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族人风采

《康克清的故事》选载二十一

浏览: 次 日期:2017-05-22

第六章 珍贵回忆

康克清堂弟康昭宝的讲述

 

周朝霞

    “就是因为听姐的话,我回到了吉安,照顾母亲,帮家里减轻负担。” 日前, 康昭宝拿出收藏的相册, 指着和康克清的合影对记者说。 康昭宝是万安县罗塘镇人, 和康克清是堂姐弟。

 姐是那种不徇私情, 坚持原则, 有着高风亮节的人。”夏日的

阳光下, 康昭宝一边翻着相册, 一面将自己所认识的姐姐向记者一一道来 。

14岁第一次去姐家

    听母亲说,解放后,姐分别在195l年和l962年,回过两次罗塘老家,那时我还没出生。我第一次去姐家是1978年4月底,那年我14岁。因为10岁的妹妹患病,母亲给姐写了信,我和大哥康昭发就带着姐的回信, 和妹妹一块去了北京 。 三兄妹在东单的全国妇联招待所住了一个星期后, 姐把我们接到了位于海淀区万寿路甲15号的家中。                                                       

    妹妹经诊断, 为先天性小脑发育不全。 哥住了几天就走了,我陪着妹妹到三 0一医院扎针灸, 到北京铁路医院按摩, 一直呆到第四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结束才回家, 前后在姐家住了近5个月。妹妹经过治疗后, 除走路有些不稳, 其余倒无大碍,和本乡一个农民成家后,现在已经做了外婆。     

“回家去照顾好母亲”

到了1984年,我已经20岁了,为了工作的事,我又来到了姐的家中。这次,我住了一个月, 没事就到院子里做做园林的工作。一天, 当时万安县政府的刘世渭副县长带着县农业局局长来向姐汇报万安玻璃红鲤鱼开发基地一事。姐就要我和他们一起回家, 照顾好母亲,帮助家里,减轻家人的负担。

我父亲和姐的父亲是亲兄弟, 1974年父亲去世后, 母亲一个人抚养着五个子女,非常辛苦。姐叫我回家,我当时还想不通,一心想要去部队当兵。因为当时朱和平(注:朱德嫡孙)在空军某部任军官。然而,思来想去,我还是听了姐的话,和刘世渭他们一起回到了万安。

“干工作不要挑挑拣拣”

    回到万安后,我被安排在一个单位做零工,守守门,接接电话。我_时想不通,给姐写了封信,过了不久,又跑到北京去找姐了。当时到姐家已经是晚上了,姐看到了,就问我吃了没有。我把回万安的情况给姐说了后, 被姐骂了一顿 。

    姐说,做工作没有高低之分,不要挑挑拣拣。她告诫我说,革命工作无大小, 要认真做好白己的事情。

    在姐家住了一个星期后, 我再次回到了万安,在县林业局高陂泗源林场做基建工作,一直待到1987年7月。随后来到万安县棉染织厂做工人。2003年,工厂买断后,我做过各种零活:在保安公司干了三四年;绿化园林工作又干了几年……

    康昭宝如今住在万安县芙蓉镇石桥95号,和88岁的老母亲一块生活, 有两个女儿, 大女儿今年大四快毕业了, 小女儿还在上初中。康昭宝说, 1990年成家后, 曾带着妻子去北京看望康克清,康克清很高兴。没想到, 1992年4月22日,她就永远离我们去了。“可是姐的深情永远珍藏在我们心底。姐每次教导我的话, 我都铭记在心, 认真做事,本分做人。” 康昭宝不能忘记和姐的那份深情, 仍然和北京的亲人们保持着亲密的往来 。

 

真情动天地

——康大姐最后的故事

毓珂 小雨

    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四川仪陇县东南有座马鞍山,山上松柏苍郁,其中有棵大村十分奇特,宛若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这座峻岭因此得名“关刀岭”。老百姓见了都说,宝刀配金鞍,这是要出大英雄的兆头。果然,应验在朱总司令身上了,后来,这位受人敬仰的开国元勋逝世, 关刀岭上的大树也枯死了 。尽管这是个传说, 却蕴含着人民百姓对朱德元帅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人民殷切的希望, 把心中的丰碑, 永远树立在仪陇县。

    这个愿望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关怀下,在四川省人民的努力

下实现了。l991年1l月22日,朱德元帅铜像落成揭幕典礼将在四川省仪陇县隆重举行。

    遗憾的是就在铜像落成之前,康大姐患了重病,病后初愈,只能以轮椅代步。但是, 康大姐亲自赴川的愿望实在太强烈了,她想亲自去看看养育过朱徳同志那方土地的山山水水, 更想亲自在朱德同志的铜像前献上一束鲜花, 告慰他在天之灵……

    更为重要的是, 这次揭幕典礼又恰逢朱德元帅105周年诞辰的纪念,其意义非比寻常。l99l年ll月20日晨,康大姐经过反复斟酌,下定决心,抱着病弱之躯, 踏上赴川的旅途。

1991年11月22日中午,康大组乘坐的火车到达仪陇县城。当天逢集,因为举行盛典之故取消了。但四面八方的乡亲们仍然络绎不绝地涌来,到处是飞舞的彩旗,到处是拥挤的人群。当车队驶入时,小城沸腾了。

此时此刻, 此情此景,使康大姐十分激动,这是家乡人民把对朱徳同志的思念之情, 倾注在她——朱徳元帅夫人身上。当年她陪朱德同志返乡,轻车简从,视察工作为主,探亲是次要的。那时候乡亲们也是这样扶老携幼,奔走相告。这么多年了,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所不同的是现在人更多了, 场面更宏大了。

在县招待所, 记者们簇拥在康大姐身边,请她谈谈回到仪陇参加朱徳同志铜像揭幕典礼的感想。康大姐抬起头,还没说话,眼圈已经湿润了, 她抑制住激动的情绪, 轻轻地说,“感谢家乡的父老乡们……”话没说完,泪水潸然而下,再也说不出话来。这晶莹的泪花,蕴含着对朱德同志的思念之情, 蕴含着对家乡人民的感激之情,蕴含着对铜像落成的欣慰之意, 蕴含着自己难以表达的千言万语……

    除了摄像机的沙沙声,这一瞬间安静极了。无言的泪水,包容了她对朱德同志全部的爱,全部的思念和全部的崇敬。在场同志都为康大姐这至真至纯的情愫所感动。

    朱德同志铜像坐落在仪陇县站前广场的高台之上, 面对广场正中是一座精镂雕花的汉白玉石牌楼, 匾额上是四个镏金大字 “人民之光”。

    1991年1l月22日下午二时, 来德元帅铜像揭幕典礼隆重举行。

广场上整齐列队的是仪陇县工农学商各界代表,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等待着激动人心的时刻。会场上播放放的乐曲是人们熟悉的《绣金匾》“……二绣总司令,人民的老英雄……”歌声把人们带到艰苦的延安岁月,带到炮火连天的抗日战场上。

人们屏住呼吸,静静地等待着难忘的瞬间,大家的目光集中在铜像上,特别是康大姐,眼含泪花,仰望着……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 领导同志拽动绕在铜像红绸上的绳索,红绸缓缓飘落……                                                          

红绸落地, 朱德铜像全部呈现在人们面前, 那熟悉的身姿也浮现在康大姐的脑海里, 她坐在轮椅上仰望着铜像, 泪水模糊了双眼, 涌出了眼角。康大姐慢慢掏出夹在衣服上的手帕, 擦去泪水,依然执着地, 深情地仰望着……

    竞相吐艳的鲜花摆在铜像前,掲幕典礼的最后一项事宜也即将结束。然而,这时却发生了令人感动不已的事情: 81岁高龄的康大姐双手撑住轮椅的扶手,竟然颤巍巍地站了起来。从1986年患病以来, 康大姐几乎一直是以轮椅代步,而现在,一股强烈的情感使她奇迹般地站了起来……

    秘书、服务员、子女们被此情此景激动得热泪盈眶,抢上来搀扶康大姐。就这样一步、两步、三步……康大姐凭着她对朱德同志深沉执着的爱情, 凭着她顽强不屈的毅力, 一步步走到朱德元帅的铜像前,深深弯下腰, 向自己最亲爱的丈夫、患难与共的战友、共和国的缔造者朱德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     

真情动天地, 历史记下了康大姐这个最后的故事。

 

康大姐在广东

徐维沛

 

    康克清是位可亲可敬的好大姐。 仅从她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尊重同志、体贴别人的优良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年一月下旬, 康大姐去广东从化疗养。从北京到广东两个半

小时空中之行, 对这位高龄的老大姐来说怎能不劳累呢? 广东省领导想的很周到并已作了午休的安排。但大姐深知省领导同志工作繁忙,不愿给同志们进一步增添麻烦,婉拒了同志们再三挽留,午饭后即刻动身前往从化县城。                                             

    这次从化之行, 对康大姐来说是故地重游, 能看出大姐内心是激动的。 她指1969-1970年曾和朱老总居住过八个月之久的房屋给身边的同志们看, 当时已是84岁年迈的我们敬爱的朱总司令行动受到限制, 身边没有工作人员。作为朱老总的革命伴侣、 亲密战友,康大姐昼夜相伴,相依为命,陪朱老总散步,给朱老总念报, 帮助朱老总。有时康大姐挤乘75公里路程的公共汽车去广州买些生活必须品,偶尔顺便买点木薯吃饱后还背点回来给朱老总尝尝。在那不平常的八个多月中, 康大姐给了朱老总多大的安慰呀!

    那期间, 康大姐还抽空经常去附近的农民家串家,了解情况,帮助老乡抱孩子, 见到老人或小孩挑担子走山路艰难时, 常常主动上前代挑一段路……点点滴滴令人难忘的往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康大姐越发敬重。                                                         

听说康大姐在从化县的消息,广州的一些同志们要到从化拜望多年未见的老大姐。康大姐也想念他们。可她老人家一再说:“我是闲人,你们是忙人。”有些老同志健康也欠安。大姐说:“不要来看我,我去看你们。”等身体好转后,回广州小住几天,去看望大家。”大姐总觉得别人来从化不方便,既费时间又耗汽油。

康大姐那慈祥和蔼、可亲可敬的作风,给工作人员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对医务人员大姐总是随时“谢谢”,走时“再见”。每餐后对餐厅同志都表示谢意。有时很幽默地说:“吃饱了就走,饿了就来。”为大姐理疗的李医生,大姐不是嘘寒问暖就是与她拉家常。春节期间李医生另加一临时任务;给大姐打针的一位护士家里分配了一套新房子等都是大姐先告诉我的。听说大姐要离开从化,大家都很舍不得,劝大姐多住几天,等到五月份从化荔枝熟了尝尝鲜。大姐风趣地说:  “早尝过了,谢谢了,哪个荔枝长在哪棵树上,我都能说出来。”把大伙全逗乐了。

    三月十日大姐离开从化到了广州时, 听说程思远副主席 (全国

政协副主席)王光美同志也在广州,又听说王光美同志将要来看望

自己 。 于是康大姐提前赶往他们 (程思远同志与王光美同志住处较近)住处,截住了王光美同志又看望了程副主席。后来,康大姐又得知赵朴初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也在广州,还准备要来看望大姐。康大姐说,这可不行,使不得,并要去看望朴老。终因身体不适未能行成。当时朴老身体也欠安 。两位全国政协副主席通过电话互道保重安康, 并阻止对方来看望自己。可朴老还是来看望了康大姐。为此,康大姐总深感歉意。

    在北京未动身前,康大姐就盘算着到广东要去看望几位老同志。如李坚真、区梦觉、廖似光等同志。由从化回到广州后多次提出要登门亲眼看看这两位老大姐,然而确因诸多不便,未能了却宿愿。在临离穗前一天康大姐还是指派女儿朱敏和秘书代为面辞李坚真大姐。回北京后康大姐又写信给李大姐再表歉意 。

广东之行早结束了, 透过康大姐日常平凡生活中点点滴滴, 使我进一步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崇高的精神境界。身为功臣不居功,身为名人不恃名,革命第一,他人第一,朴实无华,平易近人。难怪世人一提起康克清都肃然起敬。

 

 

康克清在黑龙江

李敏 梁维玲

历史无情又多情,它会很快忘却一些人,也会永远记着一些人,康大姐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党思念她,人民思念她,我们龙江妇女对她更是有不尽的思念,永远怀着对她的敬慕之情。

1986年, 正值龙江进入天高气爽的金秋时节,康大姐专程赶来黑龙江牡丹江市为“八女投江”纪念碑奠基。时隔一年,又值龙江进入炎热之夏,再次专程为“八女投江”纪念碑落成剪彩。

大姐两次来龙江,我们有幸陪同她度过在龙江的日日夜夜,朝夕相处,一桩桩、一件件往事,如今记忆犹新。

 

德高望重,身上没有半点官气

    大姐两次来龙江都是乘坐北京直达牡丹江的专列,都是在夜幕

降临时途经哈尔滨火车站。当专列抵达哈尔滨,我们随同省领导登

上列车时,大姐早已微笑着站在专列车厢的中央,热情地迎上前与

家边握手问候,边说:“这么晚了还来看我。”她让大家坐下,询问省里的工作,然后一遍遍地叮嘱:“你们都去忙你们的工作,谁也不要陪我。” 大家看出大姐执意反对前呼后拥地陪同,于是省领导决定尊重大姐的意见,留李敏同志和我陪同,其余的人都回去。大姐高兴地点头同意了。

    第二天在列车上用过早餐后,大姐站立在车窗前高兴地观赏着龙江的山河田野,累了,坐下来当节目主持人,她提议让大家唱歌。第一个唱的是李敏,她唱了一支又一支抗联歌曲,大姐微笑着听着。第二个唱的是大姐的秘书叶梅娟同志, 唱的也是抗战时期的歌曲, 这些歌仿佛把大家带到那民族存亡, 壮怀激烈的抗战年代,大家很激动,而大姐却陷人沉思, 那沉思的目光如此睿智、犀利,那是历尽沧桑的政治家的沉思, 说实在话,至今我不能够全部领悟大姐那博大的内心世界。沉思许久,大姐指着我说: “该你的了。”我说:“大姐,我什么歌都只能唱几句儿,不是忘词,就是跑调, 所以什么都会唱,什么都不会唱,请大姐点吧,点啥我唱啥。”大姐想了一会儿说:  “就唱你们东北那块石头吧。”这可把我难住了,东北有什么石头歌呢?想了半天才想起来,问大姐:“是不是木鱼石的传说?”大姐笑着点头。我就词不对词调不对调地唱起来,大姐还是爱听,我想大姐听的不是我的曲调,而是那富有哲理的歌词。

年逾古稀之人,心中没有半个“我”字

   在牡丹江市,大姐听了抗联八位女英雄誓死不降,集体投江的悲壮事迹,挥笔写下了“八女英灵永存史册”8个大字。在奠基仪式上,大姐以不减当年的力气,深深地挖起一锹土,庄严地培在奠基石上。在纪念碑落成剪彩大会上,大姐不顾烈日当头,汗流满面的做了重要讲话。大姐两次去龙江,亲临在改革中崛起发展的牡丹江桦林橡胶厂、 纺织厂、毛毯厂、冰箱厂视察;亲临农贸市场看商品、 打听物价; 亲临区街和乡村了解真情;亲临城镇个体工商户、农村专业户家唠家常,话改革。

    每到一处,人们蜂拥而至, 大姐便如鱼得水地走到群众之中,  许多妇女热泪盈眶地拉着大姐的手不松开, 当我们挤进人群扶着大

姐走出来时, 大姐总是依依不舍地频频回头招手。

   大姐特别关心东北的少数民族情况,当途中经过一处朝鲜族包蓬,大姐执意要下车看望,大姐走进包蓬和她们亲切交谈,朝鲜族的同胞们激动得载歌载舞。

大姐来到油城大庆, 目睹林立的井架、新兴的大化、 地宫的宝藏······现代化的油城, 大姐便怀念起当年创业的大庆人, 她先去参观了铁人的第一口井, 接着来到铁人家, 着望和慰问铁人一家, 大姐高度评价铁人对大庆做出的贡献, 主动要求与铁人的爱人、 女儿合影留念。

大姐所到之处喜欢问及妇女卫生保健、 计划生育情况; 喜欢到托儿所、 幼儿园; 喜欢同最基层的人接触, 由于疾病带来的语言障碍, 她话说的不多了, 在断断续续的话语中表达了 “让干部们不要忘了先辈们的流血牺牲, 珍惜改革开放的成就, 把最基层的工作做

好的思想。”

    在那些日子里, 大姐白天晩上关心考虑的都是群众问题, 可对自己的吃、住、行没提半个“我”字。

    她衣着起居比常人还简单, 永远是那件平领灰的卡上衣, 齐耳

短发,餐桌上不让上酒和饮料,不让做山珍海味、大鱼大肉,也不让煎炒烹炸。似乎令人难以置信,大姐在龙江吃的全是东北的农家饭,烀玉米、烀土豆、烀窝瓜、烀毛豆;玉米粥、小米粥、绿豆粥、二米粥;大葱、大蒜、茄子、辣淑、豆角、萝卜;白菜、香菜、嗅菜、生菜以及各种山野菜……大姐在龙江吃的“菜肴”一时传为佳话,使大吃大喝者自惭形秽。

    只有一件事大姐不喜欢别人打扰, 那就是每天晚上7点钟收看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她看得很认真,很动情,当看到反映国内外大好形势的报道,大姐表情轻松、高兴,当看到反映国内外的问题时,大姐则面挂愁容, 神情中看出她时时在为党为民分忧。

心胸博大,却不容半分私情

    一天晩上,当时的牡丹江市妇联主任孙东江同志(现任省妇联副主席) 陪大姐唠家常, 大姐谈及朱老总的一儿一女——朱敏和朱琦, 他们都是搞技术工作的, 孙儿辈的一个在研究所工作, 一个在工厂,一个去了深圳,也都是搞技术的,朱家没有一个做“官”的。 儿媳赵力平已经在中央机关离休, 经常照顾妈妈的生活。 大姐说:  “晚辈们都很孝顺,前不久凑钱为我买了台彩电,因为我经常住医院,家里的一台留给工作人员看。”

    大姐啊, 您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您也是疼他们, 爱他们的祖母, 也许您有能力改变这一切, 可是您没有这样做, 您博大的心胸竟盛不下半点私情。

    康大姐并非无情, 当她到桦林橡胶厂参观时, 看见20年前朱老总来该厂视察时的题词,刻在大理石碑上,她久久地仁立,久久地抚摸。到了镜泊山庄,大姐直奔当年同朱总司令共同住过的那幢别墅、那间卧室、那张床,又是久久地站在那儿不离开。大姐她常常触景生情, 忆起她和朱老总在一起的朝朝暮暮——当年, 那个只有17岁的江西万安县红军女战士康克清和43岁的红军军长在井同山上邂逅, 女战士的一句 “怕死就不来当红军” 胜过世界上任何情话, 一下子打动了红军军长的心。经曾志同志介绍, 他们结为伉俪, 红米饭、 南瓜汤, 外加两块铜洋置办的喜宴同样给他们日后带来了刻骨铭心的爱情——眼前什么都不见了, 只留有一张空床,大姐很伤感, 陪同大姐的我们个个泪眼模糊了 。

    最使人难忘的是大姐那廉洁自律的好作风 ,一路行程,她拒收任何纪念品。当牡丹江的同志得知大姐在家铺的褥子还是战争时期用过的, 不仅硬邦邦的,还带着好多补丁, 决意送两条拉舍尔毛毯给大姐,在大姐不知情的情况下放在了车厢里, 当秘书发现它时,火车已经开了。这件事大姐一直放不下, 原物退回吧, 还怕伤了同志们的感情, 大姐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让秘书去买了两床价格大体相等的高级湘绣被面, 寄给牡丹江才算了却一桩心事 。

    大姐走了,静悄悄地,没有惊动任何人,正像她所说的: “现在我是个闲人, 我什么也不需要 。”然而, 我们却多么需要您的精神! 我愿您和八女的英灵与这洁白的大理石浮雕一起跟日月永存,与江河同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