。并令子侄要“常依日月之光,以犬马之劳,不懈驱驰之 志,敬天勤民,极力报效”。这年春,他在江南修筑仪征临江闸,以利盐漕运行。河道深通,全黄下注,睢州坝工合龙稳固。他将此情形折奏皇上,御批“此皆上帝垂慈,皇考默佑我君臣,应同感谢”,并命康基田“实 力防河,民生胥赖我君臣,期共敬勉,上苍皇考必赐厚福,永庆安澜矣”,并谕示“汝在河工多年,深悉治河之法,诚心妥办。从来有治人无治法,总期工归,实用帑不虚糜,还朕一是字而已。”他在查阅河标营伍后,又上折,御批“汝之言尚属可信,然总宜随时训练,勿虚应故事,一切实力为之。”这年春夏,康基田上折数十件,凡陈奏事件折内,皇上均朱批:“是”、“好”、“欣慰览之。”他感荷两朝厚恩,温谕频颁,训勉备至,愈思报效。 七月,徐州霪雨连绵,子房山沟河漫水,由蟃蛤、周柳等湖下侵,运道建瓴直冲,水入囊底,地洼水急,冲刷宽深,渐成狼矢之形,河漕两病。康基田赴工集夫料,日夜攒堵,至将合龙时,埽忽拆裂,如悬水倒倾,并将捆厢船冲决漂淌东下。时已三更,恐再冲失余埽,至夺全溜。于是急泄,原船归位,如式坚筑,越十余日堵合完竣。 此工刚竣,又报子房山沟河迤南大堤过水,康基田急往查办,见水已漫顶二三寸不等,幸堤工胶结,尚未冲出沟槽。但调运夫料不及,堤上有旧烂草房五六间,康基田即命重价买得,就令居民拆草土堵截,草朽土松,即草即土,筑到处随即闭气。虽治河仓促,但他调度得宜,两日即堵合完竣。 淮安城东南涧河,由射阳湖至庙湾新丰市一百八十里泄运河之水,入海甚捷。自明朝迄今,黄河南岸童营老坝口漫水,皆由涧入射阳湖,以致填淤。其地平缓易治,人力可施,河成化沮,洳为平畴,非如兴盐之形,如釜底盈科。康基田率道、厅、汛属员,亲历其地考证,询谋定议,开山阳县涧河,以通水利民。随后又委员逐段计算,估起涧河闸,下经通济桥至刘均沟入射阳湖,长一万四千余丈。开宽十丈,深八九尺至丈余,计日兴举。因工大费巨,拟疏请借帑修复。适报毛城铺泄水夺溜,他即相率赴救,连夜抢护。将丁家集、高家庄、傅家洼、张家寨四道沟槽悉赶堵断流,坝工完固。惟余邵家坝口门,因大溜涌激,漫刷加宽,直至十二月合龙。 他因长期在水中站立,脚跟浸泡糜烂,难以行动,便拄竹杖行走。这年十二月,年关将至,皇室必按例举行大祭,而乾隆帝的陵寝“裕陵”,首当其冲。康基田得悉,奏请陛见随驾叩谒裕陵。嘉庆帝“以河事方殷,臣亦行走不便”未邀。时适砀山县河道漫口,他即会同江南总督费淳,赶赴砀汛。只见河水汪洋,凌水陡长,坝尾平蛰渗水,他率工督夫抢筑。时有弁员偷工,将坝基鼠穴塞以柳条,上敷衍以浮土。康基田见状,怒不可遏,举杖即殴,并罚工食银。因他督工严厉,又物料应手,人手合力,两昼夜始堵合。事上奏,皇上朱批:“康基田若来京,何人在工督办!”康基田感叹:“仰见皇上洞烛几先,益感恋无穷。” 二、革职留工 嘉庆五年正月二十七日,邵家坝大坝合龙,康基田庆幸“功已垂成”。谁知“夜半西北狂风大作,至丑刻势更猛烈,瞥见上游运料船上失火,乘风随溜漂淌而下,直撞大坝……坝头物料山积,悉皆引火之物,登时延烧”。康基田一听奏报,却正似顶门上失了三魂,脚底下荡了七魄,急忙赶赴工次,只见船中所备物料全都猝毁。 运料船上为何失火?前人普遍认为“康基田驭下素……动以军法从事,稽延者杖枷不贷,人多怨之”;“久为不肖官员所侧目”;“官吏积弊惧揭”。三种原因,于是有人“阴纵火毁之,以掩诸弊”。事后,因积料焚烬,他即引咎奏上。三月,被革职留工效力。 嘉庆帝对此事的看法是:“此事大有可疑,料船飘淌,延烧在工,员弁兵夫何以竟不能抢救?康基田素日操守尚好,谅非有心妆点。向闻其待河员过刻,或心怀积怨,冀图倾陷,故焚料物使之获罪,均未可定。”并“饬河臣彻底严查,奏复。”康基田被革职后,圣上又曲加体恤,令其留工效力。对圣上的宽宥,他感激涕零,于是,恭纪一首: 秸鞣云屯夹岸高,尅期修筑奠浑涛。 忽警逸火占风角,竟似烘炉燎毫毛。 圣主尚疑人欲杀,小臣弥觉罪无逃。 依然杖插来河工,思重身轻敢告劳? 康基田革职后,继任河督吴公敬言:“康基田久官江南,于河道最熟,驭下素严。任淮徐河道时,督率将卒守堤,动以军法从事,稽延者杖枷不贷,故人皆嗟怨。然河汛赖以无虞。”“嘉庆丁巳,总南河,积弊山 积,官劣恐为所揭,阴纵火焚积料以掩其迹,康因之罢官。” 五月,康基田离开邵家坝,赴徐州办理石林上下挑水坝各工程。 石林坝工位于丰汛北厅,与杨家庄相连,地居北岸,迫近运道,向来最为险要。康基田赴石林效力后,审度河势,深知北岸危险情形仍在石林工,便与江督费淳、新任河督吴公敬定议,集夫在杨家庄、吴家楼、包家楼、退河集等处各建挑水大坝三道,迎面用埽镶护筑坝。此地时皆平滩无水,见者以为干地施工,哂其妄费。而康基田并不顾及于此。邵家坝合龙后,黄水大至,包滩而过,直冲坝身,三坝以次挑溜南趋,全溜为坝所逼,奔腾迅疾如箭,直入邵工新挑引河,石林一带百余丈埽工即时淤闭,岁省银十万余两。直至十年后,三坝稳固无虞,大河滔滔顺轨深刷成槽,下游徐州岁奏安澜。功在三坝之修。三坝告竣后,费淳上疏嘉庆帝,称:“上年堵合邵坝时,臣等同康基田相度形势,于吴家楼、包家楼、退河集等处,预设挑水坝三道,用埽镶护,挑开大溜南注,不使逼近北岸。今经伏秋迭次水盛涨,杨家庄、石林一带数百丈堤埽化险为平,已经淤闭,无庸镶修,每岁所省工料银不下十万余两,各坝保护平稳。”嘉庆帝览折后朱批:“敬慰览之。”又谕示:“朕闻康基田从前办理地方事务尚为熟练,操守亦属廉洁。著交费淳于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内,遇有知州缺出,奏请补用。” 三、太松知府 嘉庆六年正月,七十四岁的康基田由河督降职,题补为江苏太仓州知州。 康基田在留京的两月间,媳王素瑜承顺颜色,侍奉甘旨,晨夕率姬人进食。即老人有偶,不甚喜吃喝,长媳必重烹手挚饮食。康基田临行前,诏亮钧曰:“尔妇贤淑,殊难再遇,体素怯弱,京宦清苦,不可使之过耗心力。设有蹉跌,追悔不及。” 康公行后,京师霪雨三旬,墙倾屋漏,几无立足之地。王素瑜日理家事,夜拥婴孩,积劳中湿,渐成痼疾。初患哮喘,药而愈,继忽咯血,痰中偶见,疗治稍全,间发间止,常捧药罐。 太仓州州治浏河镇,辖崇明、镇洋、嘉定、宝山四县和海门直隶厅。此次,康基田旧地重来,故僚欣喜,便商议以集体的名义办一桌酒席,为其接风。康谢绝,并命令下属不许摆宴迎接拜贺,减免了一切用以宴会和旅行的陈设与用具。 降职后的康基田,并未忘记水利事业。此次刚到太仓,就又投身于浏河治理。 浏河是上海与江苏的界河,河面宽三百米,发源于太湖,流经苏州、昆山、太仓,蜿蜒一百多公里汇入长江。浏河下游太仓州东部的刘家港,港运勃发,海贸隆盛,是长江第二道门户、江苏最大的渔业基地,又是江南地区出海要津,古代对外贸易重要港口,明代航海专家郑和统领大明船队,先后七次从刘家港起锚,泛海通使西洋,号称“天下第一码头”。是时,刘家港内外皆淤,苏松港河不得节宣,商民舟楫阻塞,镇市萧然。康基田急请江苏巡抚岳保疏治。岳保据详奏准,康基田便 令沿河四县合力均挑,阅两月,工竣。接着,又修复旧田原闸,以利启闭,以水其利,当地土人为记康知府之功,撰文刻碑,立于浏河镇码头。 开浚之后,他又考虑其入海口淤积问题,在河上设闸阻沙,同时疏治七鸦浦出海河道。 七鸦浦,又名七丫浦、七浦,即今太仓市北七浦塘。据太仓《方舆纪要》志云:“七鸦浦,乃娄江别支,自昆山西至和塘而北,合常熟、新阳、巴城诸川泽,汇流为七浦塘,经太仓州西三十里直塘市,又东北十里为沙头市,又东北十里经涂松镇一带而入海。”是太仓东北泄水之大港,东乡濒海之民,仰浦水溉田兼汲饮,但苦于潮沙上壅淤垫,地多高阜,浚治艰难。康基田于浏河工竣后,于七鸦浦之淤垫处经沙头镇至闸口,开通六千七百余丈,阅二月,工竣。复虑其爰,他又访修旧闸,在以筦去海三里处修复旧闸,以蓄清拒浑,潮退时借其力合清水,以水攻沙,外水既不能壅入泥沙,而七鸦浦之水常得通利无阻,旱则灌沿海高阜之田,潦则泄上游低田之水,启闭如法,成效大著。 十月,康基田委署松江府知府。 松江府,即今上海市。秦汉时称华亭,是海边一个小驿站,供过往客商栖歇,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元朝时因境内吴松江故名松江,并置府,属江南省辖,府治在今松江区中山街,领一府七县一厅。即华亭、奉贤、娄县、嘉定、宝山、南汇、青浦七县和川沙抚民厅。康基田赴任后,将七县一厅巡视一番。闻知青浦县练塘镇是著名米镇,宝山县朱泾镇加工生产的纺纱铁锭走俏全国,但自浏河、娄江疏浚开塞后,境内支港小河入娄江者淤浅不能自达于江,以收河运、灌溉、宣泄之 益,特产不得畅运。他询访当地老者云,前明代青浦县令郑友元议定筑浚事,例令业主出米,佃户供役,通力合作,人皆称便。岂知日久弊生,蠹吏豪强借以敛钱,代役讨伐,入敛不归用于疏浚,疏河时未及半即放水,淤复如故。乡民惯受其欺,是以每次浚河令出,皆畏缩不前,饰词恳免。康基田深知其弊,严行禁止,疏浚之时,日夜食宿于田间,往来谕道,惟各照田出力,不复敛钱。民始晓然,信为实事,踊跃趋赴,不待传呼而自输其应出之力。三月间,各乡俱报竣工。适值大旱弥月,苏州、常州农民车戽为劳,而松江、太仓属内支港水充满,随地引灌。不久,又霪雨连绵,上游水溢,娄江出海通畅,支港随流分泄,两得其益,是年大熟,民皆欢乐称道。 松江别称云间,乾隆十八年创建云间书院,时久顷废。康基田劝官民相捐,修复书院,并置儒学田一千亩,至嘉庆末年增至二千五百亩。暇时,他又与当地名儒张兴镛及其子张公璠等往业讲学,书院日盛,士子辈出。后在倡导新学运动中,该书院改为松江女子中学,在江南地区享有“模范女子中学”美誉。新中国诞生后松江划归上海市,改称松江第二中学。 康基田在松江政绩颇丰,为当地经济发展、文化振兴作出了较大贡献。嘉庆七年夏,皇上巡视江南,访知康基田之政声,再度起复之。 第十章广东藩司 一、羊城疏水 嘉庆七年(1802)七月,康基田擢升广东布政使,九月抵达羊城广州。 布政使司署在中山路南,这里有总督部堂、抚院、府衙、布政使司署等。使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西汉时为南越王宫苑,隋为广州刺史署,唐为岭南东道清海军节度使府,南为离宫,宋为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署,元为广东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明初为广东行中书省府,至洪武九年改作广东承宣布政司。其建筑恢宏气派,宽敞典雅。康基田赴任达彼处,只见使司衙门之外有三座牌坊,南曰“承宣”,东曰“斗乐”,西曰“泰和”。从八字墙入衙门正门,便是月台和悬山顶筒瓦九檐梁架的五间公堂,公堂上悬着明洪武年间参知政事汪洋所写匾“宣德”二字。此外,还有泊水厅三间两厦,后堂五间,穿廊一座,仪门三间,东西司房等数百间。和其他衙门一样,这里也是前衙办公,后衙住人,三门 之内有公廨三所。 康基田在署中歇息两日,便随役出府,巡历羊城。 羊城,广州别称,因五羊传说而得名。城分西关和东山,西关在老城西门外,东山则在东门外,两者遥遥相对。西关地势低洼,水乡泽国,河涌如网,人口稠密,是繁华闹市区;而东山地势较高,地广人稀,后基 督教选定东山为传教佛地,教会开辟的幽雅居住环境吸引了大批归侨结庐定居。从此荒凉的东山日渐喧闹,成为拥有高档建筑群的住宅小区。广州有俗谚云:“东山少爷,西关小姐。”其意为,东山是权门显贵聚居之地,出入者皆为官宦富家子弟。而西关是商业繁华区,出身富商之家的千金,花飞蝶舞,均为地道的大家闺秀,她们纤细的身段,软软的粤语,良好的家教,颇受东山少爷青睐。有的还会些刺绣、编织等手工,集有商家好贾之传统美德。 康基田抵任不久,即遇秋雨连绵,羊城积水三四尺不等,尤是西关为最,商民往来受阻,苦不堪言。他详稽旧志,遍询父老。佥云:明朝初筑城时,曾开六渠,以疏地脉,洄环贯串,汇于南壕而入海,故名六脉。万历年后日渐淤废,居民或建楼房于上,沟形遂迷,前任两广总督福康安曾委官疏治,而故迹久湮难寻,书役辈又借端拆屋启事,横行索诈,百姓惊慌奔诉于官府,不得已中止。二百年来,年年受患。康基田素长于治水,见羊城水泛之状,决意筹治,但询查多日无策。一次,他率夫疏浚淤塞的南壕玉带河,工竣后,驾扁舟沿崖验收所挑淤土,皆土净。又行数丈,见有一堆污泥,下舟掘挖数锹,忽露沟口,六土人诧云:“此即六脉渠之口也。”康基田急鸠工先从沟口节节挑入,沟高七八尺至丈余,宽六七尺,四面皆镶青石,石巨缝细,工极精致。遇居民屋底,掘其泥沙,铺筑板石,沟面无损,民大悦。有奸民图利,以土石填实沟口,并建神庙于上,使人畏惮而不敢动。 康基田谕之曰:“神庇佑一方民利,即神利,岂肯与民争地耶?”急令将神像移送于他处。于是人心翕然帖服,通力合作,阅三月,使二百余年淤塞之六渠脉络全通,奔涌如注。从此西城中遇雨滴水不存。土民撰文勒碑,一方面,告后来者渠址于斯,一方面则歌颂康藩司治水之功德。 二、兴建书院 康基田毕生视学如命,书法造诣亦颇深,且又精于诗赋。无论居官何处,都留有诗作。他还有一大嗜好,就是喜修建书院,兴学育人。居官五十余年,他修建的书院有二十余座。 广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康基田到任前已有粤秀、越华两大书院。但粤人重商轻儒,士风不振。一次,康基田与时任两广总督的长麟交谈,讲到中原、江南等地人文鼎盛,而南粤虽经济富庶,而历史上堪称才学之士少有时,感叹道:“人才之培育,旨在有识之士倡之。朱熹于庐山创白麓洞书院,带动了江西省文风昌盛,王夫之于岳麓书院主讲,奇才脱颖而出耶。长公与吾主政南粤,粤人有财物之富而少诗书才学之士,若可办几所有影响之书院,必可竖南粤重教养士之风矣。”长麟极为赞同康基田所见,并与之极力筹谋。 嘉庆八年(1803)春,康基田将康熙二十三年知府刘茂溶建于城南木牌头之珠江义学,改为珠江书院,延塾师,支修金,充公田七百亩变价得款,连同官绅捐款共银三万两,设立生童膏火一百六十份,当年甄收内课生童各四十名,外课生童各四十名,共一百六十名。他抽暇亦到院中教诸生以“修身立品”、“实时济用”、有体有用”之学,使之“达而在上为名臣为循吏”,“穷而在下于乡里教授孝悌忠信之理。”学重自修,定期开讲,先揭讲书日期于大门,届日教师出讲,择要而言,生徒屏息倾听。并规定:诸生乡试取中参加会试者,公车盘费照在院肄业者膏火减半核给,会试中举者每年酌送经费,以资津贴。 接着,康基田又将龙藏街岭南义学改为羊石书院(后为府级羊城书院),拨府银将位于今盐运西街的南海义学改为西湖书院。粤秀书院此前不收外课生,他令改收外课生员四十人,童生十人。这些外宿诸生,每月均可领取膏火银,并有官、师课考奖项。越华书院正课生额亦从三十名增至八十到一百名,又增收外课生员三十六名,童生二十四名。倘若遇上乡试之年,这些官办书院还额外招收正课生、外课生和附课生。同时,他还谕示当地大姓宗族创办宗族(祠)书院,官府予以资助。一时间,以双桂书院、庐江书院、陈氏书院等最具代表性的宗族书院,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仅羊城就有省级书院五座,府级书院一座,县级书院二座,民间宗族书院十余座,还开辟了三条著名的书坊街。这些书 院建起后,均制定有一套完善的院规。如设祠堂值日进行日常管理,对到省参加“广府”乡试的宗人子弟,要持有“斋集牌”始准入住,并规定考完出堂后十日,一律搬清,其余时间“不得有闲杂人等居住,即使乡绅耆亦不得居住”。对生员、文童和历科中试的文武进士名录进行登记。祠堂财政、物品、祭祀、颁胙等都有严格规定。另外,还强调族人要敬祖孝亲,睦族友爱,忠君守法,率先完纳皇粮国税,还要族人耕读传家,克勤克俭,重学明理,慎言慎交。 是年夏,新安县凤岗书院(今深圳南头中学)落成,书院山长知康基田工于书法,便恭请他题写书院名称。康基田便以“凤凰鸣矣,于彼高岗”之意,题“凤岗书院”四字门额。“凤岗书院”四个大字纵横豪放,笔锋圆转丰美,镌刻浑厚遒劲。同时,他又题写门联,上联:“有猷有为有守”,下联:“立德立言立功。”鼓励生童勤学奋进,操守良好。 二百年来,凤岗学子以坚韧勤奋,而践行康基田所书校训,涌现出不少翘楚俊彦,数万学子从这里走出,驰骋海内外,以“有猷”之聪明才智,实现着各自的理想。2006年,深圳南头中学举行百年校庆,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前往,欣然为南头中学题写校训:“有猷有为守学必有师,立德立言立功士先立志。”南头中学被誉为“深圳教育之根”。 康基田在羊城还修建了文昌宫、魁星阁,多次复议移建贡院,但因奉调江西布政使而未成。 是时,康基田夫人已年逾七旬,常年随夫外任奔波。为免除车马颠簸之苦,便迁夫人来京就养,儿媳也日夕盼望。嘉庆八年,夫人始来,素瑜问安视膳,承欢朝夕,先意揣度,无不吻合,慈心甚喜,颇不以淡泊为嫌。适家公亦由粤藩使入京觐见,半月间一堂欢聚,乐不可支。是时,亮钧补工部虞衡司员外郎,继而兼摄各司处所,外督木仓街道,公趋较忙,仅能问安于晨夕。恭人兼其子职,操持家政,酬酢往来,纤细不遗。夫归稍迟或夜半挑灯,温酒以待,甚至达旦不寐,殷勤慰劳。一蔬一酌,必亲拣储,皆恰如意。家之所需皆亲自躬作,而于妾婢仆,务俾宽裕,不事苛刻,内外感之。 自母抵寓后,素瑜团聚之余,尤以嗣续为急,屡以慈命饬媒遍访宜男之女,前后阅十余人,夫皆未纳。素瑜意殊怏怏。嘉庆十年春节后,恭人嗽症时发,病渐深,气益虚,参苓寡效。六月初,忽胃塞而脾泻,自觉难支,遂将日用开销账册交付姬妾暂摄,并书写条目,未及一行,手颤眼花,怃然撂笔,然犹晓妆,强起问安,寝门无间。(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