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三增,字乐彬,号灵利子,河南省禹州市顺店镇大康庄人,生于1934年。他有良好的家学渊源,其曾祖父康建功是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举人。他自幼饱读诗书,1950年参军学医,从部队转业后,在乡镇卫生院悬壶济世,中西医结合,医术医德好,妙手回春,深得当地百姓敬仰。
改革开放后,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家都认为这位德才兼备的老先生可以放开手脚,干出一番事业。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他工作之余便走街串巷,利用星期天、节假日游走他乡,时常考察墓地、祠堂。单位领导、同事、亲朋好友对他的行为无不诧异! 原来,三增老人(以下简称康公)在做一件他认为重要的事情,为了做这件事他已努力了30多年。改革开放后,他终于公开了他的秘密……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1956年,在宁夏青铜峡市医院工作的康公碰到了一位康姓族人,这位族人与康公相谈甚欢,当问及是啥字辈,祖宗缘源时,博学多识的康公竟无一能回答。回家后问长辈和族中的长者,也知之甚少。后来亲眼看到破四旧,扫除一切牛鬼蛇神运动,把很多珍贵的历史文物焚毁了,这更加重了康公的危机感。作为康氏的后人,不知道自己的祖宗来源,也不了解自己祖上兴衰,更不清楚自己在族人中的辈分。这样的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我应该弄清楚家族的历史。 带着弄清本地康氏家族历史的使命感,康公默默地研究着家族的历史由来,从《通志·氏族略》到《元和姓纂》,从禹州新旧县志到康氏家族流传下来族帐神主、墓碑、墓志铭……一条条凌乱的线索汇集在一起形成一条线,这条线又把我们跟祖上联系到了一起! 时间到了二十世纪80年代春天,大地复苏,树木发芽。辽阔的豫西大地渐渐有了生机。拨乱反正后、康公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恢复,青铜峡市医院邀请他回去复职。为了续修《禹州市康氏世系谱》,也为了他深爱的家乡和族人。康公毅然放弃了回青铜峡市医院工作的邀请。 禹州顺店镇有个村子叫康城,康城不以村、庄命名,却号称康城,让人觉得夸口。康城原名少康城。少康是夏王第六任君王相的儿子,在夏都故地康城(今禹州康城),收拢夏朝遗臣遗民,联合同姓部族,攻杀寒浞。在夏帝太康失国数十年后,终于重登天子之位,历史上称之为“少康中兴”。少康城中有两丈多高的墩台,传说为少康练兵点将之地。少康城历经风雨几千年,旧城遗迹大部分已荡然无存,唯有部分残缺城墙依稀可见。北魏到唐在此设立康城县。后来行政建制虽屡有变迁,但康城地名始终沿袭未变。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其同母弟姬封于康城(今禹州康城),侯爵,史称康叔。周武王逝世后,成王即位,发生了三监之乱,康叔参与平定叛乱,因功改封于殷商故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故康叔又称卫康叔,康叔即康姓之祖先,所以康氏族人皆称康叔为始祖。 康城距离康公工作的卫生院4公里,他平时只要遇到康城的病人或者康姓病人,康公都会问询有关康城或康氏的历史,这几乎成了他的习惯。只要打听到有价值的新信息,康公就会亲赴现场证实,且一次次地登门拜访…… 据舞阳县城康庄村的伯敬公墓碑记载:兄弟三人由洪洞迁出,大哥伯从迁至禹州,二弟迁至舞阳县龙村寨(后改为康庄村) ,三弟不知名讳,脾气暴躁,往东南而去。临行时带铁锅一块为记。 禹州顺店族人家谱里记载:始祖伯从明初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迁居禹州顺店。这两者之间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真相,康公决定去山西寻根问祖。 迎着料峭的寒风,康公开启了前往山西洪洞、夏县的寻根之旅。他四处拜访康氏族人,希望从他们那里找到祖先移民禹州的线索,当时交通不便,他在有车的地方坐车,没车的地方就徒步,有时只能留宿乡村民家里……但因时代久远,最终没有发现有价值的证据。怀着惆怅的心情,康公在大槐树拜祭康氏祖宗后回来了。 康公回家后不久,山西族人来信说有重要线索,康公马上放下工作,请假再赴山西,当地族人也热情地欢迎这位撘桥牵线的信使!陪同他拜访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康姓长者,这位长者也为康公续修家谱的事迹所感动,号召族人积极配合康公进行调研。众人拾柴火焰高!经过大家多方面的打听了解,终于揭开了历史的真相。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加上黄河泛滥,水旱蝗疫不断,致使民不聊生,难民纷纷揭竿而起,起义军遭到元军的疯狂屠杀,百姓死亡无数,形成了百里无人烟的荒凉局面!近邻山西由于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又遇连年丰收,成了世外桃源。大量灾民涌入,人口急剧膨胀。人满为患。明太祖登基后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均衡人口、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山西人外迁的移民政策。禹州康氏始祖伯从,舞阳康氏始祖伯敬,还有不知名不知去向的三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移民到了河南。 康公这次住宿的山西族人家里有个儿子,伐树时从树上摔下来,摔伤了腰。下半身没知觉,整天躺在床上,大小便失禁。他爸得知康公是医生后,请康公为他儿子治病,康公取出随身携带的银针给他扎针,还定时给他推拿按摩,几天后,在床上躺了几个月的病人腿部有了知觉,十几天后,病人竟奇迹般的站了起来!一粒药不用能治好瘫痪!一时间在当地引起很大反响!看病的人挤破了门…… 从山西回来后,信心满满的康公又几次赴巩义,鄢陵,舞阳等地,在当地族人的全力帮助下,深入考察了当地康姓人分布概况及来龙去脉,确认了这几个县康氏族人大都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 禹州市顺店镇位于河南中部,地处伏牛山与豫东平原的过度地带,上有大鸿山为祖山、左有具茨山龙蟠,右有凤翅山虎踞。颍河,谷水河交汇与顺店东谷水河村。山环水抱,是绝佳的风水宝地。自明初一世祖伯从迁居顺店后,历经六百年繁衍生息,已有子孙万余人。遍布禹州市顺店、花石、方山、火龙等乡镇,成为一个显赫的康氏大家族。要把这万余族人 按字辈排到族谱上,这可真不是一件小事!这比现在的人口普查要难得多。编排家谱要尽力统计很多代人,五年时间,康公走遍了禹州康姓族人家家户户,逐户逐人登记,认真走访了无数年长老人,详考各家祖莹,墓碑,神主,同时还找到了几册康氏支系谱…… 在禹州康氏六百年的历史长河里,涌现出了很多风云人物,最有名的是九世公康明诚。康明诚,字子实,康熙五年生,原居顺店小口北大碾处,六岁丧父,随母迁居到大康庄。明诚公待人真诚,善于经营,又逢康乾盛世。广置田庄,几十年后富甲一方!当时与巩义康家齐名。明诚有四子,蘭,杭,桃,会川,四门皆发。乾隆十三年卒,风光大葬。乾隆帝师王聿修为其书的墓志铭,现保存于大康庄康玉生处。文革时期柳林村康氏祖坟遭破坏,很多宝贵文物被损毁。后来,康氏明诚后人把祖宗遗骨迁回大康庄西岗安葬。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禹州康氏世系谱终于在康公经历千辛万苦、多次反复修改后完稿。这时康公又为族谱印刷费用而烦恼。印刷族谱的费用包括设计费,排版费,纸张油墨费,后期制作费等,印刷成本很高,联系过几家出版社后,康公越来越觉得麻烦大了。 康公共有六个子女,靠工资仅能维持家庭生活。康公为了续修家谱,经常奔波在外,舟车吃住费用等,又增加了日常开支。对于家谱印刷费,确实让康公负担不起。康公思来想去,最后下定决心,求人不如求己,康公看到去印刷厂印制族谱无望时,决定自己干。从学校借来一台手推式油印机,自己去买了蜡纸、油墨和纸张,一个自办“印刷厂”就开工了。他把蜡纸垫在专用钢板上,一笔一划地刻字。蜡纸刻字轻重都不行,轻了刻不透蜡纸印不清楚;重了蜡纸会被刻破,蜡纸破了就不能印刷。所以蜡纸刻字是个细心活儿,考验耐心。刻好后的蜡纸放在油印机上,调好油墨,放好白纸,开始印刷。全书135页,印刷120本,总计印成品16200张。这么大的工作量都是康公在下班后长期加班完成的。我想写本文已经很久了,我深深被康公的奉献精神所感动,他为了编印禹州市康氏族谱几十年如一日付出了巨大而艰辛的劳动!我作为知情和见证者,有责任记录下来,让更多的康氏族人们深入了解康老为禹州康氏家族长期默默无闻,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家族做出的真诚奉献。 谨以此文献给《禹州市康氏世系谱》的作者86岁高龄的康三增宗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