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族人风采

康元贞:倾其家产助抗日的“傻财主”

浏览: 次 日期:2016-08-19

今天,当我们悼念那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赴汤蹈火,英勇献身的革命先烈的时候,也没忘记,在那腥风血雨的战争年代,不顾居家安危,舍得倾家荡产,支持革命的普通人家。山东省东营村康元贞一家支持革命,尤其是倾其家产资助抗日的事迹,一直被当地人们传颂着。

康元贞,生于1885年,卒于1952年。他一家是靠广中洼地、勤俭持家发迹的土财主。由于少年时他经历过“叫花子”、“小和尚”贫困生活的磨难,养成了遇事不苟,与人为善,急公好义的操行,因而虽家富却能仁,是当地有名的真正“积善人家”。抗日战争时期,他不惜家资支持我八路军;解放战争中,又送儿参军,为解放全中国人民献出生命。他一家曾多次受到清河区党委和军区的表扬,当时清河区出版的《群众报》也曾登载过他的事迹。

康元贞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9岁丧母,11岁丧父,兄弟仨便当小叫化子流浪街头。小弟弟经不住饥寒的折磨,不久病死荒郊。后兄弟俩跟族里康中兴一家去胶东要饭。一天到了一寺院求宿,聪慧的元祯被老和尚看中收作徒弟,从此便削发为僧堕入空门。17岁,蒙哨头村舅父母筹资将他接回,并帮他娶妻安家。虽是茅屋土炕,家徒四壁,但总算过上了有家有室的生活。从此,他打短工、扛觅汉,妻纺棉织布,省吃俭用,十几年的积累,在距村里的“苟洼子”买了人不屑种的20大亩荒碱地。真是“人有善愿,天地从之”,1932年黄河决口,这片碱薄地淤成了红土好地。农民有了地如鱼得水,康元贞如愿以偿,喜出望外,为了耕作方便,说服全家,干脆在“苟洼子”盖了两间草屋,搬来住下(秋收后孩子们回村,他老俩住洼里,该地由此更名为康家屋子)。他常对儿女们说:“一年起上三百六十个早五更,还愁日子过不好?”他年近半百,仍带领全家披星戴月勤奋操劳。他要求儿女们上坡带上粪筐,干完活顺路捡回筐牛、羊粪。“人勤地不懒”,这新淤的20大亩地,第二年就获得了全家吃不尽用不完的好收成。受过穷的人,多数不忘勤俭的本分,有了钱舍不得花。至今人们还传说着他家勤俭过日子的一些“笑话”。如:一次元祯的大儿子吉昌捣粪,捣了个20文的铜钱(当时还通用),在场的人说:“发财了,快去买块糖吃吧!”吉昌一边擦着铜钱上的粪土,一边正经地说:“哪还行,攒着有用啊!”立时拿回家交到父亲手里。还有,一年小麦大丰收,全家人天天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用镰割。三儿中昌偷偷雇了几个短工,自己却在堆起的麦垛旁睡了半响。晚上康元贞按下中昌,让吉昌用镰把狠狠地打,可由于中昌疼痛翻滚,吉昌失手,镰刀割伤了中昌右脚后大筋,致使中昌成了终生瘸子......最熟悉康家的康守芳老人证实:“这些不是笑谈,是真事。他家粮食打得大囤满小囤流,秋收冬藏,全家照样吃掺上黄宿菜种子的荠榴。”他的积蓄没用来修筑好宅院,多用于置买车、马耕作农具和荒地。1938年他全家又凭起早贪黑的勤劳,把仅花了几十块钱买的120亩撂荒地开垦起来(今这块地名叫宽阔筲),经躬耕细作当年仅收大豆一项就上百石。一下子成了当地的土财主。

康元贞富了,没忘记当“叫化子”、“小和尚”、打短工、抗觅汉的过去,没丢劳苦人家的本分。一是照样和穷苦人家攀亲家,他的独生女就嫁给了穷人宋仁堂;二是不放高利贷。凡是穷人找到他门上有求必应。借钱借粮,分文利息不要。不管多少,欠债期多长,从不上门讨债。他常说:过日子要靠自己勤苦卖力气,把心计用在庄稼地上,不能向穷哥们身上打主意。当地人们说,康元贞是个世上少有的“傻财主”。1939年前后,康家也雇过短工、长工,哨头村的李政荣就在他家当过伙计。据李说,在康家扛活,就像他家的人一样。干活、吃住无二样。当年,李政荣就是从他家参加的八路军。解放后,李回家探亲,还专门去康家看望了康元贞老人。

康元贞老汉满心想着住在这荒洼里,官不到兵不饶,牢守勤劳的本分,可以过一番平安殷实的农家日子。然而,这仅是老农的梦想。开始是土匪和杂牌军敲诈勒索。多亏他家分两处,村里又没有宽宅大院,富得不显眼,没遭大殃,可一年的收入也让他们刮去大半截。不久日本鬼子来了,日子就更不好过了。一次日伪包围了东营村,把老百姓的粮食抢劫一空,还有7名无辜农民死于日寇的刀砍枪杀中。频繁扫荡,弄得老百姓不得安宁,村里的人天天东躲西藏,地也顾不上种了,他也整天提心吊胆。他回村常对人们说:鬼子打不走,日子没法过,收了粮食,说不定哪天也被他们抢去。从此,他过日子的劲头也消失了,开起来的地荒了不少。

1940年,村里来了共产党的队伍——八路军。康元贞从他们唱的“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声中,从他们进门叫大娘,住宿号偏房睡草铺。水缸挑满,打扫院子的行动中,认准了这个才是真正抗日的队伍,人民的子弟兵。由于这里荒无人烟、地处偏僻,敌人扫荡到不了,活动在这一带的八路军和地方干部,遇情况危急时常来这里。经常接触,康家和八路军的同志们建立了感情。每逢同志们来这里,他都慷慨解囊,让同志们喝足吃饱,八路军的干部和战士也把康家屋子视如自己的家。形势不利时来这里隐蔽,有时为了迎接战斗,也会事先来这里犒劳犒劳。这里记叙了他一家热爱共产党八路军,积极支持抗日的几件事。

1941年6月,国民党顽军周胜芳、张景南、傅相坤、成建基、李青山、徐振中等组成的剿共联军,分南、北两路向我广北进犯时,22日黄昏我军在李佛院(今前进村)击溃北路来犯之敌的那场战斗,就是首长们事先在康家屋子作好战斗部署并饱餐一顿投入战场的。

1942年秋季,广博蒲成立了地下武装委员会,会长孙建、副会长李松年、秘书高亚升、队员高峰,就住在康元贞院里东北屋。白天他们出外到处了解情况,晚上吃过饭,就由元祯之次子武昌、三子中昌带着到村外的场远屋子里研究商量。这时,武昌放哨,中昌帮助写抗战标语,再到有关地方张贴。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武委会一直到来年春天才转移。

1943年,数万计日伪连续发动多次大规模“扫荡”,妄图摧毁我清河区抗日根据地——广北和垦区。我根据地军民实行“坚壁清野”,利用沿海复杂地形与敌周旋,开展反“扫荡”斗争。地处荒洼的康家屋子便成了我军的“后方”,康元贞一家为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的奉献:

——4月22日至28日敌人万余发起“铁壁合围”时,康元贞从首长谈话中了解到这次”扫荡“的残酷,给养将会十分困难,他便把孩子们从村里叫到屋子上,全家一齐动手,把黄豆和黄蓿菜种烧焦,磨成炒面,凡来落脚的同志,均把他们的给养袋子填满,以应急需。

——在这次“扫荡”中,郑大林带领的直属团一营,杀出重围后撤到海边,又遭敌人包围。在三面受敌的情况下,队伍只好向浅海撤退,一直撤到海水齐腰处,敌人步枪射程达不到,天黑了才撤去。同志们夜间上岸,可是各村庄已被敌人占领,战士们饥寒交加,别无去处,还是到康家屋子才吃上饭。

——同年冬的二十一天大“扫荡”时,敌于11月17日夜妄图围歼我驻皮李、北隋一带的军区机关和直属部队。杨国夫司令员、景晓村政委和其他领导同志指挥部队跳出敌人的两次包围后,18日夜从沙营、六户一带向西北方转移。同志们已一天没吃一口饭喝一口水了,都忍受着鏖战后饥饿的折磨。首长们正为解决吃的发愁时,忽然发现不远的前方有一丝微弱的亮光,走近一看,正是康家屋子。大家一进屋,康元贞认出是八路军同志们,一面热情地招呼大家坐下,一面向老伴喊:“快,咱八路军同志们来了。”老伴忙从炕上起来,看到人很多,亲切地说:“地上站不开,快来炕上些,俺知道同志们没有嫌老百姓脏的。”当老俩口知道大家一天没吃饭时,便忙活开了。康元贞把门外地窖的萝卜提来,老伴拿出了仅有的半袋子杂面,同志们抢着到房外土坑里提来了水。康元贞愧疚地说:“没有准备,咱人多,只好让同志们吃碗粗饭了。”同志们帮着把萝卜切好,很快萝卜粥煮成了。可每人仅分得半碗,杨司令和景政委等领导同志也不例外。

杨国夫司令员的遗著《战斗在清河平原》中曾写了这段经历。就是靠这半碗萝卜粥垫着底,军区首长们就在康家土炕上研究制定了粉碎敌人这次大规模“扫荡”的行动计划。杨司令写道:“直到现在,我仍然能回忆起那半碗凝聚着深情厚谊的萝卜粥的香甜滋味。”

杨司令等领导同志走后,康元贞非常后悔没有准备,让军区首长和同志们饿了肚子。他打听到敌人离村后,便把家里的磨拉到了屋子上,磨下面粉,蒸了好几锅干粮,让同志们再来落脚时,一定吃上饱饭。

——在这次反“扫荡”中,我军采用的是“翻边战术”,即化整为零,插向敌后打击敌人。留在东营一带活动的一连同志,晚上袭击敌人,经常来康家屋子,这段时间,粮食吃去几百斤,一地窖萝卜也吃光了。同志们感激不尽,给康家留下些餐票(可以顶替公粮),康元贞执意不要。但不要不行,八路军同志说,这是纪律,不然就犯错误,可康元贞留下了餐票,却从没用来去顶公粮。他说:“共产党八路军为了打鬼子命都豁上了,我破费点粮食算什么?”

——一天军区张仲三同志病了,同志们扶他来到康家屋子。康元贞见张同志发高烧,食水不进,非常着急。他晚上冒着风险回村请了医生来,又抓了药,他和老伴精心护理,不几天张仲三同志病愈归队。

——一天夜里,独立营教导员张之展等7名同志伤势严重,被转移到康家屋子。康元贞为了安全,用木棍和芦苇制做了14个床铺,7个设在屋内,7个设在离屋子不远的荒草丛里,白天他和儿子们把同志们背出去,晚上再背回来,以防万一。为了滋补同志们身体,把养的鸡都杀光了。7名伤员在这里住了多日,才转移到医院。这期间,为更换包扎布,康家把自己的白土布都用光了。

1944年,东营村八路军战士邵佐卿因母亲有病回家探望被汉奸告密,敌人来搜捕,邵佐卿夜间逃到康家屋子,康元贞把自己的衣服给邵换上,让他化装后安全回到了部队。

康家屋子也是我地方干部的联络点。广北县公安局长徐胜、区指导员唐学苏、区干部王品三等经常来这里碰头,研究工作。有一晚上,风雪交加,唐学苏指导员有紧急任务要出发,康元贞见唐指导员衣服单薄,便当即把自己的皮袄脱给了他,并给他捎上了两张油饼。唐指导员被康元贞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康元贞却说:“一家人客气啥?您们出生入死为的谁?”

康元贞是个目不识丁的农民,救国为民的道理讲不出多少,可凭他经历清朝、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亲身体验,认识到共产党才是人民的大救星,八路军才真正是人民的子弟兵。抗战胜利后,他回村常把他的经历讲给人听,人们说他“开明”,他说,啥叫“开明”我不懂,我知道谁爱护咱老百姓,我就拥护谁。凡是共产党的号召,他都积极响应。1947年国民党进攻解放区,为保卫胜利果实,他送二儿子武昌参加了解放军(武昌在解放济南战役中负重伤,后伤口复发死亡,被追认为烈士);土改时,他主动献田、献粮;在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运动中,他捐款捐物,最后连装在两单裤腿的棉絮也献上了,区委书记王丕珍在全区大会上表扬了他。

康元贞是东营村的富户,但在政治上却是共产党的同路人。他对革命事业的奉献,党和人民不会忘记。杨国夫司令员生前曾多次提到他一家,他的回忆录中,用不少文字,记叙康元贞老俩口对抗日战士的热情款待,并几次要来看望,但终未如愿。1984年8月13日,中央军委张仲三同志曾来东营市,由当时任东营市副市长的马茂信同志陪同,亲临东营村,看望了康家,向康元贞的后辈转达了杨国夫司令员的遗愿,也代表党和政府表达了对康元贞老人的感激之情。

 

(本文由族人康林德推荐。原文标题《人民没有忘记的一家》,收录时我们作了改动,内文仅作个别文字改动,并依据族人康考进提供的材料补充了点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