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在陕西省渭南市的康来运已经记不清自己家乡的具体模样,只记得1938年,抗战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周围到处充斥着抓兵的气息,很早被过继给洛阳亲戚的他最后决定:就近当兵。
年仅10岁的他在洛阳老城民主街加入国民党部队,被编入阎锡山麾下的青年队,主要为战斗部队背粮打柴,后转战山西临汾市乡宁县、隰县等多地。
“部队装备也不好,自己打草鞋,要不然根本没得穿。”康来运说,自己随着部队转战多地,因青年队不承担战斗任务,那段时间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自己白天背粮食,晚上推磨磨粮食,昼夜不停。过了不到一年,他用棍子拉着和自己年龄相仿但眼睛有毛病的一个同伴过了黄河,前往山西,在这里,逐渐长大的他开始参加战斗。
“拿的枪是太原兵工厂造的,枪栓每次上膛打完一发子弹,必须用脚剁才能拉动枪栓。战友们也有拿缴获鬼子的‘三八大盖儿’的,那种枪比咱自己兵工厂造的好用多了。“康来运说。
在其它武器方面,中日军火的差异更大。康来运说,国内兵工厂产的手榴弹,就跟电视剧《亮剑》中的那样,有时扔出去一炸两半,发挥不了作用;因为扔出去离起爆还有一段时间,一些反应快的鬼子还能重新扔回来。“缴获的鬼子手雷倒是很好用,不但炸得快,而且威力大。”他说。
在临汾市乡宁县一个叫牛王庙的地方,康来运经历过一场激烈的战斗。两面都是高山,日本鬼子就从沟中穿过,为防偷袭,鬼子把沟里的草木都点着了,早早埋伏在周围的康来运和战友拿着刚领的“三八大盖儿”向鬼子射击。他只带了不到10发子弹,最后扔出了三四个手雷。
“那时候小,也没接受过训练,俺枪打得不准,就记得鬼子的手雷好使。”康来运说。
抗战胜利后,康来运又参加了淮海战役,曾经担任邓小平的炊事员。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到洛阳。
(本文原载《洛阳日报》2015年3月23日,记者 苏楠/文 陈占举/图,收录时仅对标题和文中个别文字作了改动。由伊川康禄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