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族人风采

康氏族人的梨园风采(三)

浏览: 次 日期:2016-11-08

康氏族人的梨园风采

——河南省鄢陵县康庄业余豫剧团30年风雨历程(三)

九、大别山区 施展才艺

康庄业余豫剧团经过五年的科班教学,特别是五年边学边演的不懈探索,演出水平大大提高,名声远扬,已具备异地演出条件。于是三位老师与村党支部、村委会研究,决定首先选择到湖北省大别山区演出。因那里与河南省地界毗邻,观众爱听、爱看豫剧,是我们施展才艺的好去处。1957年3月初,全体演职员33人,加上新吸收的南坞区孙老庄业余豫剧团的旦角演员宣五妮、王玉兰,唱生角的王盘、马金台,唱丑角的马力和打鼓的陈玉枝等6名演员,总计39人的演出团队,携带服装道具南下。从许昌乘火车到达信阳,转乘汽车东去,到达罗山县西部,被当地人拦住,在子路河、谢岗、王岗大队唱三个台口,历时12天,后进入湖北省北部的大悟县沈家池村唱了一个台口后,到达大新区大新乡十里墩大队。剧团派人与大队党支部联系,支部书记张学明一听说我们是唱豫剧的,欣喜地说;“俺这山区的人常年没看过戏,只听说河南的豫剧好听好看,谁也没亲眼看过。”随派人把剧团的人员安置到大队部住下。第二天上午垒锅灶、搭舞台,下午就开始唱戏。因这里是深山区,村民居住分散,上午只能安排为各村民向演出地方集聚的时间。所以,大队部决定,每天下午和晚上演两场大戏。结果在该大队一直演唱8天,共16场戏,受到观众一致好评。

在十里墩大队演出的第四天,大新区文化站站长田玉英(女、原籍河南漯河市)听说河南家乡来了一个剧团,特意于当天上午带领两位同志骑自行车跑30多里,来到演出现场观看。那天下午演的《长坂坡》,康根荣扮演蜀国名将赵云,刘根扮演张鹤,他是曹操军中英勇无比的战将,但最终败下阵来。两人打斗时战况非常激烈,观众掌声不断。田玉英观看时不禁拍手叫绝,谢幕时,她登上舞台与骆文周团长及演员们亲切交谈。当她得知是距老家百余里的鄢陵县一个村剧团时,更让她唏嘘不已,赞佩有加。她说:“我在家乡时,也经常看豫剧,那都是县剧团或市剧团演的,你们一个村培养出这样一班娃娃演员,演的可不比那些大剧团差呀!”她问剧团能在这里演多长时间,骆文周团长说:“只要群众爱看,今年就不走了。”她点头称“好”!接着又问戏价高低。骆团长说:“我们在家乡时经常在鄢陵、扶沟两县演出,现在到了湖北省地界,乃是河南省邻邦,我们仍坚持以文娱宣传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为宗旨,戏价很低,每场10元。”田站长当即表态说:“我是搞文化工作的,咱们是同行。你们精神可嘉,家乡戏到这里演出,我大力支持。”当时她就对跟随行的陈瑞年说:“你专门到各乡各大队联系,然后再到大悟县其它区文化站联系推荐,安排鄢陵剧团在这里多演几场。”随后,她又让在大新区当区长的丈夫批条子,供应剧团吃平价大米,还报销了范老师因病住院花去的300多元医疗费,对剧团非常关心。

有大悟县大新区文化站的支持,剧团的演出范围越来越大。与大悟县相邻的红安县的观众看了演出,回去后也鼓动本大队干部前来订戏。进入红安县后,一直演到1957年腊月20日,这时大悟县境内尚未演唱过的乡和大队仍翘首等待着剧团从红安县回来继续演出。腊月22日,大悟县宣化镇派车到达红安县境内的一个大队把剧团接回。宣化镇政府不仅给剧团批了平价大米,还送来猪肉、蔬菜等食品,让剧团在这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

1958年春节过后,剧团先在宣化镇演戏7天,接着又到未曾演过的大队演出。但因剧团里大部分演员年龄小,从未这么长时间离开过父母,所以,难免想念家乡父母,纷纷要求返乡。3月中旬,剧团返回了久别的家乡。在湖北省大悟、红安两县境内,整整演出了一整年,遍及214个大队,共演戏854场,在大别山区留下了美名。

    

     十、罗山演出  剧团晋级

1958年农历8月16日,康庄豫剧团负责外联事务的副团长刘根,突然接到罗山县钢铁厂党委书记赵建华的一封书信。信中说;“1957年农历3月我在罗山县西子河大队住队时,看过你们的戏,唱得很好。为配合大办钢铁开展宣传工作,厂里决定建立豫剧团,经研究决定,将你们剧团接收过来。望见信后,全部演员立即动身前来罗山县城西吴家坡钢铁厂。来时不带‘行头’(指服装、道具、乐器等等)。”副团长刘根看信后,心中就明白,这位赵书记很热戏,他是县里的二把手。去年3月剧团前往湖北省唱戏路过子路河大队时,就是他派人拦住了剧团在那里唱戏。当时二人交谈后,赵书记还记下了康庄剧团的通信地址和刘根的名字。看来,这位赵书记是早有“预谋”的,只是时机不到。在子路河唱戏时,赵书记还曾写条子批给剧团300斤平价大米,对我们很关心。

全体演员得知要去罗山的消息,个个心情激动,高兴万分。但大家冷静一想,都感到压力不小,因为本村演员少,适应不了长期演唱多种剧目的需要。于是,剧团又吸收了南坞村豫剧团的刘保证(拉板胡)、赵保钦(生角)、张旺(打鼓板),明李村豫剧团的王玉坤(丑角)、李宗信(须生),孙老庄豫剧团的马金台(须生)、雷来运(须生),王玉兰(丑角)等9人参加,组成了42人的庞大演出队伍。这次的远行,团长骆文周因年龄大提出了辞职请求,经过村党支部研究决定,由副团长刘根担任团长。

1958年农历8月23日黎明启程,全体演员赴许昌搭乘火车南下,至信阳下车后,乘汽车于当晚就到达罗山县钢铁厂。

进厂后,厂里就为大家安排了住处,赵书记亲自接待并讲了话。这才知道,这个钢铁厂是罗山、息县、正阳三县联合办的,有两万多工人。赵书记是罗山县委二把手兼任该厂党委书记。赵书记在讲话中说:“为了把大办钢铁的群众运动推向高潮,罗山县已组织了一支宣传队,进行宣传鼓动工作。但因力量薄弱,必须扩充队伍,组成一支强有力的宣传大军,宣传到每个角落。因我看过你们的戏,特意请你们来配合演出。”两天后,厂里又召开了宣传工作会议,把原有宣传队和康庄来的演员们交叉配合,组编成六支宣传分队,并对宣传范围作了划片分工。宣传队每到一处,既要宣传大办钢铁的意义,又要演豫剧清唱。豫剧演员就干脆把宣传资料的内容按豫剧唱调需要写成唱词,观众更乐意听,更容易接受。在宣传过程中,演员们不辞辛劳,晚上奔赴绵延百余里的大小山头、山腰,到工人驻地慰问演出,受到了广大工人的热烈欢迎。经过三个月的宣传鼓动工作,掀起了大办钢铁的新高潮。各级领导和广大干群对宣传队的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

1958年底前,经罗山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把鄢陵县康庄业余豫剧团正式转为罗山县第二豫剧团,所有人员由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办理吃粮关系。剧团住地仍在钢铁厂。当时,罗山县政府来人宣布这一决定时,全体演员兴高采烈,拍手称快。都说;“谁也料想不到咱这个小小农村剧团一跃晋升为罗山县的第二职业剧团。”接着,县文化局派一名干部担任团长,原康庄剧团团长刘根任业务股长。县文化局又给罗山县二团购置一整套崭新的古式戏装,一整套乐器,以及幕条、扩音设备、灯光设施,真可谓一应俱全。全体演员看到后个个精神振奋,欢快异常。

1959年2月初,剧团在钢铁厂里一连演出三天大戏,工人们分批轮流观看,做到生产、娱乐两不误。演出时,演员们身着新装,表演更加卖力,受到厂里工人们的一致好评。以演出《对花枪》剧目为例,《对花枪》也称《罗松找父》,是唐朝时期瓦岗寨上罗义与姜桂枝夫妇恩怨情仇的故事。戏中既有其儿孙之间的激烈打斗场面,又有姜桂枝有理有据痛夫惜夫的言辞表达,情节曲折婉转,扣人心弦。上演时,演员角色妥善搭配,康秀春扮演姜桂枝,雷长路扮演罗成,康秀安扮演罗焕,康国俊扮演罗松,刘根扮演程咬金,李宗信扮演秦琼,康林重(1937-2012)扮演罗义,每个演员都尽心尽力,一招一式都发挥得恰到好处,全场演出,观众的掌声此起彼伏,开怀的笑声接连不断,工人们大饱眼福,都夸演得好。

1959年农历3月初,信阳地区大办钢铁会议在罗山县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县、区、乡三级领导干部一千多人,罗山县第二豫剧团在剧院演出夜场戏《铡美案》时,康林重扮演包文正,康国俊扮演韩奇,王玉莲扮演秦香莲,刘根扮演陈世美,康秀春扮演皇姑,罗山县一团演员陈秀枝扮演国太。康林重在扮演包文正时,声腔如雷,步履稳健,双目炯炯有神,观众多次鼓掌叫好。当观众看到采取“明铡”陈世美的场面时,其惊心动魄的情景,更令人拍手称奇。

1959年农历4月中旬,罗山二团应信阳地区冶金局的邀请,在该局召开的地区工作会议上演出。上演罗山县编写的以大办钢铁为主题的《夫妻上山》、《父母送小两口上山》等节目时,把唱词全改为豫剧调门,博得全地区各县区领导的一致好评。谢幕时,该局的王书记登上舞台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表扬罗山二团演出成功。同时,该局领导也产生了把罗山二团调到本局的想法,并开始与罗山县委、县政府领导交涉,罗山县当然不放。后来,8月和10月再邀请罗山二团前去演出时,地区冶金局的两辆汽车把剧团的人员和服装道具及一切设备拉走后,罗山县就随之派两辆汽车紧跟前去,演戏结束立即装车拉回罗山钢铁厂,生怕“席下留客”不让回来。

1959年农历5月中旬,经罗山、息县、正阳三县领导商定,罗山二团轮流赴各县县城及管辖区、乡政府所在地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均受到当地领导的盛情接待,获得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直至1961年底,康庄豫剧团在罗山一带已整整度过了三年四个月之久。通过长期接连不断的演出,演员搭配日趋成熟,演技水平不断提高,当地观众普遍叫好。他们说得最多的话是:“这班年轻人唱得真正好。”最让人称奇的是康秀春,她既能唱花旦、老旦,又能唱刀马旦,而且唱腔优美,身段柔和,技艺超群。康小凤、陈小雪、康桂莲三个旦角演员及生角演员康宝山,在武打戏的开荡场面上,个个能翻18-20个跟斗和一个“大提”,特别是在交叉翻滚的瞬间,更让观众惊叹不已。

    “天有不测风云”。1961年下半年,在党中央的八字(整顿、调整、巩固、提高)方针指导下,全国政治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革:中央决定,凡是自1958年至1960年所谓的三年困难时期新增的机构和人员全部精简下放。罗山县委、县政府也作出决定,砍掉罗山县第二豫剧团,把剧团中唱得好的演员安排到县豫剧一团,其余的安排到县企业单位当职工。人所周知,当年信阳地区发生了全国有名的“信阳事件”。由于地委执行了错误路线,酿成了不可挽回的重大灾难。信阳地区所管辖的13个县里,农村人口饿死的非常多,有些小村庄甚至人已死绝,村里村外到处是人的尸体。康庄剧团的演员们听当地人讲述:1959年信阳地区向国家报了大丰收,公路旁堆着一垛垛装满黄土的麻袋垛,表示粮食多得没地方放。地里产的粮食全被县区强迫征进国库。最后每次下达的返销粮全被大队、生产队干部截留,他们在家开小灶吃,集体食堂不做饭,农民怎么不饿死。最终,还是在中央调查组的直接干预下,才纠正了其错误路线。开仓放粮,砍掉食堂制,制止了继续饿死人的事,并对“信阳事件”的责任人做出严肃处理。

康庄剧团的演员都目睹了罗山县一带的窘境。1959年冬,大家都亲眼看到经常有人夜里到钢铁厂的大菜园里偷吃生菜被冻死,第二天厂里派人赶着牛套住死人的脚脖往山沟里拉。据当地人说,厂南边一个山坳里有一个小村,5户人家18口人,只剩一个老太婆活着,其余全部饿死。看到这些惨状,演员们心中充满愤恨,都说:“对待我们再好,也不能在这里给这些吃人的野兽们唱戏。”

所以,当县文化局宣布县委、县政府撤销罗山二团的决定后,刘根团长第一个提出请求,因妻子康秀安待产,父母年迈要求返乡。县文化局给他办理了户口转移手续。接着其他演员除康小凤留下进入该县豫剧一团外,都不顾县文化局的再三挽留,执意返回家乡。文化局没有办法,只得为大家办理手续放行。

康庄豫剧团在罗山县钢铁厂度过三年零四个月的时光,除去赴工地宣传慰问演出外,共演出大戏1416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