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魁俊老人的人生片段 奇才的诞生 康魁俊老人是一位普通的退休人民教师,他是陕西省柞水县众多知识分子中的一员,但其平凡的人生却充满着传奇色彩。 他于一九二八年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康名扬是“五四”时期的爱国知识分子,曾在家乡创办第一所新型学校,担任镇安县教育科长,镇安县中学教务主任,是镇安、柞水两县知名人士,为人清正廉洁、不谋私利。然而,时值抗日战争爆发,国难深重,加之政府政治黑暗,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其家庭也随之衰败没落,家里孩子多,负担重,生活已相当困难。在这样的条件下,幼年的康魁俊只能在私塾读书。他从小就好读书,专心致志。他熟读课本,每本书都能从头至尾滚瓜烂熟地背下来,不错一字,句意、文意也能正确理解,没有受到私塾先生一次责罚,是先生的得意门生,先生走访别的私塾,有时还携他同行。 在私塾读书两年后,他进入新创办的凤凰咀新型小学读书。数学课的教材和现在五年级的数学内容相当。他根本没有学过数学,一下子就学小学高年级数学课程,怎么能学懂?课堂上教师讲课,他听得糊糊涂涂、昏昏沉沉,像坠入千层云雾之中,呆呆地坐在桌后,什么也听不懂,什么也学不会。两个月后只好辍学回家。 退学后,他并未放弃学习,下定决心要做生活的强者,自学数学。可是父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在外地就职挣钱,顾不上管他,没有教师教,没有任何人指导,能学成吗?可他就是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和天资聪慧,硬是在没有教师教,没有任何人指导的情况下,学会了小学数学。这靠的是什么?靠的是超人的刻苦,靠的是超人的勤奋。 他是怎样自学数学的呢?没有课本,他从表弟那里找到一本《小学数学升学指导》来钻研。这本书是在学完全部小学数学课程后的学生才适合使用,不适合自学的人。但又没有适合自学的书。他只得硬着头皮一遍又一遍地看,从前面看到后面,又从后面看到前面,这儿看看,那儿读读,结果是老虎吃天无处下爪,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在室内踱来踱去,绞尽脑汁也弄不明白。妈妈看到他焦躁不安的样子,便开导说,学习不能急,要耐住性子,要从易到难一点一点慢慢来。妈妈的启发,让他冷静了下来。慢慢地发现了自学的路径,必须从例题入手,一点一点地学,一节一节地学。他全神贯注地研究例题和例题的解题步骤和逻辑思路,然后,举一反三地去尝试。学习有了目标,他苦苦地思索,苦苦地学习,用试验、试验、再试验的方法理解例题的意思和解法。好在书中每一个习题都附有正确答案。他用这种方法去做题,如果结果是对的,就肯定下来,如果不相符,他就改变思路重新探索。他就是用这种自己摸索出来的方法,逐渐掌握了运算方法。 应用题抽象,更难学。对应用题,他仍然是反复阅读例题和例题解答,反复思考例题的意思和解答例题算式的意义;不能理解时,就把例题和例题的解答从表象熟记下来,然后,模仿例题的解答方式去做题。 然而,应用题是复杂多变的,有其特殊性。那种简单的题可以一次性模仿奏效,而比较难的题就不行。于是,他就反复试验,模仿例题的解答方式列出一个、两个……许多个算式,进行一次次试验。如果某个算式计算结果和书上的答案相同,就肯定下来。就这样用模仿、试验的方法继续做下去。当然这种方法也不是万能的。难度大的题,做多次反复试验也做不好,最后还是不得不放弃。 他如上刀山一样历尽艰难,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啃那本书。通过刻苦钻研,无数次的实践得到了宝贵的感性知识。此后,他坚持不放弃,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又回头复习,专攻已经放弃了的难题,决心更大,永不放弃的精神更强,更自信,每做一题,必须做对,不做对决不放手。 最难的题往往用一天、两天,甚至更多的时间。这看起来似乎得不偿失,但是,当他每次获得成功时,其智力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就得到一次提高,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往往能获得学一知十而难以言表的胜利感。就这样,他渐渐拥有了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 后来,他第二次进入中心小学学习时,数学水平令老师惊叹。当老师在讲堂讲课、解数学遇到难题解答不下来,偏着、红着脸、瞅着黑板、手抓着头发、口里念叨着“表草屑子绊倒人”的时候,他敢自告奋勇,站起来从容自如地做出正确的解答。老师很惊讶,他在数学上取得如此的学习成绩。 小学毕业后,康魁俊考入镇安中学读初中,那时,家庭更加困难了,所以初中读书更加艰难。他在校外农民经营的学生伙上吃饭,一日两餐都是玉米粥,吃的菜是有盐没油的酸菜、萝卜、洋芋,天天如此。在最困难的时候,父亲无力给他寄生活费,一分钱也没有了,弟弟休学回家,可他仍不放弃读书,就是挨饿也不离开学校。在他困苦不堪,生活绝望的时刻,同校读书的表弟获悉他已两天没吃饭了,用自己的生活费买了一袋人们用来做猪饲料的豆子面蒸成馒头送来。那种馒头很难吃,开始吃着还好点,冷了、干了后,就硬得象砖头一般,吃着就像啃骨头一样一点点地啃,一点一点地嚼,吃下去肠胃受不了,大便都困难。当发霉变味的时候,吃它就更苦不堪言。虽然如此,他都非常吝惜,还得有计划地吃,每次只能吃一个,唯恐吃完了就要失去活命的希望。同学们吃白饭的时候,他独自一个人躲在宿舍里使劲地啃那坚硬难咽的豆子面馒头。啃完后,就大口大口地喝一大碗白开水充饥。就这样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在那么艰苦的学习环境中,不论是酷署还是寒冬,晚自习后,他还要独自坐在那没有任何排热或取暖设施的空荡荡的教室里,在自备的小煤油灯前,坚持自学到深夜,经受着人们难以忍受的艰辛,从未懈怠。在初中的学习中,他的数学成绩每次考试都是满分,各科成绩都是第一,尤其是数学课,当老师的教学进度到达二分之一时,他已经做完了课本中的全部作业题。 初中毕业后,他以学校应届毕业生第一名的资格报考西安高中。到西安高中读书一直是他心中的梦想。可是,西安高中是全省闻名的学校,报名的考生几千人,只录取一百余人,考生中学习优秀者云集,有人说上西安高中难,难于上青天。虽然 如此,他也要下决心奋力一搏。考试结束后,出榜的那一天,他饭也顾不上吃,就急急忙忙去看结果。他不敢看榜首,从中间看到未尾,又从未尾看到中间,一个挨一个地看,没有见自己的名字,心里一下子冰凉。就在准备离开的时候,抬头发现自己的名字竟榜列第二名,他简直不敢相信那是真的。 第二天参加面试,他顺利回答了考官提出的所有问题。最后,又让背诵了一篇英语《卖火柴的小女孩》。面试后,再去看榜,高兴地看到第二名就是他的名字。他目不转睛地看了一遍又一遍,不禁热泪盈眶,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上西安高中后,他学习更加勤奋刻苦,梦想上完高中考上大学,将来成为一名科学家。但在解放前夕,还未高中毕业,西安的学校就匆匆地解散了。 教与学的创新 解放后,魁俊参加了工作,当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他专业知识丰富,工作勤奋努力,业务学习刻苦,勤于钻研,很快成为教育战线上的佼佼者。在镇安县中任教时,从商中调来了新校长张松山,张校长很重视教师业务学习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深入教学一线,听各个教师讲课。当听完康老师的讲课后,大加赞扬,称他讲课生动、有声有色,并亲自指定他在教师学习会上主讲语文教学。这确是很为难的事,全校教师中,有大专毕业的、还有名牌大学本科毕业的,还有自己以前的老师。但这是任务,必须全力以赴去完成。经过思考,他决定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顺应教学的发展趋势,反复构思、钻研,写出了有独立见解的讲稿。 在教师学习会上,康魁俊作了比较完整系统的讲述。讲述了怎样教学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教学,才能使学生对知识更好地理解、掌握、运用,培养各种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对传统的语文教学进行大胆的革新。在讨论会上,教师们议论纷纷,褒贬不一。但校长总结时,斩钉截铁地说:“康老师对语文教学的见解,符合新的教学方法,完全正确。”接着校长要求魁俊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思想,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行一次教学改革试验,首创性地讲语文示范课。经过反复思考、周密构思,他独具创新地写出一份条理清晰、系统完整、内容详实、教学目的明确的教案。这次公开示范课取得更大的成功,获得全校师生的一致赞同。校长张松山很高兴地说:“老康,你打响了全县语文教学改革的第一炮。” 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四年他多次担任全县教师学习会主讲教师,为镇安全县教师讲课、辅导。指导教师提高专业知识,学习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指导教师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备课、写教案;指导教师怎样进行课堂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并主讲公开示范课。 康老师的示范课深受教师们的欢迎,每次讲课,能容纳五百余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个别老教师从后面悄悄地来到前面,就蹲在讲台前地上听讲。大礼堂的大门外还拥挤了很多好奇的观众,有后勤人员、机关干部、还有假期回乡的学生。每一次示范课结束,大礼堂内都会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领导们肯定地评价:康老师授课很精彩,讲课内容有创新,很有推广价值。各校校长与广大教师都反映,公开示范课与学习会办得很成功。 他寓教于乐的教学技能与辛勤劳作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肯定与赞扬。从那时候起,在魁俊老师的带动下,镇安全县中小学教师开始普遍备课写教案,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一反旧时八股的那一套。康老师得到广大教师的拥戴,他的教学改革经验誉满全县。 战胜苦难 与命运抗争 家贫如洗,身体好者能生存;家贫如洗,身体残疾有社会救助者亦能生存。可是,家贫如洗,身体残疾,又无任何外援者能生存吗?当年,康魁俊就曾身处这最后一种境况。不仅如此,而且被打成“右派”,受到政治迫害,失去了职业,还成了失去了劳动能力的残废人。后又遭逢“文化大革命”,他下放到农村的二十年正是解放以来政治斗争残酷、生活艰难的时期,他成为这一时期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的牺牲品。 康魁俊热爱教育事业,无比执着辛勤地工作。由于长期劳苦,积劳成疾,患了风湿病,尤其膝关节红肿疼痛难忍,走路困难,柱着棍子一拐一瘸,艰难异常。经县医院检查,需到西安大医院治疗。可是因工作太忙请不准假,只好带病工作,一拖就是几年。直到一九五六年他才去西安西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由于错过治疗时机,一条腿膝关节坏死僵直,要靠柱双拐走路,从此成为终身残废。 更为不幸的是,一九五七年“反右”斗争开始了。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鸣大放运动中,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不揪辫子、不打棍子”的思想动员下,魁俊老师直言不讳地提出自己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可到了一九五八年“反右”斗争扩大化时,他成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权威”,被诬陷迫害为“猖狂向党进攻”的右派分子,被开除公职,下放农村劳动改造。 下放到农村,失去了经济来源,妻子、孩子,一家人的生活异常艰难。此时,他无依无靠,走投无路,应当怎样生活下去?整天默默无语,苦苦思索着生活的出路。苦思之后,他清楚地认识到只有依靠自己才能拯救自己,所以,自己必须顽强地生存下去。为了生存,首先必须丢掉双拐,学会走路。刚开始丢掉拐杖开步走路时,他就一次一次跌倒,妻子一次次心疼地慌忙把他扶起来。后来他毅然坚持,一次次跌倒,一次一次痛苦地爬起来。成人跌跤很痛苦,残废的人跌倒更痛苦,往往跌得头破血流,一条腿僵直,须使尽全身力气无比艰难地爬起来。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他受尽痛苦,历尽艰难,终于能半步半步地独立行走。他继续坚持锻炼,又经过很长时间,才可以一小步一小步地行走。 他为了生存,还必须学习劳动。不劳动就得饿死,何况还有妻子、孩子要有饭吃。刚开始学劳动,他先从平地干农活学起。可是,平地活干完了,他也必须随着全体社员上山干活。来到山下,望着山坡,他有些畏难了。因为凭一条灵活的腿是无法登上去的,只好想法爬上去。就在他犹豫之时,一位中年女哑巴从后面赶到,好心的女哑巴使尽力气搀扶着他一步一挪地上了山坡。下工时,社员们都一个个下山回家吃饭。可他上山难,下山更难,刚迈步就跌倒在地。正在发愁的时候,还是那位善良的女哑巴又“呀,呀”地赶来,把他扶起来,比划着帮他下山坡。在她的全力帮助下,一步一挪地向下移。下了山坡,女哑巴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他依靠自己顽强的意志,经过艰难痛苦的反复磨练,终于可以走路、上坡、下坡、干农活。康魁俊后来回忆说,在最艰难无助的时候,女哑巴是他遇到的一位好心人,是他的大恩人,最尊敬的人,她的大恩大德永生不忘。 一九五九至一九六二年是国家遭遇天灾人祸的困难时期,那时逃荒要饭的人很多,甚至不少人在饥饿中丧生。康魁俊家的生活十分艰难,最困难的时候,每天一人仅四两粮,没有油,没有菜,连吃盐都很困难。为了活命,全家人找野菜、采杨柳树叶吃,一天勉强吃一顿野菜粥,艰难地苦度时光。 在这苦难的岁月里,他带领全家,以顽强的生命力,坚毅地挣扎在死亡线上。他在生产队里干最脏、最累、最苦的活。生产队养着几十头牛,有多个牛圈,而出牛圈的任务全由他承担,又苦又累,又脏又臭,还要经受虻虫叮咬。三九寒冬,下到冰冷刺骨的河水里挖河床,腿脚冻得发紫,失去知觉,仍要坚持劳动。尤其是修河堤添矸有时得冒着生命危险拖着僵直的腿上高桥,把石头挑上去,在山上劳动,行走不便,多少次被山顶滚下来的石头砸伤。那段困苦不堪的往事,真是不堪回首。 在十年文革动乱的年代里,他过着被监督、被管制的生活,没有人格,没有人身自由。经常被叫去批斗,忍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与痛苦。有些人总是用恶狠狠的目光仇视他,有时还任意辱骂,甚至做出侮辱人格的事。那时,他每月都要接受集训,无偿做苦工,甚至随时随地都会被派去做义务工。最让他难忘的一次是一个冬天的夜晚,已夜深人静的时候,被生产队长叫醒,要他连夜把数份通知送到有二十里山路远的村庄队里去。那晚上没月亮,一片漆黑,自己又没有手电,没有灯笼,全是山路,沟深路窄,怎么走?他实在不想去,可是队长声色俱厉地恶吼:“看不见也得送,必须服从!”万般无奈,他只有豁出命上了路。黑沉沉的山沟里,怪石林立,猫头鹰怪叫,偶尔还传来野狼的哀嚎声,让人心惊胆寒。他沿着溪水,摸索着行走,时而走,时而爬,石头撞伤了腿脚,汗水浸湿了衣服,一不小心就会跌下岩坎摔伤,时刻都有生命的危险。在这个难忘的黑夜,他硬是以顽强的毅力渡过重重劫难,死里逃生。他至今回忆起当年受迫害的种种遭遇,仍然刻骨铭心。 魁俊老先生始终没有向命运低头,凭着顽强向上的精神不断地战胜苦难,熬过了艰难的岁月。在劳动实践中,他勤奋好学,不怕苦,不怕累,经过长时间的磨炼,不仅适应了农村劳动,而且还掌握了不少农活绝技,最终成为生产队里的劳动能手,得到好心村民们的称赞。同时,随着形势好转,加上自己吃苦耐劳,发奋拼挣,全家的生活也逐渐得到改善,走出了挨饿受冻的困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他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恢复了工作。随之,孩子也长大成人参加了工作。两个孙子还考上了重点大学,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全家人都沐浴在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下,满怀希望地迎接美好地生活。 老当益壮 奋斗不止 一九七九年元月,康魁俊老先生平反,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县政府主管人事的领导很清楚康老先生过去的一切,想照顾他,给他安排一份轻松的工作干。可他热爱教育事业,要求回到工作繁重的教育岗位。 回到教育战线,他被分到县教师进修学校工作,担任数学教师兼班主任。他被下放农村整整二十年,现在一复职就走上教学一线,困难相当大。但他热情饱满,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不仅把数学教得深,受学员欢迎,还得到同行专家及领导的好评,而且班主任工作兢兢业业,也受到广大师生的赞扬,为柞水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教师。恢复工作以来,他因工作成绩显著,多次被评为县模范教师,模范班主任,“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教师,先后出席县先进教育工作者代表会、县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交流工作经验介绍先进事迹。 康老先生爱岗敬业,执着无私,无怨无悔地勤奋工作。他关心学员,爱护学员,了解学员,教育学员,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做学员的良师益友。他在认真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还热心为学员们进行课外辅导。由于十年动乱的耽误,学员的求知学欲望很强。课外,学员们带着疑问,一个接一个请求辅导,而且每人每次都带来十几道甚至几十道不会解答的难题,他总是耐心地给学员们一一解答,满足每个人的学习要求,经常忙到夜晚十二点。校长住在他的隔壁,很关心康老先生的健康,有时就过来把学员一个一个劝走。为此,康老先生对校长心存感激的同时,也每每深感内疚,次日就主动弥补。周六、周日要求辅导的学员就更多,他常常牺牲休息日,使自己课外的工作负担大大增加。由于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终致积劳成疾,身体浮肿。学员们深表同情,劝他去看大夫,抓紧治疗。可他却担心请假看病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仍坚持继续工作,直到五年后病情愈加严重,自己也临近退休时,才不得不离职治病。 那些曾在进修学校学习的学员,大多数回到原单位工作,都成为中坚力量,还有学员考取了大专院校。学员们不忘康老师的培养,纷纷给他写信,以表达无限感激之情。他成了学员们心目中崇拜的偶像。 康老师认为人应该做生活的强者,一生都要奋发上进。他退休后,依然健康乐观地生活,酷爱学习,履行活到老、学到老的诺言。耄耋之年写作了回忆录《我的回忆》、《人生的浪花》等。他说:“命运不可选择,但人可改变命运。如何正确地对待命运,走好生命之路,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博大无穷的自然界与变幻缤纷的社会环境中,一个人显得何等平凡而渺小,然而人应该是生活的强者,是世间的强者,尤其是在逆境中,更应该去拼搏,去抗争,去展示生命的价值,热爱生活,珍爱生命。”他要通过自己的作品,抒写对人世沧桑、艰难岁月的感悟,抒写对生活本质、生命价值的认识和体验,探索怎样对待生活,珍爱生命,展示生命的价值。 康魁俊老先生在八十六岁高龄时,写作出版了《人生的浪花》,几位县领导阅后很受感动,先后为其题写“生命多舛,人生坎坷,聪慧好学,知识渊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乐于奉献,康之骄子”;“身残志不残,家国莫弃嫌,重返新岗位,教育作贡献”等赞评。我们也很受鼓舞,为之感动,特奉献上文,以表达对康魁俊老先生之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