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族人风采

老兵是历史的碑记

浏览: 次 日期:2018-10-08

 

——河北六县区康家人抗战事迹采访纪实之二   抗日战争期间,平山县人民以自己的人力、财力、物力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平山的康氏儿女用自己的汗水、鲜血、生命和智慧,在抵御外侮的平山抗战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而又灿烂光辉的一页。 2016年5月27日上午,我和《华夏康氏》摄制组两名记者在河北省康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康建国和河北省康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康新明的陪同下,来到了平山县三汲乡三汲村和下三汲村,分别去拜访康风昌和康竹发两位老兵,然而,我们来迟了,两位老人不久前已经先后因病去世。从他们的家人口中得知: 康风昌,男,汉族,1926年出生,曾于1945年参加晋察冀野战军19兵团64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解放大西北战役。1950年入朝参战,荣立集体二等功和个人三等功,时任副连级,主治医生。1953年回国在安东工作,1958年转业。参军前曾在平(山)井(陉)获(鹿)游击队从事抗日活动。 康竹发,男,汉族,1927年生,1949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6301部队,任6支队卫生兵,参军前曾是一名地方抗日游击队队员。 上午10点,我们离开三汲乡前往小觉镇,康建国和康新明都没有去过那儿,便依靠手机导航,直接定位到该镇的董家沟村。 三汲乡距小觉镇85公里,盘山公路。一路上车子忽上忽下,七拐八拐,朝着深山区行驶,在途中一座小桥上,见到了前来迎接我们的康永法,他是老兵康士跃的儿子,今年已经64岁了,他在前边骑着摩托车,引领我们顺着一条狭窄的山路上山。车行6公里后,我们看到了半山腰的宋家沟。车子在一个小平场上停下后,我们一行人带上摄影器材和礼品,踏着一层层石板阶梯来到了宋家沟。 走进康永法家的小院,他的弟弟康仓法已经把康士跃老人从房屋里搀扶出来,待老人在院子里一颗大核桃树下坐定,康建国代表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向康士跃赠送了“独山玉牌”和“南阳三宝”等礼品,两位记者也随即开始采拍。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 康士跃,现年94岁,出生于山下一个叫康家庄的村子。当年,日军攻占平山县后,经常到村子里抢粮食,拉牲口,遇到年轻人就抓到平山做劳工。老百姓为了躲避日本人都跑进了深山里,白天进山,晚上下山,庄稼种不成,缺吃少喝的,有时候只能从山上采摘些树叶、野果子充饥。为了把日本人赶出中国去,康士跃伙同村里几个年轻人于1945年春报名参加了八路军。之后,开始在平山县城、获鹿一带开展抗日活动,由于当时部队武器装备很差,不能同日军正面硬拼,就寻机打游击战,去破坏日军的铁路、通讯路线。有一次,他们部队在清风店附近攻打一个日军据点,打了一天,打死了40多名日伪军。 日本鬼子投降后,康士跃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郭苏接受了几个月的训练后,随部队到达大同。当时由于傅作义的部队不断集结合围,康士跃所在部队撤离大同进发山海关,在绥远、集宁、丰镇、卓资山等地与傅作义部队进行游击作战。1949年春,他受命到赞皇、万县去训练俘虏兵和培训新兵。解放后复员回乡。 康士跃有四子一女,儿女们都很孝顺,经常会到山外去给老人买回一些爱吃的食品。康仓法说:“我家里一年杀一头大猪,没卖过肉,都留了下来,父亲爱吃腊肉,想吃时就给他做。” 采访结束后,车子按原路返回,我让司机放慢速度,准备在途中找一饭馆,让大伙“补充营养”。然而,行车半个多小时,连个饭馆的招牌也没有看到。路过一个村庄的代销点,华师傅提议先买几瓶营养快线充饥,我和建国走进小店,让店主拿出几瓶饮料,一看,生产日期却是去年二三月份。我们只能向下一个目的地东王坡乡进发。 下午3点08分,我们到达东王坡乡的街道上,刚停好车正准备找饭馆吃午饭,有两个人走过来,朝我们招呼道:“你们是从河南来的?”我们慌忙应答。原来,他们是老兵康兵兵的儿子康国国和孙子特意开车前来接应我们的,一下子,吃饭的事又泡汤了。我们随即上车,前去小河北村。 车子从东王坡乡往北行约4公里,到达小河北村,来到村西北角的康国国家,我们见到了已经92岁高龄的康兵兵。老人矮矮的身材,面目清瘦,当他从客厅的沙发上站起身同我们握手时,他的手在颤抖着,我看到他腰间还悬挂着一个白色塑料输尿袋子。康国国给我们介绍说:“我父亲昨天才从县城医院回来,今年已经住了两次医院了。”我们把老人搀扶着坐下,给他佩戴上“独山玉牌”,送给他“南阳三宝”和良好的祝愿,开始了采访。 康兵兵头脑清醒,记忆力很好,由于大病初愈,说起话来很吃力。他说:“我1945年3月参加的八路军,当时是平山县大队3营7连的一名战士,主要任务是保卫县政府机关的安全。我们的武器装备太差,多数战士用的是土枪、大刀,一个连只有六七只‘汉阳造’步枪,还是从日伪军手里夺过来的。打不了大仗,白天休息,晚上活动,破坏敌人的运输线和通讯线。打他们的巡逻队、摸岗哨。日本投降后,我随军参加清风店等战役,打了无数次的仗。1948年,在解放石家庄的战役中,因伤复员,至今额头上还残留着一块弹片。” 由于老人的身体原因,我们没有再继续采访下去。4点多钟,我们同老兵及其家人告别,之后,离开小河北村向平山县城进发。 5点40分,我们到达平山县城光荣院。在一位70多岁老人的帮助下,找到了外出散步的老兵康凤岐,在院子中央的大花坛前,我们采访了这位老人。康凤岐,1927年出生于平山镇里庄村,1946年参加解放军晋察冀军区第1野战军第4纵队11旅,后编入军19兵团64军191师572团。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参军前在村里参加过民兵抗日组织,入伍后参加过清风店、石家庄、新保安、太原等战役,在新保安之战中,由于他作战英勇而荣立三等功,被授予“人民功臣”荣誉称号。1950年赴朝参战,1955年复员返乡。 康老膝下无儿无女,被民政部门安置在光荣院。当我们给他送上牛奶等慰问品时,他推辞好久才肯收下,并激动地同我们一一握手,说:“咱们康家人千里迢迢来看望我,真让我不知道说什么才好!”随后,他带我们来到院子西边的一块大木板前,用手指着上面“入院人员名单”中一个叫康正胡的名字说,“这是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可是他去年已经走了。” 走出光荣院,县城街道两边的路灯已经亮了。我们原计划当晚入住县城,第二天去宅北乡指角沟村采访一位叫康俊林的老兵。可是,康建国告诉我,他几天前已经去过那里了,康俊林老人已经于今年元月病逝。我随身带的笔记本上,有康俊林的资料,他1941年参加韩增丰领导的平井获游击大队第三支队,参加过井陉、威州、获鹿、平山等地抗日游击战。1942年他们部队曾作为留守兵团前往延安,康俊林因腿疾返回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后退伍,曾获“抗日光荣”复员证章一枚。 时光荏苒,我去年在网上查找的8位平山县的康家抗战老兵,在短短几个月内,已经走了6位,这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到十分痛惜。 车子顺着201省道向鹿泉区驶去,远山近村都笼罩在夜幕里。由于道路整修,路面坑坑洼洼的,一辆辆装着土石料的大卡车在前面走走停停,走不多久,又开始堵车,一堵堵了两个半小时,这时候,我们每个人都饥肠辘辘。 30公里的路程,车子整整走了3个多小时,到达鹿泉区黄壁庄镇北白沙村已经是晚上10点40分了。 北白沙村党支部书记康大中,村主任康振勇和村副书记康翟晨接待我们,在镇上一家酒店为我们安排了丰盛的晚餐,饭后又把我们安排到风景优雅、山清水秀的黄壁庄水库管理局招待所。他们的热情和关照,确实让我们感觉回到了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