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森奇,又名振夫(珍甫),黎城县庄头村人,1906年出生,他是早期的社会活动家,是黎城籍保定军校骑兵科毕业生,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长治地区最早的四名共产党员之一,也是黎城县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共党员。他是黎城牺盟游击队的实际指挥者,任副总队长,总队长由时任县长何公轸兼任。
康森岐改名康森奇
康森奇家世代务农,自祖父康永义开始起家中便有一定的土地房产。当时正值晚清时代,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时局混乱,朝廷腐败无能,全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这种局面,康森奇的祖父康永义也无能为力,为了救国图强,过上好日子,光靠种地不行,还得读书,接受新思想,为此他经常教育两个儿子康补春、康长春好好读书学习。
康补春,字占运。生于1874年,光绪年间,村里人叫占运叫的顺口叫的经常,对补春这个名字反而生疏,不常用了。他和夫人靳氏育有五个儿子,老大康文岐1904年生,老二康森岐1906年生,老三康满岐1912年生,老四康逢岐1915年生,老五康武岐1917年生。因祖父重视接受新思想,重视教育,便把愿望寄托在孙辈上。康占运的五个儿子,都个个聪颖好学,其中特别突出的又数老二康森岐,老五康武岐,就连私塾的老先生对二人的学业都很称赞。当时,在黑暗的旧社会,五个儿子读书、结婚等诸多问题摆在光靠种地为生的康占运夫妇面前,而兄弟五人都又个个聪明,怎么办?靳氏的娘家是黎城石桥背村人,在与靳氏的哥哥商量后,将老二康森岐送舅舅家顶门,并负责为舅舅养老送终。但已经懂事的康森岐提出一个条件:“顶门可以,养老送终也行,但有一条,行不改姓,坐不改名,仍叫康森岐。”舅父回答:“既然过继顶门,总不能名字一点都不改吧?把“岐”字改成“奇”字,叫法一样,这总该行吧?”从此,康森岐改名叫康森奇,在舅父的供养下,读完小学、读高小,高小毕业后又去长治山西省立第四中学读书,直至后来考上保定军官学校。
康森奇初识杨蕉圃、史纪言
1925年的黎城,给那一代人留下深深的记忆,就是百姓和县府在征收房产税的对抗,斗争很激烈。当时是洪洞人卢清杰接任黎城县县长,此人年轻气盛,刚一到任,就立即大张旗鼓地组织人马下乡催收税务,老百姓对此消极抗拒。卢清杰采取强硬措施,双管齐下,一方面带人亲自下乡催收,另一方面用高压手段逼老百姓缴纳,对拒不缴税的百姓捆绑吊打。
这时,从省城太原传来市民上街游行请愿反对苛捐杂税的消息。受省城启发,黎城百姓推举代表在城南村集中,到县衙请愿。卢清杰提前得知消息,做了准备。他让武教头李彦庆站在城门通知请愿百姓,有能打倒李教头的,才能放人进城。此人是前清武秀才,有一手好拳脚,民国初年曾下邯郸捉拿过贩金丹的毒枭而名扬上党。他奉卢清杰之命在县城西门摆开阵势,大有不可一世的来头。请愿者中不乏有楞头青,跃跃欲试,但都不是李彦庆的对手,他一连打倒七八个前来交手的请愿百姓。由于李彦庆死守城门,百姓进不了城,只好在天黑时散去。
当天晚上,请愿首领长垣村人马枝炯、马保山连夜商量对策,去庄头村找刚从长治回来的康森奇。康森奇因考上省立中学,又有历来闹学潮经历的影响,早已在年轻人中名声远扬了,当他了解情况后,决定只有请康闺女才能打败李彦庆。康闺女的老家是庄头村,后来迁到王家庄居住,他生来好习武,曾经遍游各地寻师学艺,不但有一身传统好武功,而且双手能使枪。他生来好习武,曾经遍游各地寻师学艺,不但有一身传统好武功,而且能双手使枪。康闺女侠肝义胆,抱打不平,立马答应了康森奇、马枝炯的请求。
第二天,请愿百姓涌到城门外,康森奇跨前一步大声说:“省政府已经下令取消房产税,布告已经下发到各县,难道黎城没有接到?”卢清杰急问左右,此人是哪村人?是干什么的?左右回答:“是庄头村人,叫康森奇,上年考入长治省立四中。”请愿百姓见县长卢清杰不吭声,便嗷嗷地冲上去。李彦庆手持丈把长的绳鞭,抡得呼呼直响,有几个百姓被打得头破血流。康闺女见状,早已怒火中烧,从人群中跳出来,把缠在腰间的绳鞭猛地抽出来,左右挥舞着和李彦庆交了手,仅几个回合,李彦庆败下阵来。
县长卢清杰见此情景,怕引火烧身,当下答应不再征收房产税。东阳关的史纪言,杨蕉圃挤出人群,紧紧地握住康森奇的手说:“好样的,对付这些贪官污吏,仅靠请愿是不行的。”1925年夏,黎城百姓请愿胜利结束。李彦庆被康闺女打败,失去脸面,告老还乡,康闺女的名声在百姓中大振,杨蕉圃、史纪言、康森奇这些热血青年从此相识并逐步走在一起,后来在黎城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康森奇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冯玉祥部韩复榘、石友三猛攻山西北大门重镇大同、天镇,阎锡山不得不派兵死守,而此时任北方十三省的督军奉系军阀张作霖也出兵河北、窥视山西。共产党利用这一难得的的历史机遇,在青年进步学生中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共产党的地方组织。1926年3月,孙新按照省委周玉麟书记的布置,在长治省立四中秘密成立了党的组织,发展袁致和、侯充之(高平县周纂村人)、王魁生(洪洞县李村人)、康森奇四人入党,建立起长治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为了安全起见,孙新要求每人要有一个化名,以便今后联系。康森奇化名康振夫。袁致和化名叫杨志和,他是高平县瓦窑头村人。
1927年4月12日是个极其黑暗、血腥的日子,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江精卫也举起屠刀。一时间,从上海到武汉,从广州到北平,大批共产党员人头落地,血流成河,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同年7月阎锡山也下令逮捕共产党,在白色恐怖下,孙新逃到河南避祸,高平县的袁致和也被当地政府通缉,跑到西安。从省党部黑名单中黎城有一个叫康振夫的是清查对象,经多方调查,由于证据不足,也就不了了之了。从此,康森奇和组织失去了联系。
1928年,康森奇考入保定军校骑兵科,开始了三年的军校求学生涯。
在故乡黎城县第一高级小学当体育教员
康森奇自保定军校毕业后,在西北军中当过一年多的连级军官,因看不惯各派军阀明争暗斗,中国人打中国人的做法,返回家乡黎城县第一高级小学当了教员。学校领导考虑到康森奇军校毕业,便委托他当了体育教师。期间康森奇为学校积极筹备体育设施和器材,如单杠、双杠、跳高跳远、篮球、乒乓球、木马……,在教学中他的每个动作都非常标准,教师、学生大加赞赏,都说康老师不愧为军校毕业生。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侵占我东三省,课间与业余时间他就给同学们讲热爱中华,打败日寇的故事和道理,康森奇的言传身教及品行,受到了全校师生的普遍爱戴与赞美。每逢节假日或星期天,他便和杨蕉圃、史纪言、李静波、张步英、张步丰、郑易风、郑立格、董用方、乔孟昭等一批热血青年谈论国家大事。在这些热血青年中,董用方年龄最长,是1899年出生,其次就数康森奇年龄大,他是1906年出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返乡在北社任教的董用方老师,每提起康森奇老师,总是感慨万千,他说:“康森奇是咱县当时最高军校毕业生,文通武晓,才华横溢,人才难得,只可惜寿命太短。否则,一定能成长为新中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图为黎城县第一高级小学毕业生留影(前排右五是康森奇)
担任黎城牺盟游击队大队长
1937年9月,原来在北平、太原、长治等地任教和读书的黎城籍进步老师和学生杨蕉圃、史纪言、李时哉、霍泛、李旭华、郑易风、郑立格、李静波、董用方、康武岐、张岷山等陆续返回家乡,组织成立了“留平、留并、留潞”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发动并组织全县群众开展抗日救国工作。
1937年10月,黎城县牺盟会组织成立了第一支革命武装——黎城牺盟游击队。最先成立的是游击第一队,队部设在西关,由康森奇任大队长,杨蕉圃任政治指导员,下辖三个分队,共一百余人。
担任黎城牺盟游击总队副总队长
1937年10月上、中旬,一一五师、一二九师工作团在王凤鸣、李大清的带领下从昔阳出发经和顺和辽县来到黎城。工作团在县牺盟会的协助下开展工作,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基层组织。接着,在南关下寺成立了游击第二队,王元令队长,郑立格任指导员。在西井成立了游击第三队,史纪言任队长,张岷山任指导员。在偏城成立了游击第四队,刘广勋任队长,康丕烈任指导员。在此同时,在牺盟会的协助下成立了中共黎城第一个党组织——黎城党支部。随即领导发动了扣押准备弃城而逃的国民政府县长和预备维持投降的“四大绅士”运动。1938年11月18日,中共党员何公轸出任县长,宣告成立了太行山上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全区域完整执政县级抗日民主政府。
1937年底,黎城成立牺盟游击总队,何公轸任总队长,康森奇任副总队长,史纪言任政治主任。游击总队共450余人,分为四个中队。游击队的四个指导员都是共产党员,他们分别是:一中队张行夫,二中队郑立格,三中队张岷山,四中队康丕烈(康武岐)。
为何公轸县长配警卫
田齐卿刚刚离开黎城的那天晚上,史纪言在游击队中选拔出来安排在东阳关为抗日政府收税的巡警被人绑架,并将他杀害。仅仅过了两天,停河铺一个牺盟会干部突然失踪,三天后发现被人杀死在东河地的一眼水井里。两件事连起来一分析,大家一致认为是敌特干的。为了何公轸的安全,史纪言、康森奇商量找一个忠诚可靠又武艺高强的人担任何公轸的贴身警卫。两人不谋而合地想到了一个人符合条件,他就是王家庄的康闺女。此人武艺高超,会使双枪,当年闹学潮时,曾经打败过县政府武教头李彦庆,而威名大震。为了慎重起见,二人当下派康武岐前去王家庄找康闺女。见面后康武岐把史纪言、康森奇的决定详细说了一遍。康闺女说:“县里成立游击队,听说二叔和你都担任了要职,我本想前去报名。可老爸入冬以来身体一直不好就耽搁下来。既然老史和二叔这么相信我,五叔又亲自来请,我这就去。人活着就要为国家做点事。”说完,把弟弟叫来安顿了家事。随即出村,二人上马加鞭,飞一般奔到县城。当天黑夜,史纪言、康森奇把康闺女介绍给何公轸。病再三嘱咐康闺女要加倍小心,当好贴身警卫,除当好警卫外,连何县长的饮食及生活起居一并料理。康闺女牢牢记下。
党组织与康森奇的一次重要谈话
康森奇担任牺盟游击总队副总队长,康武岐担任四中队政治指导员,康家兄弟二人投身抗日武装斗争,担当重任。接着,康闺女又担任了县长何公轸的贴身警卫。这对于康家来说也是报孝国家的大好时机。他们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夜以继日地为党顽强的工作着。
黎城县共产党组织相继成立,引起了康森奇的认真思考。康森奇是1926年入党的黎城县第一个中共党员,他要求恢复党籍参加党的组织活动,以便能更好的为党工作。程剑、王谦、李大清和史纪言,经过再三商量,党组织对康森奇进行了一次谈话。主要内容是: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的情况下,各种成份十分复杂,为了更好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道抗日,康森奇以一个民主人士的面貌在社会上开展工作,要比以共产党员身份活动更有利于统一战线的工作。康森奇愉快地接受了党组织的决定。
难忘的一九三八年
1938年3月初,牺盟会特派员赵伯庸召集学生会在西井附近各村动员募捐,可旧政府官员的科长们不理政务,反而游手好闲、打麻将、同时恶语伤人。在韩老吞等人的挑唆下发生了震惊太行区的西井事件,在整个事件发展过程中,康森奇、史纪言、王谦、李大清等同志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一场危机化险为夷,何县长感情冲动,险些酿成大错,给解放区带来灾难性后果。
1938年3月下旬,王元令脱离游击队总部,带领部分队员跑到柏管庄另立山头,自封为黎城保安队队长,对跟随他跑去的人委以重任,韩老吞为参谋长,张芳芝为县长,张贴布告和抗日政府分庭抗礼。并冒充三专署人员劫持县长何公轸。康森奇、史纪言得到消息。一方面通知八路军负责人李大清设法营救;一方面下令,让郑立格、郑易凤率领二中队和公安游击队封锁柏管庄通向县城和西井的大路口,康武岐率四中队逼近到柏管庄村外,形成兵临城下之势。三中队控制孔家峧和曹庄,几路合击包围柏管庄,一起解救县长何公轸。在八路军工作团牺盟游击总队李大清、何纪言、康森奇等同志的精心指挥下,何公轸县长得救了,王元令大败,跑到沁县找赵学忠去了,一场发生在解放区的惊人灾难转危为安。
1938年3月15日——31日,史纪言、康森奇率领黎城牺盟游击总队450余人,配合八路军一二九师主力参加了围城打援的神头岭伏击战、响当铺伏击战,缴获战马600余匹,砸烧敌汽车180余辆,打死打伤日军14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罐头、军用物资很多,挫败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激发了抗日军民打败法西斯的信心,大长了解放区军民的志气,战斗中战士们冲锋在前,不怕牺牲、勇于杀敌的精神感动了副师长徐向前,有一位孔营长激动地说,这两次战斗的胜利也有你们黎城牺盟游击队的功劳。
1938年7月,八路军首长为了锻炼队伍的作战能力,决定让黎城牺盟游击队拉到平汉线,配合八路军打击日伪军。接到命令,何公轸因是兼职总队长,留在地方,黎城牺盟游击队副总队长康森奇和政治部主任史纪言率领四个中队和特务队,宣传队共500余人,经涉县、阳邑东进到武安、磁县彭城一带出击平汉线的敌人。
黎城牺盟游击队第一次走出县境,第一次独立作战,在敌占区破坏铁路,割电线,袭击敌人的小股武装。到底割了多少电线,刨倒多少根电杆,运走多少根铁轨,在公路上挖过多少个大坑等等难以统计,总之使敌人胆战心惊,躲在炮楼里,小股敌人不敢出来为非作歹残害百姓。老游击队员常讲在破坏敌人铁轨时,螺栓怎么也拧不开,急得大家满头大汗,后经请示康森奇副总队长,他说“忘了告诉你们,铁轨上的螺丝是翻丝,你认为是往下卸,其实是越拧越紧,必须向相反方向拧。”在康森奇的指挥下,队员们一试,果然有效,破坏铁轨的速度加快,大家都夸康森奇不愧为军校毕业生,文通武晓。
冬冬桥是敌人平汉线上的交通要道,是由枕木搭起来的一座长几十米的木质铁路桥。经过多次侦查,摸清了敌人的活动规律,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康森奇、史纪言率领部队转移到冬冬桥附近,烧掉了冬冬大木铁路桥,使敌人交通堵塞。后为防敌人报复,游击队躲在大山里休整。这个消息被河北民军张荫梧侦察到了,他想收编这支部队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张荫梧秘密包围了白岩村。仗打得非常激烈,在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一二九师皮定均团长率部队赶到前来增援,黎城牺盟游击队才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康森奇、史纪言紧握皮团长的手,万分激动地说:“太谢谢你们了,不然的话,我们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1938年初冬,黎城牺盟游击队出击平汉线后返回黎城,在李庄村休整。县长何公轸带领县政府人员带着猪肉、白面,前来慰问出征四个月的将士们。
担任县政府武装科长
1939年3月,在山西抗日统一战线中发生了一件使国共合作逆转的大事,这就是秋林会议。抗战初期,山西抗日统一战线的成立,形成国共合作抗日的大好局面,是与闫锡山实行联共抗日政策分不开的。但是从1937年冬到1939春,阎锡山眼看着共产党、八路军以及山西决死纵队在抗战中逐渐壮大起来,他心中忿忿不平。他要解除共产党领导的决死队的武装,将根据地成立的牺盟游击队改编为武装自卫队,由他派人直接指挥。
1939年4月中旬,阎锡山派他的亲信徐钧来到黎城,他要撤去黎城牺盟游击总队的番号,改为人民武装自卫队。原来的军政负责人由徐钧重新任命。面对复杂的局面中共黎城县委在史纪言、康森奇、申维潘、马寿贤、康武岐、郑立格等人的大力协助下,阎锡山整编黎城牺盟游击队的计划落空。徐钧等人想用武力解决,游击队也摆开阵势,准备还击。最后徐钧等人见事不妙,灰溜溜地跑了。
1939年6月黎城县政府设立武装科,康森奇不再担任游击队副总队长,改任县政府武装科第一任科长。黎城牺盟游击队由两个队合并为一个队,简称县干队。队长马寿贤,副队长申维藩,指导员康武岐。下设三个分队,一分队队长樊子俭,二分队队长常清太,三分队队长张孝烈。接着各区也成立了区干队,一区区干队队长徐步远,二区区干队队长董保堂。县干队、区小队配合八路军一二九师特务团在县城周围活动,骚扰敌人,搅得日军日夜不得安宁。
康森奇遭受磨难
1939年9月,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在武乡县北寺大庙召开代表大会,黎城被确定为区党委实验县,分工领导是区党委宣传部长彭涛。随着党的力量不断壮大,何公轸周围的人越来越不适应抗日战争的斗争需要,把他身边的主要成员需要换成共产党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决定在西井召开全县村干部会议。这次行动由于事先准备充分,目的明确,讲究策略,达到了县委的预期目的。因康森奇和组织失去联系,这次也以原科长的身份被撤职。
康森奇被撤职后,失去一切职务回家闲住。他实感冤枉,自己明明是个老共产党员,可是又无端地被自己的组织开除出革命队伍。于是他去太行区找史纪言,史纪言对康森奇说:“我已经知道你的遭遇,我会通知组织帮你解决这个问题的。”
1940年初,马坚之任黎城县长,受史纪言委托和县委书记程式兰再三研究认为:要恢复康森奇的职务必须找到自己的组织关系。1939年12月,长治还被日军占领着,当年的同志战友杳无音讯,去哪里找呢?就这样,现实给予康森奇的只能是等待。对此,马坚之县长极为同情,对程式兰说:“康森奇不能当领导,难道连抗日的任务也不能承担吗?”于是,马坚之县长调康森奇到朱家峧学校任校长,康森奇干得极为尽职尽力。
康森奇一支枪救了一村人
离卦道暴乱后,驻扎在长治和潞城的日军,在崔琦、杨书魁等汉奸的带领下,对黎城进行又一次的残酷扫荡,由于离卦道道徒的带路,敌人这次扫荡造成的损失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大得多。
日军从霞庄径直往西,兵分两路,一路走山顶,一路走山下。当庄头村民发觉敌人时,突围的时间已经很紧。村民顾不得许多,成群结队向白岩寺西边的大峧壕逃云,刚上山坡,发觉山顶也有日军,村民惊惶失措不知该往那跑。康森奇也随在逃难的人群中,看此情景,有战斗经验的康森奇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命令几个民兵带领群众沿山根向大道口方向转移,并让群众俯下身子以减少目标,村民们有了主心骨,跟随民兵一溜向西跑去。日军发现老百姓向西转移就尾追而去,为了吸引敌人,康森奇只身持朝日军开火,枪声吸引了敌人,纷纷向枪响的方向包围过去。康森奇地形熟悉,跳跃着朝村民转移的相反方向边打边跑,在与敌周旋中不幸大腿负伤,他强忍巨疼,躲到一个石缝中,搜山的敌人几次经过都没有发觉,康森奇侥幸躲过这一劫。日军退走后,乡亲们把他从石缝里救出抬到家里,请医生为他治疗。1942年春,一二九师卫生部再次驻到西庄头村,经过一二九师医生精心治疗,取出子弹,康森奇的腿伤才渐渐康复。
这次和日军遭遇,庄头村老百姓把他叫做白岩寺战斗,或称大峧壕战斗。七十多年过去了,可康森奇同志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一只枪救了一村人的英勇事迹至今还广为流传。1988年,笔者在同学王锐军家盖楼房看场时,还听到王锐军之父王泮良念念不忘康老师的救命之恩,当时王泮良跟康森奇老师在朱家峧学校念书时,日军扫荡,返家途中遇到一支枪救一村人的真实场景。
担任抗日政府酒厂厂长
1940年春,由于当时的日本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和损失,加之许多从山东、河南逃难来的灾民云集黎城,更使黎城人民陷入内外交困之中。县长马坚之请教老农及有知识的饱学之士。康森奇提出办个酒坊,以解燃眉之急。马坚之县长也考虑办酒坊投资少,见效快,最大特点是不怕产品销不出去。于是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康森奇。
康森奇将酒坊定在庄头村的察昌院,亲自请来望北村的段小旺,长垣村的老衬,北社村的董补书等技术人才。又找了十几个大缸,几口大锅,到南关借了几架蒸笼。紧紧张张忙活了半个月,就酿出了第一缸酒。康森奇将第一缸酒送到县政府让马坚之品尝,县长高兴地说:“满口清香,可喜可贺,成功了,除八路军使用外马上外销。”
负责赶牲口外销的是枣镇人郑计堂。他装上酒缸,赶着大车,抄小路下了涉县、邯郸。来回五六天,挣回几十元银元。康森奇一算账,酒的利润约为成本的一倍,酒坊有了前途,更加坚定了办酒坊的信心。
酒坊的副产品是酒槽,是喂猪的上好饲料。大师傅是麦仓村的靳老计,他去买来几头壳郎猪,不到两个月养成了大肥猪。马坚之县长亲临酒坊视察时,对此举大加赞赏。下令杀猪两口,并派人送到太行区领导改善伙食,李雪锋等领导吃了猪肉,听了汇报,非常高兴。一致认为黎城县以战养战的路子值得推广。
康森奇不管在哪工作都兢兢业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办酒厂不但解决了县政府的部分日常开支,而且还把酿出的高精度白酒提供给一二九师卫生部,作为对伤员的消毒用品。1943年春,庄头酒坊事业达到鼎盛。在这期间康森奇利用外出销酒的机会,自扮商人多次到外地,秘密寻访当年长治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时几个党员的下落,终于在沁县第三专署,找到一个知情人。通过这个知情人,找到了当年成立支部时一个叫王魁生的成员,证明了他的入党经过。
王魁生的证明信内容如下:1926年2月,山西省第四中学学生孙新,在晋城经太原地方执委,宣传部长周玉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孙新返校后,遵照周玉麟指示,在省立第四中学秘密活动,于3月先后发展袁致和、侯允立、康珍甫、王魁生入党,同年7月在第四中学秘密成立了党支部,隶属于太原地方执委。康珍甫黎城庄头村人,原名康森奇。
康森奇取得如此珍贵的证明,自然非常高兴。这证明不但为他澄清了自己的历史,也为他以后的工作铺平了道路。
担任抗日政府秘书
1944年3月,经过黎城县党组织的多方努力,最终落实了康森奇的党籍问题,恢复了康森奇的工作。二哥康森奇接替五弟康丕烈当上了县政府秘书。当然,要论资格,康森奇要比康丕烈老得多,但作为一名老党员,应服从组织安排,对此事康森奇毫无怨言,愉快地来到县政府秘书的岗位上。当时,县政府秘书就是办公室主任,也行使副县长职权,这是抗日战争时期精兵简政的历史现象。对于这个工作,康森奇更是得心应手,把为党工作的一腔热情全部用在工作上,白天忙得顾不上按时吃饭,夜晚睡觉很少,节假日顾不上回家照看年迈的老母。
抗日战争已进入战略大反攻阶段,前方不断有胜利的消息传来,作为县政府秘书,在那个年代,工作的繁忙可想而知。根据太行区和一二九师首长指示在长宁村修建除延安以外解放区唯一的飞机场,晋冀豫在太行区南委泉召开第一届群英会,各种安排、布置、招待、布兵、展览及英雄们的名次等,作为县政府的秘书,他的辛劳不言而喻,但康森奇都以惊人的毅力,超人的智慧,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各项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称赞和信赖。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黎城百姓热泪盈眶,载歌载舞,县政府更是忙得不亦乐乎,诸如:写大标语啦,上街游行啦,如何组织群众宣传啦,作为县政府的秘书康森奇更是通宵达旦帮县领导处理各类事务。仅隔十日,又传来了闫锡山侵犯上党地区,抢占胜利果实的消息。上级领导要求各县积极支援前线,做好招收胜利军和支前工作,作为县政府的秘书康森奇不得不又进入超负荷的工作中。
康森奇在赴任途中因病去世
长宁空运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上党战役打响了解放战争的第一仗,有力地配合了毛主席的重庆谈判。战役结束后,整个长治地区各县除武乡、沁县外,大部分已解放,巩固和扩大了太行根据地。紧接着,平汉战役也胜利结束,河南焦作解放,使晋冀豫解放区连成一片。新解放区急需干部开辟工作新局面,太行老根据地义不容辞地抽调大批干部支援新区。康丕烈的二哥康森奇接到南下调令,前往河南省焦作市担任副市长。
1945年11月,康丕烈调任长治县民政科长,有一天,康丕烈正在办公室处理业务,通讯员来报告:“黎城县政府有个特急电话,请你亲自去接。”康丕烈二话没说抬脚就去,拿起电话“喂”了声,对方立即回答:“我是董富彦,请你马上回老家去,你二哥康森奇于昨日午夜不幸病逝。”这突如其来的噩耗犹如晴天霹雳,五雷轰顶。康丕烈最崇敬的二哥去世了,康森奇是他政治上的带路人,更是这个家的顶梁柱。以往康丕烈在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解决不了的,经二哥一点就通;在外面受了委屈,给二哥倾诉一番,经他一阵解释就会雨过天晴;工作受到阻碍觉得心灰意冷时,只要二哥在跟前指点,又是阳光灿烂;在康丕烈成长的道路上处处离不开二哥的提携与指导。如今二哥的突然去世,悲痛犹如泰山崩塌般地压在心头。眼前的现实无论如何难以接受,康丕烈急着追问,究竟怎么回事?县长董富彦亲自前来吊唁,沉痛地说:“几天前,接到太行区调令,要康森奇报到河南省焦作市担任副市长,家里也备好了交通工具——骡子,可万万没想到在行军路上出事,康森奇是因为突发肠梗阻而去世的。”听到这里,康丕烈连连叹气:“这病如果在条件较好的医院完全可以治好。”“是的,这种病,如果在医院,只是一个不大的手术。但是一二九师医院已经随师部出发,当地医疗条件太差,治不了,等我们去邯郸请医生时,康森奇已经到了弥留之际。”董富彦满含眼泪缓缓地说。
入殓前,兄弟们轮留守灵,无比悲痛地谈论着康森奇的往事。大哥文岐说:“森奇是游击队的副总队长,他两袖清风,唯一一点公家的东西是他随身携带的那支手枪。”三哥满岐说:“全凭那支手枪,那年如果不是二哥带着枪,那大峧壕几十人的性命可就全没了。”大哥支岐说:“那年森奇被撤职回家,多少人为他鸣不平,但是他只是笑笑,亲口对我说共产党不会冤枉一个好人,组织上一旦澄清我的历史,很快就会恢复我的工作的。他度量大,豁达,什么事也难不住他。”老四逢岐说:“二哥替县政府办酒厂,经手那么多米、面、高粱,在那大灾荒的年代没往自己家拿过一点。”老大文岐说:“正是因为他廉洁能干,才受到领导的重视和部属的拥戴,不然怎么会选他当副市长呢?”三哥满岐叹道:“二哥寿命太短了,今年才刚交四十岁。”期间,全村百姓前来吊唁,家中不时传来万分悲痛的哭声和抽泣声,送走这批,迎来下一批,各相邻村的生前好友得到消息也纷纷前来吊唁,悲痛笼罩了全村。
出殡那天,太行区和黎城县政府都送来花圈和挽幛,县政府各科,各区政府及康森奇生前好友,全村百姓,方八邻村的生前好友满含热泪参加了追悼会。
县长董富彦宣读悼词对康森奇短暂的一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大意是:康森奇是黎城最早的中共党员,是黎城牺盟游击队的创始人之一,在近20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了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舍生忘死,勇于献身,不计私利,廉洁奉公。他的死对党、对人民、对解放事业都是很大的损失。最后,董富彦宣布:经请示太行区党委,追认康森奇同志为革命烈士。
一位极具才华的革命干部就这样不幸倒在共和国成立前的旅途中。康森奇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他的高尚精神和卓越业绩却永远地激励着后人。1946年黎城县政府建造八年抗战烈士纪念碑,康森奇(康振夫)的名字永远铭刻在石碑上,永志纪念。
后记
笔者眼含热泪,满怀深情,利用很长一段时间,翻阅各种史料,走访知情人,在红色作家赵晚芹老师指导下,在黎城县人大副主任、黎城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孙广兴的大力支持下,写出了黎城籍保定军校毕业生、黎城县最早的共产党员、黎城县牺盟游击队主要创始人康森奇在20年革命生涯中的传奇故事。在黎城这块热土上,像康森奇这样的传奇人物,还有很多,康森奇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正因为有这样一批热血青年,血洒疆场,才能换来1937年11月18日太行山上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全区域完整执政县级人民民主政权的诞生,才能换来整个抗战时期黎城始终红旗不倒,灯塔长明,承受巨大担当,发挥重要作用,作出独一无二的显著贡献。才能换来八路军大后方被服厂、兵工厂、飞机场、冀南银行等诸多后期保障单位长期在黎城安营扎寨。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被黎城八路军文化研究会出版的红色文化丛书所感动,特别是孙广兴主任、赵晚芹老师及诸多红色文化爱好者,他们为了了解一个细节,澄清一段历史,他们不畏严寒酷暑,更不管身躯老迈,上北京,到天津,赴唐山,吃饭找最便宜的,坐车找最便宜的,甚至过年过节都在路上奔波。更使人感动的是到宽幛山深山寻忠骨,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真是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近几年,黎城县委、县政府倡导红色百村保护工程,这是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因战争年代的幸存者已大都去世,再不抢救记录,就会被历史所淹没。对于我们的前辈、英雄、英烈,我们应该永远缅怀、歌颂他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硝烟尽管散去,大地印迹仍在。黎城方圆千里的山川大地上,留存至今的抗战遗址上千处,其中重要遗址500多处,遍布150余个村庄,原景呈现出一幅抗战历史的全景图,被誉为“中国最大的红色遗址群”和“一座没有围墙的抗战博物馆”,这都无声印证着黎城抗战的历史荣光。历史不容忘记,记忆恒久永存。黎城这块光荣的土地和英雄的人民,为坚持抗战和赢得胜利承受的巨大牺牲、发挥的重要作用、做出的显著贡献,将永远彪炳史册,光耀千秋!
(注:本文转载自黎城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黎城县档案局编印的内部资料<黎城红色文化丛书之十一>《民族之魂》,作者康宽烈。本刊转载时文字略有改动,特此说明并向作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