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康春采访录
很多看过《亮剑》的人,都有这样的好奇,真的有386旅独立团吗?亮剑的故事都是真实的吗?居住在朝阳区安贞街道的康春老人就是386旅30团的一名营长。近日,已经89岁高龄的抗日老兵康春讲述了当年抗战的血与火的岁月。
苦娃子8岁就到地主家打工
1926年,康春出生在山西榆次北田镇小祁村的一个普通贫农家里,因为父亲身体不好,刚8岁的康春就到附近的地主家陪地主的孙子玩。“说是陪玩,其实就是给地主12岁的孙子当马骑,他到哪都要我驮着他。”康春至今还记得当时的地主姓邓,因为只要别人看他一眼,他就会瞪人家,然后等着对方回他的话。很多贫农私下里都称他“瞪人问”。
16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地主的孙子也到城里念书去了,康春从姓邓的地主家回了家。家里没有地,平时就靠他和哥哥一起挖煤、拉煤维持生计。16岁的小伙子干起活来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壮劳力了,尽管每天不停地干活,可是想要吃饱饭还是很难。后来康春又到距离自己家里不远的一个地主家里打散工。农忙过了,再回家拉煤。在地主家里时,康春就和其他长工一起住在马棚旁边的房子里。在地主家干活,虽然吃得比家里好了,可是要没命地干活,一天也没个休息,有时因为活累吃得多了,地主动辄就会打骂。
“教书先生带我走上抗日战场”
18岁那年,村里来了一位教书先生,教书先生特别和善,每次见了康春和其他的贫农都会打招呼,一来二去,康春也就和对方认识了。教书先生叫王弘刚,平时就住在村子里的一个破庙里。和康春熟悉以后,他询问康春是否想认字,想想自己大字不识一个,康春果断地回答:“想。”就这样,教书先生找了几个和康春有同样想法的农民,组织大家伙一起利用晚上的时间认字。每天下工后,十几个农民就会来到小庙。这时,教书先生都会拿出来几张有不同颜色的纸,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大家念纸上的内容。康春至今还记得纸上的内容:“人民领袖,东南西北,日本在中国的东部,要侵略中国,灭我中国,卢沟桥事变,英勇的29军,拼命抵抗,赶出日本鬼子。”
就这样,两个月以后,康春把纸上的内容都记熟了,也认清了。教书先生王弘刚也说明了自己的来意,问康春:“想不想吃饱饭,想不想受人尊重,想不想当兵打鬼子?”康春说:“想当兵,想打鬼子。”
1944年3月的一个深夜,康春和王弘刚悄悄地离开了村子,他成了八路军太谷大队二分区一支队的一名战士。“就这样,教书先生带我走上了抗日战场。”
马房战役首次受伤
参加抗战不久,康春就参加了几次小规模的战斗。“当时我们都是小股作战,通常都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所以跑得快特别有优势。”康春说,领导就对他表示很看好,夸他:“年轻,跑得快。”
到部队七八个月后,康春终于参加了一次规模比较大的马房战斗。那是一个下雪天,康春和其他70多名战士一起匍匐在雪地里,前方不远处就是马房炮楼,战斗很快就打响了,对面的日本兵也很快反应过来,马枪、步枪、机关枪、钢炮的声音此起彼伏,战斗到最后,八路军终于胜利了。康春也所获不菲,缴获了一挺轻机关枪,一门小钢炮,还有一支步枪。战前,领导将一把猎枪(此前他手里只有一把砍刀)发给他,并对他说,这把枪只是暂时借给他,只有从敌人手上缴获了枪,他才可能真正拥有一把枪。这回,康春终于拥有了一把属于自己的枪。
也是在这次战斗中,康春第一次负伤了。他的小腿肚被子弹穿过。战斗结束后,在战友的帮助下,康春在小腿肚上绑上了布条,带伤跟着队伍继续战斗。“每次小腿流脓了,就用盐水洗一洗,然后用纱布从小腿的这头穿到那头,把脓都挤出去就好了。”据康春介绍,因为当时缺医少药,很多战士受伤后就是用纱布绑上,像他这种子弹没有打到骨头上还是幸运的。受伤以后,还是部队到哪就跟到哪,就是这种情况,一两个月以后,他腿上的伤也好了。
巨野战役攻城第一人
1945年的四五月份,康春又参加了一场大规模的对日作战,就是东洋火车站战斗。此后的几个月也一直是小规模的战斗。直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终于传来。“那时候大家都特别高兴,在街上又跑又跳的,想着可以回家过好日子了。”情况却并不如康春所盼望的。解放战争很快开始了,战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
之后,康春一直随部队南征北战。随着战争的深入,时任第二野战军政委的邓小平提出来,解放全国要解放城市,鼓励战士们要争取攻城第一名。也就是在攻打山东巨野县的时候,康春又一次受伤了。三枚子弹打中了他,最严重的地方是在肩胛骨。“当时整个肩膀的骨头都碎了。”康春说,也是在这场战斗中,他成为攻城第一名。后来第二野战军召开山东军区英模大会,邓小平向他颁发了英模奖章。
爱兵模范 全连没有一人受伤
随着一次次地负伤,康春越发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很多刚才还在跟我说话的战友,可能一场战斗后这个人就没了,有的就连尸体都找不到了。”淮海战役前夕,康春已经是一名八路军的中级指挥官了,用康春自己的话说就是战时是营长,休息的时候就是指导员。那时,全营一共有1300多人,可是一场战斗下来,最终只剩下70多人。在战争面前,人是那么的渺小,也是在战斗中,让康春认识到生命是那么的可贵。这也让他越发觉得自己在当连长时得的那个“爱兵模范”的表彰是那么的可贵。
这个表彰发生在汤阴战役后。汤阴战役前夕,康春刚刚被任命为连长。初任连长,康春没什么指挥技术,也不懂得如何带兵,只知道要把自己的经验教给战士。所以他帮助战士挖战壕,安排每一个战士的作战位置,整场战斗下来,全连130多个战士没有一个负伤的。
军委指示:“这个同志不能离京”
解放战争期间,康春随部队先后参加了大别山战斗、羊山战斗、汤阴战斗、淮海战役等,期间,他5次负伤,身上7处最厉害的枪伤、炮伤成了对战争最好的见证。
1949年10月1日,全国解放。康春被派往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学习,两年后,康春以优异成绩毕业。不过因为伤势太严重,康春不得不转业到重庆民生公司。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1957年,由于急缺指挥人员,康春再一次被征召入伍。此时已进入抗美援朝的后期,由于战争期间负伤太多,康春几次晕倒在战场上,不能继续指挥战斗。1958年,康春再一次离开部队。当时康春1米8的个头却只有90多斤,担心康春转业到地方后可能会不利于养病,出于对康春的照顾,军委专门指示:“这个同志不能离京。”就这样,康春被安排到当时的华北石油局(也就是后来的石油部)工作。后来他担任过农场场长、工会主席等,一直从事行政工作,直到1984年离休。
战争的残酷才能让人意识到和平时期的可贵
从1944年参军入伍到1958年脱下军装,纵观康春老人的一生,康春老人曾有两次当将军的机会。第一次是1949年参加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学习后。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曾被称为将军的摇篮,在这个学校毕业的很多人后来都当了将军。可是很遗憾,当时虽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最终却不得不因病离开部队。第二次是抗美援朝期间,康春再次入伍入朝作战,最终也是因病不得不退役。可是康春老人并不觉得遗憾,他觉得自己能活下来就很幸福。
“现在电视上的很多抗战片我父亲都不看,因为觉得太脱离历史。那些抗战片把历史描述得太完美。”康老的儿子说,从父亲的口中,他们很少听到有关当年的事情,父亲更多的时候是沉默。“渡江战役的时候,整船整船的人就那么没了,抗美援朝的时候,可能刚刚还在和你说话的战友,一会儿就消失了,一千多人的队伍一场战斗下来就剩下几个人。”也唯有战争的残酷才能让人意识到和平时期的可贵。
(康先甫摘自《北京朝阳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