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簪缨奕世(下) 三、耕读传家 登有与长子通甫一支定居兴县城后,子孙繁衍生息至清初,已是十世,子嗣连绵不绝。康熙戊戌(1718)科进士、登有十二世孙,湖广黄州府知府康忱,在任时感到康氏生齿日繁,宜建立家谱,使后代悉知始祖来历,遂纠合族人认定以登有为兴县康氏始祖,并由侄子康还斋、康士容经理,康宸、康德亮体晋,修缮家谱一卷,供后人阅之。 康忱公在谱序中言道:“皇天眷佑,笃启吾族,文才辈出,富贵显达,蔚然欎勃。尚尔家自为宗户,各树门设,更阅数世,必将渐远渐疏,宗姓世系势且愈传愈误。是忘源之水,涛澜何由日涌,拔本之木,枝干奚以日茂?忱爰纠合族人自始祖而下将各支宗派,纂集一卷,命梓成书,垂为家乘,令每家各藏一本,岁时省阅,庶得祖宗名讳,熟志于心,子孙演系,了然于目。凡我后人,溯本穷源,共兴仁孝之思,永存爱敬之义云。”登有十三世孙康基渊在谱序云:“先大人还齐公远稽坠石,旁求支庶,跋涉十有余年,始得派别支,分犁然成书。”康基田亦于《霞荫堂诗抄》中,将始祖世系名讳写明:登有公为一世祖,生子通甫、顺甫;顺甫生三子,即伯亮、伯昌、伯聚。二世祖通甫生三子,按系分三门,为长长门、长二门、长三门。友才为长长门;三世祖友才生子伯谅;四世祖伯谅生子康玉;五世祖康玉,前文庙倾圮,他便疏财仗义,招工募财共襄盛事,至今石碑镌名,用重永久。生子康熹;六世祖康熹生子天相;七世祖天相生子康宦;八世祖康宦生子映洁;九世祖映洁生子虞风;十世祖虞风,字太雍,邑庠生,妣亢夫人,生子三,即厭于、擊壤、众之。康众之,即康基田祖父,字万方,邑庠生,妣郭夫人,生四子。长子康慧,字子定,终身笃学,言谨行修,以明经选授山西盂县训导;三子还齐,字子厚,号惇,庠生;二子康士容,庠生;四子不详。 康还齐,即康基田之父。幼开敏,好学不倦,为文章操笔立就,十七岁补博士弟子员;善以诗书传家,对子孙期于高远,一生不以治产理家为要,虽“家贫无石储”,却喜购经史子集,藏书籍渐成规模,并亲自课读,悉心教授无所遗。他曾曰:“吾不能治生产、田产留子孙,然生产有时而尽。吾以坟籍(旧指古书,传说三皇五帝所著之书)遗于子孙,其为田宅也多矣。”意即田产有尽,书籍无穷,可传承不绝,有益子孙,意义远胜于田宅。后日渐兴旺发达,还齐便在西关郭家沟建宅南北两院,专辟藏书楼,至康基田入仕,藏书万卷,有“万卷藏书康茂园”之称。此宅后由康基田四世孙、清宛平知县康果龄及孙康志周居住。不久,又在水神殿增筑宅舍数十间,令子孙入住专心读书。挪威基督教传入县内,开堂传教兴学,还齐便将数十间房舍捐出,作基督教礼拜堂、耶稣小学、教徒宿舍。 清代中后期,康家达官显贵,房舍遍邑城,其规制为合邑之最。道光四年,时任广东巡抚兼摄两广总督的康基田侄子康绍镛,在北关水神殿西兴建康家祠堂。祠堂占地十亩,前后两院,大门悬挂“康氏宗祠”横匾,柱粗近一围,连屏门五檩四达。门角书“总督军门”四字,门侧立双鼓面门墩石和蹲坐口衔活动滚珠石狮,上八级石阶,进大门,过屏门,入前院,登十二级台阶,建有大厅五间、西耳房三间,院东西各建平房五间,供族内贫寒子弟读书、亲友居住、日常办公用。过大厅中门,经甬道,再上十二级台阶,建祠堂七间,六檩五达,堂内正墙分三阁,各悬丝幔,阁内挂素绢长轴,高四米,分层给画牌位,书写各系祖宗名讳。中阁两侧竖七尺方斗,插十二支十二时辰令旗令箭,前置大供桌,上摆灯台高三尺,香炉高两尺,香筒高二尺五,每届清明,族人聚会于祠,举办清明会,祭祀祖先。供桌前放木质牌楼模型一座,高五尺,宽七尺,为京都名匠所制,玲珑剔透,造型美观。祠堂两侧为耳房,院东西上四级台阶建平房五间,藏祭粮祭祀什物。前后院方砖铺地,形成四合方院。宗祠南有康基田、基渊故居,过门刻二康科举简历。东建小院一处,有平房十二间供看祠者居住。宗祠大门前有上马石,一对带斗方的旗杆,旗杆前有牌楼一座,高三丈六尺许,柱粗一围。楼中高两低,纯用五寸云头方状条木,由短渐长,纵横层叠,井然有序,状若莲台。顶扣虎头筒瓦,檐角高翘,脊兽獠牙。角挂风铃,微风稍动,叮当作响,闻者悦耳,在夜阑人静时,诚为四周民人的报风警钟。楼中央镶嵌巨额横匾,铭刻“簪缨奕世”四巨字,工整大方。字意取自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舍人是簪缨世胄,况又是黄宫名士,指日飞腾”之句。簪,戴也;缨,冠顶红带子;奕,再也。这题额的意思,即指康家是仕子辈出,世代为官之家。牌楼两侧贴有楹联,上联:雁塔联辉甲第休夸二宋;下联:乔毛济美文章漫说三苏,整个祠院节节升高,状貌丰隆,雄伟壮观。 康家乃兴县名门望族,至十三四世时,子姓即有百余家。清雍正八年二月清明节,廪生、盂县训导康慧纠合族人,倡议祭祖,成立了以祭祀祖宗、联络族情的清明会,拟定了祭祖二十二条规则。规定祭品为猪、羊各一,攒盒四副,香桌一张,祭酒二斤,蒲纸四刀,大金银锞四十串,永为定例,不得短少。清明会每年度主家一人,称总统,纠手四人,亦称麒麟手,先四日筹办祭祖事宜。礼生员二人由主家遴选。祖坟祭毕,祭物均归主家备午筵。下年度主家,或自报,或抓阄而定。延至道光四年,康氏宗祠建成后,清明会改在宗祠举办。清明会的程序是,清明节上午,本族二百余男子聚集宗祠,由总统讲述清明会的意义、祭祖的程序。开始由鼓乐迎祭品,族人随后,依次到康家祖茔枣峁梁、大营梁、果园梁、原家崖、猪圈墙及狮子圩等祖坟祭奠。每到一坟,都举行祭祀典礼,礼毕回祠。祠堂供桌上献八大海碗供饭,少憩,由族人互相介绍长幼班辈,按辈分在院内排列横队若干。然后,由年长的最高长辈站立桌前主祭,旁立晚辈礼生二人,一执壶注酒,一唱仪礼,行三叩首礼。礼毕进行明伦(即认辈分大小)。第二排给第一排叩首,第三排给第二排叩首,以此类推。之后在大厅设摆宴席,按长幼次序入座,共享神惠。饭毕,按家谱同辈为年满十二岁子弟取名字、上家谱。 康登有十三世孙康基渊,对清明会的意义亦有解释:“清明会皆先人之藉以不朽者,彙而次之,曰记录,所以见行之有徵也。先世祭典不备,自先大人创二月、十月会祭之礼,墓祭于枣峁梁诸先茔,岁再举行,所以展霜露之思,敦尊祖游宗收族之谊者。不疏不散,数十年来族人遵行,罔怠祭。统曰兼美而称之是谊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此二者君子之所耻也。渊谨记所及,见者识其兆域,祥其礼仪,使我族属有考焉。”清同治二年癸亥桂月谷旦,十七世孙、生员康映埭亦于重修族谱序中曰:“清明之会,非为燕乐,所以上追祖先,下睦宗族也。”清明会的活动,一直延习至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才停止。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下旬,日寇纠集三千余兵力,分两路向兴县发动冬季大“扫荡”,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历时二十余日,屠杀民众一千三百多人,烧毁房屋万余间,康家祠堂亦被焚毁无存。一九四九年,兴县人民政府在此建民众医院,一九五六年又扩建为兴县人民医院门诊部,世人皆知此为康家祠堂建也。此为题外补叙也。 言归正传,再说康还齐,不仅热心公益,且性情刚烈,尚节义重。城关贫民张成向人借银一千两,无力偿还,数次被对方羞辱而抑郁成疾。还齐怜之,以好言安慰曰:“勿忧,吾当代偿耳。”事实上,他也无力代张偿还完毕。但没几天,张成气病而死。还齐闻之,喟然曰:“吾前虽出一时慰藉词,然生前许之,而死背之,非夫也。”于是,便将张成的借契变为己契,几年后才陆续偿还完毕。关内居民,对他讲义气、守信誉之为,广为传诵。他死后葬入城东大营梁祖茔,遗事载入墓志铭及家传中。夫王氏,生三子,即基命,字静轩,侯选按察使照磨(意为照刷磨勘之简称,掌管卷宗、钱谷的属吏);此子基田,字仲耕,号茂园;次子基渊,字静溪,清乾隆年进士,历任河南嵩县知县、江西广信府知府。高祖以下,皆以基田官逢国大庆,赠至资政大夫、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江南河道总督提督军务,妣皆赠至夫人。 第二章 考中进士 一、幼读私塾 雍正六年(1728)三月初八亥时,康基田出生于兴县城北关。行二,字仲耕,号茂园,室霞荫堂。长子基命年长基田十岁。三年后又生一子,名基渊。康还齐连 得三子,好不欣喜。每日农耕之余,便在城内通惠泉旧书摊上,购得《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之类启蒙书籍。未过几年,他已成为书癖,家中但有积蓄,便尽购经史子集,藏于箧中。待三子长到五六岁时,便亲自课督,悉心口授无所遗。基田和兄长基命一样,七岁入馆塾,聪颖好学,少年英发,父企望甚殷。十一岁时受益于从伯父康忱。 康忱,厭于公仲子,字子丹,号友霞。幼年失母,对继母刘氏十分孝敬,曲顺意志,以孝闻州党。厭于公对子忱企望甚殷,督课极严,尝晨供温清,夜研经史,于书无不窥,勤苦积学,忱与同邑孙嘉淦兄弟为挚友,经常一起切磋经史。康熙五十三年(1714),二十八岁的康忱赴省乡试,以第一闻名三晋,康熙五十七年考中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雍正三年四月散馆引见,雍正帝给他作的考评为:“人着实明白,老成谨慎,将来可成器之才。像貌小子,小胡子,似有良心人。”得分是“上中”。随即授考功主事,八月补授吏部员外主事。雍正五年二月,由大学士、吏部尚书朱轼等保举,授文选司主事;三月,改任工部水利司办事;五月,升验封司员外郎;十月,签擎兵部武库司郎中。是时,右江(今广西)道、黄州(今湖北黄州区和团凤县)府均缺额,雍正帝澄饬官吏,特重外任,于十一月十四日朱批吏部拣选。二十二日,吏部奉旨引见,提名康忱例补道缺。皇上曰:“康忱廉能堪治民,巡道事简,宜繁 巨。”遂又选授黄州知府。抵任一月,父病亡,例应离任守制。清廷官员的父母去世,武官给假百日,文官则必须回籍守制三年,叫做丁忧。丁忧期间,中止俸禄,服满后方能起复算俸。有的缩短至三个月,谓之“移孝作忠”、“夺情起复”。康忱便是“夺情起复”,皇上特旨许他在任守制。他深感圣恩,自奋励廉,惩贪官,戒小吏,一切供派陋例全部裁革。黄州人称其为“康青天”。湖北巡抚王士俊亦称其为“楚省廉能第一”,并举荐代理武昌首郡。刚至武昌,王士俊调任河南总督,新任巡抚飞扬跋扈,横征暴敛,秦中公遂以耿直忤制府被劾;属下黄冈县令刘某素以廉吏称,却猝被飞语中伤。康忱性严介孤洁,曰“人不可干以私”,为此上疏皇上,力为两人申雪。事寝,刘令持礼来府谒谢,被他厉斥。乾隆二年(1737)秋辞官归里,自奉淡泊,二十年杜门教授诸侄子,有寒士所不堪者,赠银以济,弟子在膠庠者六十余。吏邑侯陈公子琯,因楚人雅敬康忱,在其归里一年后致信,邀他去作幕僚,未许之;陈琯遂又奉起废员檄复踵门求之。康公亦拒之,并曰:“官场险恶,老不堪烦,唯有教诲诸子侄,卑自效耳。” 康基田兄弟师从伯父,日读家塾。伯父诲人不立章句,惟务明性道,体会圣贤语意气象。他终日威坐一室,兄弟执经请业,未见有惰容。擅作诗,留有《友霞诗抄》。“昨日有所闻,入耳心弗喜。辗转自思维,此见无乃鄙。同寄大块中,浑浑忘人已。安能入太仓,颗粒数稂秕。一笑掀帘出,庭色凉如水”。此是其代表作,清新隽永,至今被人吟诵。忱寿七十卒于里,有一女,婚配静乐县文林郎李恂长子、甘肃中卫知县李清葵。 乾隆四年二月初四,康基田的父亲猝病而亡,终年五十二岁。康还齐猝死,好比晴天霹雳,母子悲痛欲绝,闻者无不伤心。噩耗传开,族友纷纷上门奔丧,欲择日安葬,王氏不允,意欲夫君尸骨未寒,不忍下葬。家人便将死者遗体移厝于县城南山石窟。是时,基命二十刚出,基田十二岁,基渊十岁,正是老的上不了马,小的拉不开弓,举家陷入窘境,王氏整日里珠泪沾襟。众见之无不动容惋惜,担忧母子生计。康忱虽有悲凄之色,却不作酸楚之声,对弟妻王氏道:“死者不可复生,吾弟命薄,徒哭无益。遇此大故尔等伤感必甚,恳请宽辟哀情,善自珍重。”王氏乃贤惠刚强之女,十七岁迎娶来康家为妇,尤其是夫捐馆舍家益落后,能甘贫苦,善事舅姑,二十年间无闲言。如今夫殁,家中失去主心骨,她在呼抢之余,饮泣难消,荒迷益甚。三子怜母,每日绕于膝下,慰藉娘亲。过了数日,王氏抑郁之心境渐渐明朗。见三子失学已久,长此下去必致荒废,便振作起来,挑起生活重担,如老牛拉车,负重爬 坡,起早摸黑,含辛茹苦,“三年不出中庭,作苦以育诸孤,夜篝灯课读。”三兄弟悚惕听受,不敢忘及。 乾隆五年,又值二月初四,乃还齐公过世一周年忌日。康家从南山石窟中拣回遗骸,敛于葬盒,并于当日出纸,次日安葬。出殡之日,康基田穿白戴孝,于灵前跪三叩首,每见亲友至,便双手捧掬,弯腰施礼,随即稽颡三叩,擗踊哀毁,礼如成人。此子年纪尚幼,何以如此知礼数?见者皆惊。时家中仅存老屋五间,粗粮十四石,日月甚是艰难。 是年秋,康基田的长兄基命乡试入举,候选按察使照磨。但他见“弟基田、基渊性聪明,辄书过目不忘,立意玉成之”,便放弃入仕,每日外出佣工,以微薄收入奉母守业,供养两个弟弟延师读课。二十二岁时,娶妻延氏,甚为贤淑,每餐都是由她掌勺舀饭,先奉婆母及两个弟弟,所剩无几,聊以充饥,邻里日闻其刮锅底的声音。一次吃黄米捞饭,饭熟后延氏适外出,基田、基渊等不及嫂回,便亲手执铁匙在盆内铲米,感到盆内有硬物阻挡,用力铲起,发现盆底扣一空碗,就是为捞饭高高堆起,让两弟看见饭很多,尽可放开肚子吃。聪明的基田、基渊见状,当即感动流泪,从此越发敬重嫂嫂。亲友见状,怜悯母子,遂有人上门,手指康基田,劝王夫人“命余弃儒服贾”。基田一听让他弃儒经商,当即号啕不止,违命不从。王氏见状,曰:“汝志果坚,吾何忧力却其?”议劝者不悦而去。 康基田见母亲顺从了自己的心愿,十分珍惜这难得的读书机会,愈勤学不倦,学业渐进。乾隆六年五月,服阕补弟子员,始读经史。七年秋,时任顺天府尹、工 部侍郎兼国子监祭酒的同里孙嘉淦返里省亲,基田遂往请业。孙公有知人之鉴,与人曰:“康氏子气宇非凡,他日必出人头地。”因孙公之语,“题拂而扬诩之者无 所不至。”王氏听到孙公及众人之语,心下虽喜,却励子不可虎头蛇尾,骄纵懈弛,要矢志砥砺,莫负先人。同时,也更坚定了她培养二三子读书成才的决心。 乾隆八年,康基田入县学。县学亦名儒学,因常设于庙内,又叫庙学、学宫,是培养生员进取功名的官办学所。兴县学宫建于元代至正年,初在城北峨眉山麓。明弘治十三年,知县马图移建于文庙之西,营建五年,以弘治十八年告成;嘉靖乙酉年,知县王逵重修之,凡六载告竣。清康熙十一年,邑宦尹述尧捐资重修;康熙三十六年,知县金应杰率生员郭翰、孙承绪、孙馠等重修;康熙四十八年,知县栾廷芳率生员崔镇冀、孙象极等重修。雍正四年,知县杨智胜率生员孙玙、原肇昌、段馥、白金铮、孙士彪等重修;道光三年,又由康基田女婿孙豹章和侄子康绍镛捐资五千两银,重建为眉山书院。学宫设有教官,名曰教谕、训导,享受朝廷俸禄。县学生员皆有月米,额内者称廪膳生员,额外者称增广生员。廪生享受廪米,增生则无。康基田因学业精良,享受廪膳,山西学政德定圃先生又为其减免学杂费,“食饩于庠”。他在学宫内主要攻读《圣谕广训》、《御制训饬士子文》、《大义觉迷录》等书籍,以参加晋阳乡试。 二、晋阳书院 又过三年,乃乾隆十一年三月,年方十九岁的康基田已是七尺男儿,便凭母作主,与同邑庠生孙庄长女婚配。婚后一月,康基田被冀宁道观察黄德士所赏识,便 顾不得新婚燕尔,离乡拔入晋阳书院。试辄冠军,刮目相看。书院山长、沁州进士吴圣功先生对康基田尤为器重,康亦砥砺进取。 康基田赴晋阳后,基渊在籍独居,无师失学,基田便将其挚至晋阳书院共读。家贫无力,亲友分寄膏火,以继飨食。兄弟二人在书院,每晨煮小米粥一瓯,稍冷 凝结,箸划为二,分作早、晚餐。寒夜,兄弟共卧一骆驼毛衾中,因衾窄小,彼此转侧则不能蔽体,故分前、后半夜起读,以资休息。基田与同院阳曲县张延课之子张映宿为同窗。张映宿生于雍正十三年,小基田七岁,幼年曾在兴县读私塾,后也考入晋阳书院,与基田常相聚切磋经史。 时光一晃又过五年。康基田自来晋阳,文名颇著,而乡试屡踬。乾隆十五年,又是大比之年,他又困闱不中。基渊是科乡试,初次临场,即报捷入举人,基田在 烦躁之余亦复自慰。 十七年春,覃恩加科,改试期为春乡秋会,即每年三月初为乡试,在各省举行;八月初为会试,由乡试中举者赴京赶考进士。康基田在乡试中又落第,心情郁闷,寡欢成疾,路不能行。张映宿见状,雇了一头毛驴,让康基田骑上返里养病。康基田在《恩科乡试落解病归》一诗中,对此次科考失意的心境作了详尽描写: 春残又策蹇驴归,五度乡闱愿总违。 眼底游鱼看跋浪,天边飞鸟共忘机。 思亲何日承颜色,警病逢人问瘠肥。 却怪壮怀消未尽,闻鸡起舞急披衣。 康基田归里后,在家养病数日,始得痊愈。他已对科举意兴阑珊,不复作进取想,但经不住母亲和兄长劝说,又赴晋阳书院就读。这年秋,他弟弟基渊赴京会试 中进士,归班候选知县。 康基田再赴晋阳后,受知于时任山西学政的李正甫先生。李正甫,山东高密县人,乾隆初年进士,学识渊醇,诲人不倦,他见康基田勤奋好学,天资聪颖,便亲手点教,不久又将其拔为贡生。康基田经人点拨,仿佛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瞬间找到了解困入闱之径。乾隆十八年秋,山西复举乡试,翰林院侍讲金海住任主考,刑部侍郎眭树人,山西学政李正甫及稷山县知县周芝山分别为副考。康基田再举乡试,经过三场九天角逐,以名出第三中举人。不久,又北上会试。 就在康基田赴京启程之日,三岁的长子申眷出天花夭折,原配孙夫人抑郁难排,忧伤成疾,不几亦病亡。远在京都的康基田不知家庭变故,一心求取功名。他在八十六岁时写的回忆录中云:“夫人归余,凡九载,深得王太夫人欢心。家事艰难之际,亲操井臼储休,启佑实兴我家。乃余甫得一第,方冀食报将来,遽相舍去,并不及握手一决。六十年来,每追思辄,黯然神伤。”原配孙夫人病殁之日,却好康基田会试中式明通榜。 所谓“明通榜”,是清雍正、乾隆年间,在会试落卷内选文理明通的举人于正榜外续出一榜,曰“明通榜”。凡中明通榜者,皆以教谕或训导取录。康基田中式后,于九月归里,母王太夫人以“中馈不可以久虚”,命取继室。因孙庄思念亡女,便有幼女续配基田之意;基田亦不忘原配恩爱之情,不忍断亲,又续上小姨,即孙庄四女、原配胞妹,把旧女婿当成新女婿,大姨夫做了小姨夫。 新婚两月后,康基田选授繁峙县教谕。 三、繁峙教谕 繁峙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北靠“五岳之一”的恒山,南依“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东邻河北阜平,西界山西代州,三面环山,山多坡广,狭长的滹沱河流贯东西,为忻定盆地之边缘。康基田到任后,居于县城西顺街北端的学堂院(后改为北灵书院),经数日访察,见“繁峙地居塞上,毡人多而苦之,教化不振,士风萎靡”。学堂院占地约二百亩,学舍日久倾圮,仅存讲堂数间,堂中肄业者寥落如晨星,学堂仅余空名。 康基田在此写下《繁峙学署有怀》诗一首。他在诗中反映了塞外艰苦的生活条件和离母膝下的凄凉心境,他所在的学署,不仅“饭冷”,且“住乖”,冬季寒风 四壁,犹如针刺;春季所食之苜蓿也好比甘脂,邑人在滹沱河打鱼腌制而食,却无人给他送一条。尽管“感此伤客心”,他到任后与诸生讲学,因才诱掖,并在院内 辟小圃十亩,题楹帖曰:“杏园”,意取“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杂移花草桃李,景致美观。就在这一年,江右周公铭到繁峙任知县,极为重视教育,大力奖励有识之士,康基田藉此兴学,门下士领乡荐者接踵而至,颓废久矣的繁峙县学由此振兴。 张映宿得知,由晋阳书院转赴繁峙,从基田为师。至此两人成为挚友,子孙也成为世交。乾隆三十一年张考取进士,归班候选,四年后拔为河南荥阳知县,后又任甘肃张掖知县等职。嘉庆十六年二月,张映宿病故于晋阳,享年七十八岁。康基田闻讣,命子康纶钧奔丧吊唁,并在晋阳作成《张映宿行述》一卷,此乃余言。 康基田在繁峙任教谕一年后,得悉京城举行丁丑科会试,便咨部准允,于春节后离开繁峙,赴京应试。 京城科场,历来在顺天府贡院举行,但因此次应试士子多,贡院房号难以容纳,便改设在东城区安定门成贤街的国子监。主考为刑部尚书、大学士刘墉,副考有翰林院编修陈渔湖、礼部侍郎白景庵、金慕斋等人。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科考,连续四场。三月十五日放榜,康基田以三甲十九名中进士。四月二十六 日,乾隆帝又亲自出题,亲自主持,在皇宫保和殿举行殿试。殿试仅以排定名次而行,考题也单纯,只有策论一道。康基田又桂殿兰宫,以三甲第十一名赐同进士,随即以知县分发江南。次年六月,补为江苏省新阳县知县。(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