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瑞华(1916年—1992年),字长在,清河县康氏第十九代族人。1937年“七.七”事变时,他正在国军二十九军当兵,亲身经历了八年抗日的第一仗。
1931年“九一八”东北失陷后,二十九军将士就把日寇作为自己的仇敌,从将军到士兵对日寇的侵略罪行都义愤填膺。立志报国,苦练本领,以奋勇杀敌,成为全军上下的共同愿望。大家誓言保卫国土义不容辞,慷慨赴义理所当然。战死光荣,偷生耻辱,决心以死报国!军部下了死令:凡有日军进犯,坚决抵抗,不得后退一步!
部队平时加紧训练,并教授“四式刀法”、“四式拳法”以护身杀敌,提高战斗力。每人一杆步抢,一把大刀,远则射击,近则肉博。康瑞华因身材魁梧高大,训练用功有素,被评为师团营的模范排头兵,成为大家的榜样。
当时,他所在部队正驻扎在北京南苑。芦沟桥事发后,将士们都磨拳擦掌,决心与日寇决一死战。因为敌人的武器装备比我们强,所以,他们决定扬长避短,不与日军以枪炮对垒,而发挥我方短打的优势,以短兵相博,以精兵偷袭。
一日晚上,夜黑如漆,康瑞华和将士们一起手提钢刀,臂缠白布为标记,衔枚出击,悄悄接近敌营,悄无声息地抹掉哨兵,突进敌营房,趁日军熟睡,进屋摸头就是一刀,砍瓜切菜般大杀一顿。等到日军惊起,弄清情况,摸抢抵抗为时已晚,早已伤亡大半。从此以后,日军惊恐不安,唯恐二十九军大刀队袭击。鬼子们都准备了脖套,时时护着脖颈,以防脑袋被大刀队搬家。二十九军战士也及时总结经验,改换刀法,在以刀“平挥杀”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以刀“立劈杀”的招式。从此,日军再也不敢与二十九军短兵相接,只用飞机大炮远距离轰炸。
由于蒋介石政府当时消极抗战,支前不力,所以二十九军缺乏后勤补给和重型武器,不敌日军的飞机大炮,伤亡严重,只好撤离,退守保定、天津一线。在天津南构筑工事,以阻日军南下。最终,还是在日军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下,边抵抗,边退守,损失残重,减员大半。
二十九军撤退以后,康瑞华即离开部队回到家乡。在家乡峨二庄,他又秘密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继续抗日活动,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支持八路军敌后抗日。士改前后又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组织群众,发展生产,支援前战。
康瑞华始终没忘抗战传统,练就的武术身手、刀法至今流传。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备战备荒”、“全民皆兵”的形势下,大搞民兵训练,他还作为教师向青年民兵传授刀法拳术,深受欢迎。
(河北省清河县康氏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