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的《禹后治河又一人——康基田》,是作者牛寨中、牛苑对康基田履宦事功及逸事收罗备至,精心创作而成书。康基田,山西兴县城关人,清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历任江苏新阳、昭文知县,广东廉州知府,河南怀庆、开封府知府,豫北嘉道、开归道、江南淮徐道,江苏太仓、松江知府,安徽、江苏巡抚,江南河道、东河河道总督,兵部侍郎、都察院副都御史等职。在有清一代,其子孙出任仕宦者有36人,为其邑之最,居三晋之首,被后世称为“文化世家”、“簪缨奕世”、“总都军门”。本书作者以康基田年谱为主线,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正史入笔,真实记录了康基田勤政清廉,爱民如子的生平事略。全书资料翔实,脉络分明,语言生动,事迹感人,既有故事性、情节性,又有知识性、趣味性,阅之使人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扩展阅历,的确值得认真阅读、仔细品味。本书出版能达到传承历史、繁荣文化、启迪后人之目的。为了让天下康姓人对康基田有较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决定在《康氏文化》选载《禹后治河又一人——康基田》,由于版面所限及原书章节结构的制约,编辑部选载时拟在文字上作必要改动,在此特向该书作者表示感谢!
《禹后治河又一人——康基田》选载(一)
第一章 簪缨奕世(上)
一、康氏起源
诗云:
追忆生平事饱谙,炎风朔雪数征骖。
人从代北归河北,地转江南接岭南。
治水源流三策异,道河形势一肩担。
刑牲沉壁民居奠,浩浩天功不敢贪。
又云:
阅世经今四十春,等闲莫负百年身。
为怜生我非无意,常恐将心不似人。
蜒雨蛮烟撑骨力,吴山楚水见精神。
因时自得无方理,活泼生机日日新。
这两首诗,乃大清国乾隆、嘉庆朝的江南方伯康基田治河自述诗也。
“方伯”是清朝何等大官,康基田又是何许人也,人品政绩如何?这需要从康基田的家世说起。
明洪武元年(1367)春,陕西怀安卫清涧县康家沟村,有一个员外,姓康名思铭,妻子王氏,年已四十,才生下一子,康家自然是欣喜若狂,庆幸不已。当即请巧妇剪了几幅大红纸子母葫芦,张贴于门额、墙壁和灶头。到第三日,吃下奶面,庭院内外挂红结彩,笙歌燕舞,绅衿亲眷都来庆贺。来者齐道:“康公老来得子,真乃天大的喜事啊!”众人见过礼,员外设席款待,筵宴三日方散。思铭欣逢喜事,心情欢畅,与众亲友开怀畅饮,直至酩酊大醉。此子满百天时,思铭便急急为其取名,曰萧九。萧,谐音笑,九,即久,意取康家喜事连连,欢乐长久的良好心愿。
康家沟康氏乃西周皇族后裔,原本姓姬。按康基田《霞荫堂诗抄》中通志氏族略载:周武王灭商后,把同母幼弟姬叔封在康,即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河北西部一代,令其治理,并封姬叔为卫君。建立卫国,故又称卫康叔。康叔将卫国治理得有条不紊,声誉日渐上升。周成王亲政后,举康叔为司寇,与司马、司空、司士、司徒并称“五官”,和六卿相当,权重于其他诸侯,掌管刑狱、纠察等事。他死后谥号为“康”。其后人便以谥号为姓,称康氏,史称天下康姓正宗。康基渊在谱序云:“康氏得姓受氏之原,通志以为卫康叔支孙,以谥为氏。望出会稽东平京兆,又考梁书康约传云,其先出自康,居初,汉置都,护画臣,西域康居遣子入侍待诏河西,因留不去。其后遂氏焉。吾家自陕西迁山西清源乡。”康氏繁衍至秦代,始向东、西迁徙,在山东、陕西及河南形成早期的三个康姓大族。清涧县康姓乃由河南迁徙而至,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其后赵有黄门侍郎康安;燕有文官康迁;梁有康约望,出会稽、东平、京兆府尹;宋有武将康志睦,善骑马射箭,官至大将军、平卢节度使。然皆世远,事不可考。唯康海,子对山,系分支,溯自前明,任翰林院修撰,是著名文学家。清有山西兴县康基田,即康萧九的第十四世孙,官至二品,总督南河、东河,入国史传。其子孙出任仕宦者有三十六人,侄子康绍镛历安徽、广西、广东、湖南四省巡抚,摄两广总督。有清一代,全国共有“五子登科”者二十三户,而山西即以康基田和代州冯钟宿子侄荣登五子科榜,为其邑之最,居三晋之首,被后世称道。康基田曾在《示诸子侄》一诗中写道:“绕膝儿孙同晋爵,百年心事属箕裘。”此乃后话也。
二 、迁徙兴县
康萧九出生后,不觉光阴易过,日月如梭,长至七岁,该入塾读书了。可一时又没有合适的启蒙先生,萧九正值顽童时,整日里不是上方揭瓦,便是下河捉鳖,只会玩耍,不知习读。就在其父忧虑幼子无人管教之时,在翰林院作编修的堂祖父康对山,因同乡宦官刘瑾在朝事发,列谨党株连而免官归里,整日编撰《对山文集》,这思铭便登门延请叔父为萧九蒙师,读塾写帖。对山见萧九人物俊雅,资性聪颖,是可塑之才,又是自家儿孙,便极力担承,“尝为之讲授古今贤圣掌故,期其效法”。一日,对山“授毕甫退,萧九便嬉戏如忘,父怒欲捶之,问所授,子从容复述无可责。”之后又入县学、府学,饱学四书五经。
明代实行四级科考制,即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三年一期,时间相隔较长,每科取士不过二三百名。而试者数万人,入仕甚难。萧九虽赴长安府参加过两次院试,获取秀才资格,但在乡试时屡困闱踬,举士不第,自知命中该贱,便弃文归里,娶妻生子。是时萧九已年近而立,文未成而武不就,又不喜农耕,且尊甫年迈,家境渐衰,便操起一根擀面杖,在清涧县城街上开了个烧饼铺。虽说是小本生意,却也算得上殷实。
清涧县位居陕北黄河沿岸,地僻壤穷,十年九旱,民无藏盖,所长多为石板。有民谣曰:“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而清涧所长不能扬,所短不及避,民多寒苦。康萧九虽祖上家资丰殷,但也抵不住连年饥荒。据史料记载:明代共历二百七十六年,灾害之多,竟达一千零一十一次,这是前所未有的记录。当时灾害最多的是水灾,次为旱灾,又次为震灾,再次为雹灾,各种灾害的发生又同时交织,表现出极为复杂的状态。《明史·神宗本纪》记述极细。如: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陕北又遭大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自古大旱不过三年,谁知二十三至二十四年,山东、河南、陕西及山西北部又连续两年大旱。据清马懋才疏言曰:“怀安府至去岁至今一年已不见雨,草木枯焦……民有不甘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斗米千钱,粮价攀升,人不自给。陕北饥民“咽糠粃、啃树皮、吃草根”。不几日,草根树皮皆尽,逃荒乞讨者如蚁出穴,扶老携幼,成群结队行于道。萧九为人豪爽,仗义疏财,常以十个八个烧饼周济过往老幼。有乞人母子病卧道旁,已无生理,他即馈以饼食并药,竟全活。谁知乞者越聚越多,一天摊上三五十斤的面饼,未得一文铜钱,全都施舍出去。家眷忧虑“长此以往,吾自亦入窘境也”。他便收摊,返里康家沟。可家中也不能安贫。同年好友病故,萧往吊,助其丧葬毕,见寡母幼子不能存活,取米三斗为之食;邻居王氏婆数日不举火,萧怜之,周以米;闾里康氏妻早寡,因大饥,翁公欲嫁之,媳誓死不从。萧闻之,急与之麦,并施以籽种,遂全其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萧九如此一斗米、一袋面地往外拿。未及半年,存粮将尽,自家光景也堪忧虑。不期其年清涧瘟疫盛行,为避瘟疫,康思铭与子萧九携家眷,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春,贱三不值二地变卖家产,“弃产业度荒北往”。途中只见饿殍遍野,死者“或僵而置之路隅,或委而掷之沟壑,鸱鸟啄之,狼犬饲之”。“饥民亦且操刀执筐以随其后,携归烹饪,视为故常”。这种“人吃人,狗吃狗,外甥吃了亲舅舅”的惨状,在南北各地普遍出现。众多贫家上市卖妻鬻女,在人身上插一谷秸,称之菜人,以求“卖一口,救十口”。灾民一见官府查赈人至,环跪求食,涕泣不已,许以早晚放赈,而人皆苦苦哀告云:但求先舍些微,稍迟便不能待矣。往往查赈之时有此人,放赈之时即无此人。田原既荒,房屋又毁,器具尽卖,妻子无存,纵有赈济或卖一妻女,而得一两银仅买米二斗,但敷一月之食。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一段记述明万历年间的食人文字,读来令人触目惊心:“屠者买去,如割羊豕。周氏之视,自东昌商贩归,至肆午餐,屠者曰:‘肉尽,请少待。’俄见拽二女子入厨下,呼曰:‘客待久,可先取一蹄来,急出止之。’闻长号一声,则一女已生断右臂,宛转地上。一女战栗无人色,见周,并哀号,一求速死,一求救。”凄惨之状,令思铭一家老小目不忍睹。
思铭公一家辗转二十余日,遂至太原府清源郡(今清徐县)定居。据康氏后人康荣旺《康氏宗祠始末记》:“先祖思铭率子从陕西怀安卫迁至太原府清源县南社村居住。萧九生荣有、登有二子,荣有是清源三代祖,裔孙繁衍,世居南社。登有生通甫、通顺二子。”这登有公乃兴县城关栅栏门康氏始祖。这是后话。
康萧九至清源县不久,即年老过世。登有与通甫、通顺二子在清源城内经商从贾,富有金银,屡遭邑人强暴之侵。据康德虎于清雍正八年二月《重修阖族家谱序》记:登有“父子三人,富有万金,遭邑人强暴之侵,偕子担金,微服悄然,逍遥于西山之西,践行险阻,登高临深,窃自思曰:苟有栖息甚便,动罔不缄者是吾之大幸也”。
明建文元年(1399)四月下旬,登有父子三人从清源出发,“因阅历访问天门关以西诸地方,有所谓古称合河后改为兴邑者,山明水秀,人文蔚起,深自快曰:是吾家世世托足之处也。”五月初正午,三人沿晋陕黄河峡谷来至合河汇流处,但见两岸青山夹着一湾绿水,片片枣林,浓荫蔽日,深午漏疏,闲庭绿暗,米黄色的枣花含苞欲放,成双配对的蜜蜂,嗡嗡细寻花间,枝头鸟语呖呖,呼侣至此饱览美景。这一年,天公作美,开春便为兴邑落了几场偏雨,以致此地光景好于他处。康公感叹道:“十里花香闻枣园,天涯芳草又春归。”遇路人问之,此地名曰孟家峪(即今兴县张家湾),古称合河关,黄河崖口路出陕西神木,县治兴县城关距此五十里地。三人在树荫下稍歇,便沿着蔚汾河北岸一路东行。落日之时,来至兴邑城之西滩坪,在一家小肆馆吃了几碗汤面。登有付过账,便与店主询问投宿之地,忽有一黑发白须老者,从桌上起立,上前搭话:“敢问此君是清涧人吧?”登有一听,十分惊喜,忙答道:“鄙人家父即清涧县人也,尊老何以知之耳?”长老答曰:“吾乃吴堡人也,不肖姓吴,二十年前从兑臼圪埚逃荒至此。现在寿圣寺内住持,以香火苟延残喘。”
清涧与吴堡两县同属怀安府,相距不远,又同处黄河西岸。登有路途见老乡,心下甚喜。遂又落座,让店主热了一壶烧酒,上了两道素菜,与吴公慢饮细叙。直至落日之时,方才起立,父子三人与吴公相厮,径自来到东关北山寿圣寺内安息。当晚,他与吴公又是一席长谈。
次日一大早,登有起来,便在寺内观览。这寿圣寺建于明代,从东关中街巷口北上,登石阶七十二层达牌楼大门洞,洞顶建鸣远楼,内悬巨钟,晨昏撞击,声闻数里。过钟楼再登石阶三十层进前殿,内塑四大天王,悬“大雄殿”匾,正座供如来,殿前月台高一米,雕栏排列,殿侧右关公、左二郎。西殿是三圣母,西下祀观音。东殿是弥勒佛,东下为地藏王菩萨。钟楼西为经堂和僧寮。寺院东面有七层六角石塔一座,每层高一米,从第二层起每面刻一行字,为“唵嘛呢叭弥嚉”禅语。今虽建筑不复存在,但寺塔梁地名流传至今。
登有观毕,用过僧饭,与吴公打声招呼,便下得城内蔚汾河北岸,古称南关里壕的集市游览,虽未见得商富巨贾,却也见店铺字号林立,有布店“景兴厚”、“五贵堂”,药铺“济世堂”、“康泰源”、“一笑堂”,还有“德成生”、“福义全”、“双盛源”等四五十户百货、日杂、客栈、酒楼、官盐店、当铺等。这些店铺的掌柜有两类:一类是当地坐商,自己出资,自己经营;另一类是河北武安、河南商丘、山西榆次、陕西榆林的有钱人投资做股东,请兴县人当掌柜。
登有公又至东关金代状元刘海故居状元里至梢门洞,见有山西昔阳来的染房,定襄来的铁业铺,晋东南的补锅坊,汾阳的烧酒坊,还有当地颇有名气的“田木匠”、“高铁匠”、“李杀房(宰杀猪羊)”。日将近午,当地名吃纷纷上市,“一窝丝”烙饼、“十里香”扁食冒汤、“馋死人”猫耳朵莜面、以及临县锄片饼、保德碗托,共同构成了县邑繁荣的商业贸易网络。每逢集会,酒楼、商铺、客栈,热闹非凡,生意延续到深夜。次日天还未亮,就又重新热闹起来。而这一切,与他一路所见截然不同,不免心情振奋。
又过了三五日,乃是端午节,城关乡绅在县城南山魁星庙举行一年一次的庙会,亦称“观音香会”。登有便率子赴会。此次庙会举办了三天。起会前,首先举行请水神、迎财神活动,众僧穿着红袍或黄褂,打着五颜六色的纸幡、幔、帷,护神侍卫高举金瓜、钺斧、伞扇、朝天镫,几班民间鼓乐手吹着《大得胜》、《北得乐》、《迎亲》等曲牌,由栖霞观并列的观音庙和水神殿始发,继而又至城隍庙祭祀。
城隍庙在城内北街,建于明太祖洪武三年,门悬“城隍庙”三字匾,众香客进大门,过戏台,登月台,进正殿,跪拜雕塑城隍像,只见城隍端坐神龛内,头戴文冠,身穿蟒袍,腰系玉带,状貌威严。牛头马面侍立两旁,龛旁有木制轿车一辆,上坐真衣相像,称“出师城隍”。遇天旱不雨,即推车游街祈雨,众人随后口唱祷辞:“哀告城隍,下民惶惶,旱奏玉帝,救次饥荒!”祈雨下降。众人祭拜城隍后,又越过蔚汾河,由山麓盘旋而上南山,直至魁星庙中。到达山巅庙门,会首登台唱了一首《敬神明》曲:“此庙盖得宽又宽,红油漆柱栽得端,诸位神仙上边坐,保佑乡民得平安。”
南山魁星庙建于明万历初年,共分三座。上为第一座,即观音庙,殿内正中青砖砌就莲花台,摆放着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造型端庄美丽,慈眉善目,楚楚动人;下为土地庙,内供天地三界诸神,联曰:“一日三叩首,早晚一炉香”;中坐为魁星庙,殿内正中摆放着魁星神像,只见他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右手握着一管毛笔,左手持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一只大鳖头部,意为“魁星点头,独占鳌头”;左脚扬起后踢,以求在造型上呼应“魁”字右下的一笔大弯勾,右转如踢北斗。
会首唱毕,祭祀仪式开始。
会期,四面八方的商人、游僧、野道,云集古城,人山人海的观众,五颜六色的彩旗、幡条高悬,楹联垂悬,匾额横挂,“咚叭”、“咚叭”的震天炮,拉开盛大庙会的序幕。山上沸沸扬扬,法师的袈裟,飘荡隐约,和尚的木鱼,声震屋瓦,继而佛声如雷,香烟如雾。一队队信女步入观音堂,低眉垂目,合掌跪拜,祈求子息;一伙伙善男走向魁星阁,点纸焚香,许愿祷星,乞取功名。接着,南关香市银匠铺老板李玉春的“九如炉”剧社,李家湾李雨滋道情班,杨家坡杨翰林梆子社,河曲二人台分别在山巅山麓献演,火架坪的各种杂耍,吸引着成群的顽童。衿绅捐粮在山下设了粥棚,供过往乞讨者食之。可惜明末战乱,此庙被焚毁。直到二十世纪末,有好事者又在原址复建魁星庙,每年五月初三至端午举行庙会,但香火已不如从前旺盛。
登有细访了几日,觉得此邑人多劳苦,却也民风淳朴,人安于业,遂决定在此定居。于是由吴公中介,与长子通甫在城外东关什方院栅栏门巷内购得旧舍窠一处(后代称栅栏门康,亦称厦廊门康)居住下来,父商子学。后又在城东大营梁、原家坪、奥家湾、康家沟置买田地四五百垧,虽是山梁薄地,却也能养活老小,一家人其乐融融。次子顺甫则迁居城北六十里的瓦塘村,川阔地肥,可耕可读,户编本邑岢岚都七甲民居。据康基渊《处士麟图君墓表》曰:二世祖顺甫在瓦塘居,子孙继者如故,后移居县城,称县前康。顺甫生三子,即伯亮、伯昌、伯聚。伯聚之孙敬中,明成化甲午举人,官居宁海州知府;曾孙玉洁任登州经历,以孝行旌,邑乘有传;五世孙庶事,仕为遂安县令。此乃顺甫一支。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