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族人风采

参军:为了打鬼子

浏览: 次 日期:2018-01-08

 

“开国将士”康祥庭

 

  康祥庭,1928年10月出生,河北涉县人。1942年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剿匪反霸工作。先后在贵县糖厂、西津电厂、广西河池地委建工局、广西送变电公司等单位工作,1988年11月离休。

参军,为了打鬼子

太行巍峨,清漳绮丽。河北涉县乃太行山下的一个小县城、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区,是抗战的四大红色根据地之一,著名的八路军129师就驻扎于此,刘伯承、邓小平、罗瑞卿、潘振武等革命家、军事家曾在涉县根据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个小县城就有13000余子弟从军,而康祥庭便是其中的一员。

康祥庭毅然决然地投身到革命的滚滚浪潮中,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共和国的解放和祖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他的事迹永远载入《开国将士风云录》一书中。

时光变迁,命运沉浮,昔日骁勇善战的战士,如今已是耄耋老人。将近半个世纪的记忆,在他脑海里渐渐散去,很多人、很多事,康祥庭早已忘却,“参军,为了打鬼子”这个记忆至今在老人脑海还依旧那么清晰。

卢沟桥事变后,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肆意轰炸、杀戮,华夏大地民不聊生、满目疮痍。战争带来了巨大的苦难,年幼的康祥庭因此失去了母亲,父亲则以打长工为生,这个贫困的家庭风雨飘摇。1942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时期,日军开始了疯狂的反扑,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更加频繁和更大规模的“扫荡”,并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企图彻底摧毁抗日根据地。

 

常胜之师129师的小战士

 

别看当时的康祥庭年纪小,但他很快就学会了使用步枪,加上胆子又大,不久就跟着部队上了抗日前线。“部队里有很多跟我一样的新兵蛋子,大家初上战场,不少人连枪都不会打,但上了战场都没有功夫害怕了,害怕也没用。在团长的指挥下,我们反而越战越勇。”康祥庭回忆说。

战争是残酷的,在一次战斗中,康祥庭所在的队伍和日军僵持了五六个小时,一直到晚上战斗才结束,不少战友都牺牲了。康祥庭突然觉得手里有点热乎乎的,摊开一看,靠近太阳穴的头皮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子弹擦伤了,要是稍稍再偏点命就没了。

峥嵘岁月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在部队里,康祥庭勤学苦练,很快地成长起来,他与一起参军的老乡陈友贵被选入了警卫连。警卫连的任务首先是要保护部队首长的安全,由于工作的原因,康祥庭很荣幸地参与了保卫邓小平、粟裕、罗瑞卿的工作。

八年抗战结束后,组织上安排康祥庭负责潘振武(先后担任西满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东北野战军西线后勤部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等)的警卫任务。康祥庭跟随潘振武从延安西北财经办事部到冀热河区政治部、西满军区、东北军区部门,辗转延安、东北、华南等地,解放前夕,其所在部队积极筹运粮秣、武器,从物资供应上保证辽沈、平津和南下渡江诸战役的胜利。

入伍以来,康祥庭随军南征北战,前前后后参加了20多次战役,挖战壕、运送弹药、追剿敌军……曾数次遇险,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康祥庭和全国人民终于迎来黎明的曙光。

奔赴新的“战场”,与电结缘

多年的戎马生涯,铸就了康祥庭坚毅的性格。

解放后,康祥庭来到广西富钟公安局完成剿匪反霸任务,紧接着又先后到广西富钟县(现广西富川县、钟山县)六区人民政府、贵县糖厂任职。

1964年6月6日,广西西津水力发电厂第一台机组组装成功并网发电。周恩来总理闻讯欣然写下诗篇:“指点邕江变古今,西津灯火照天心。千帆东去传佳讯,大海潮回报德音。碧浪欢心输水电,田园任怨唤甘霖。舟人不复悲滩险,两岸黄莺唱绿荫。”

此时,康祥庭奔赴新的“战场”,来到了广西南宁担任广西南宁电业公司送变电工程处党委书记。虽然退伍多年,康祥庭仍坚持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在部队养成的良好作风带到工作中去,很快胜任了工作,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信赖。“工作积极肯干,生活朴素、作风正派,群众威信高”,这是当时广西南宁电业公司送变电工程处党委对康祥庭的评价。

康祥庭忠诚守责、工作卓见成效,1973年调任到河池地区建工局任副局长。1982年,广西工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同年3月,康祥庭再次调任广西送变电建设公司担任党委书记。任职期间,广西送变电参建了中国第一条直流输变电工程——葛洲坝~上海±500千伏超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该工程加快推动了直流输电技术在中国的应用,为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热血抗战的老兵依旧是我们心中不老的英雄

第一次看到康祥庭,这个身材魁梧(身高180)的老八路战士佝偻着,坐在病房的一个角落里,头微微低垂,已经和寻常的老者似乎没有什么不同。由于病痛的折磨,近两年他多半卧病在床,肺力不足,说话对他来说是一件很艰难的事,这让采访变得艰难。

“年轻的时候,他很少说关于抗战的事情,他总说,没有什么好说的,不值得一提。1982年,他的老战友——邓小平的警卫员陈友贵来访,才跟我们说起当年的一些事情。”在康祥庭夫人的眼里,丈夫是一个沉默寡言、实诚的男人。在剿匪反霸的时候,家里生活清苦,此时康祥庭在恶霸家里发现了好几箱金灿灿的黄金,居然看都不看一眼就交上去了。

“对党绝对地忠诚,从小到大他都教育我们要爱国爱党,别人说一句党的不是,他都很难过。党安排的事情,他从来不会说一个‘不’字,无条件服从。”这是儿子眼中的父亲。

坐在我们眼前,不是一位沉默的老人,而是一部“沉默的历史”。这部历史记载了一段不平凡的爱国救亡岁月。我们从一枚枚残存的勋章,从亲朋好友及其战友口中窥见了泰山片叶,窥见那一段历史的沉重与辉煌。

赤子柔情,不掩铁汉军魂,曾经热血抗战的老兵依旧是我们心中不老的英雄!

 

(作者:韦 静 方 宇 林丹丹 陈海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