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云山战斗亲历者康桂顺之子康树成讲述当年那场激战
75年前,1940年9月6日那天,硝烟弥漫,弹如雨下。在漫山草木由绿转黄的山野,抗战义士们在挂云山上与敌人周旋,为了掩护乡亲们撤离,六勇士与攻上山的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终因弹尽粮绝,被逼到悬崖边,宁死不屈,砸碎枪支,纵身跳崖,壮烈殉国。这六勇士中,就有三位康家人:康英英、康二旦、康三堂。
挂云山战斗,是抗日战争时期“百团大战”中一场有名的阻击战,是一曲威武壮烈的乐章。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记者满怀对烈士的缅怀与敬仰之意,再次踏上鹿泉、平山、井陉交界处的挂云山,倾听挂云山战斗亲历者后代的讲述,与他们一同重温当年那场激战。
成功牵制敌人 最终英勇跳崖
已入三伏,记者沿307国道向西,经鹿泉区,到达井陉县境内,青山在潺潺的溪流中环绕,走过几十里蜿蜒的山路,掠过绿油油的庄稼地、簇新的小学、破旧的厂房,来到三峪村。高耸入云的挂云山矗立在眼前,有名的“卧狼垴”形状宛如大脑,置于挂云山东侧的山顶上。
“1940年秋天的挂云山战斗就是在这里打响的。”三峪村治保主任康树成,是当年参加挂云山战斗的康桂顺的儿子,操着一口地地道道的本地口音。他告诉记者,当时战斗非常惨烈,敌人用着先进的枪、炮,我们有的同志连枪都没有,依靠山上的地理优势,拿石头砸,数不清的人倒在血泊中,一个同志倒下了,另一个同志马上冲上来,硬是牵制住了敌人,掩护主力部队成功转移。
“75年前,挂云山义士们就是从这里踏上山的。”康树成指着身旁的一条小道说,这是一条曲折蜿蜒的土路,两侧杂草丛生。近年来常有人到过此地,走的人多了,便踏出一条小道,而当年战斗的时候是没有路的。
记者沿这条路向山上爬,遍地碎石,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滑倒,甚至跌落。在半山腰上,记者看到了几个坟堆,并没有墓碑。“这几个坟堆是山上的无名烈士墓,山脚下的公墓修好了,就把这些烈士安葬在那里了。”康树成告诉记者,因为战斗惨烈,往往来不及很好地安葬烈士,很多时候,甚至连烈士的姓名、亲人都无从查找。挂云山阻击战结束以后,一些人认领了烈士遗体,那些无人认领的烈士,只好由当地百姓下葬。当时烈士都没有棺材,只是把面容、衣服整理好就安葬了。
今年57岁的康树成皮肤黝黑,步履矫健,爬起挂云山轻车熟路。他说,“从小就经常跟父亲爬山,走的年头多了,上山哪条路好走,哪条路石头多,雨后哪条路全是泥都记得清楚。”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记者登上了山顶,终览挂云山全貌。
随着康树成的讲述,记者脑海里重现了75年前挂云山战斗的画面……那是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第一阶段,日本侵略军集三四千兵力,从石家庄、获鹿和井陉城、井陉矿区两个方向,向设在井陉三峪村的八路军指挥部左翼纵队扑来,进行报复和“扫荡”。八路军主力部队奉命转移,地方武装井平获游击大队三中队牵制敌人,把敌人引到挂云山,掩护主力部队转移。县一区妇救会主任吕秀兰带领区基干队、青年抗日先锋队、儿童团及部分群众赶来参加战斗,共约五六十人。
“当时,日伪军对挂云山展开合围,发起冲锋几十次,将近一天时间,被牢牢地吸引在挂云山。那时是全民抗战啊,有儿童团员、青年抗日先锋队员,还有普通村民、道士,大伙儿只有一个信念——打败侵略者,保卫家园!”激战中,中队长李鸿山中弹牺牲,年仅22岁的吕秀兰勇敢地站出来指挥战斗。在完成阻击任务后,吕秀兰带领五名队员掩护其他同志突围,六勇士与攻上山的日伪军展开殊死搏斗,终因弹尽粮绝,被逼到悬崖边,纵身跳崖。
在挂云山顶,六勇士当年坠崖的地方依稀可见。康树成说:“这里就是挂云山的‘南天门’,当年,年龄最小的康三堂和年龄最大的刘贵子就是从‘南天门’东侧跳崖的,其他四人是从‘玉皇顶’后跳的。”
重踏战地,遥想当年,这场战斗是何等的惨烈,六勇士宁死不屈、跳崖殉国是何等的悲壮。
永远难忘失去亲人的惨痛
“我自1968年上学起,就记得父亲每年都带领学生们到挂云山下给烈士扫墓、献花,还经常给我讲这场艰难的战斗。”康树成说,当年挂云山战斗,父亲康桂顺才15岁,帮助游击队拿弹药、搬石头、砸敌人。在完成阻击任务后,他不幸被捕送往保定,然后又押送至井陉矿下井背煤,受尽了日本侵略者的鞭棒毒打,于1942年参加了八路军,以后参加过抗美援朝战斗。参加挂云山战斗时,虽然康桂顺还是个孩子,但那硝烟弥漫的山野,枪林弹雨,遍野尸体的场面,他一辈子也没有忘记。“那场战斗太惨了,我父亲和当时幸存下来的乡亲们,对日本侵略者真是恨透了!”
当时的幸存者,还有健在的91岁老人高俭。 来到他的住所,老人正在院子里闲庭信步,前些年老伴儿去世了,他现在跟儿子住在一起,每年都能领到几千元的补助金,算是衣食无忧。
高俭老人身材很瘦,皱纹爬满了脸颊,听力不太好,但身体硬朗,口齿清楚,说话嗓门也很大。“当时的任务就是牵制住敌人,坚决把敌人打下去。” 1940年他16岁,参加了青年抗日先锋队,挂云山阻击战的时候,他随部队一起上山,成了一名“传令兵”。
“那天鬼子来了,我们的人放了一枪就把敌人引到山上来了。”谈起当年参加战斗的情景,老人依然思路清晰。“那天,哪儿有鬼子上来了,我就报告给队长,然后战士们就绕过去将敌人打退。因为没有通讯设备,队长下达的命令都是我传话到阵地的。山上四处都是炮火,身边燃着大火,牺牲的人太多了。”
对于那场激战,惨痛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战士们英雄杀敌,壮烈牺牲,而家人们悲痛欲绝,从他们身上更能感受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
“当时的战斗太惨烈了,二哥死得惨!我只看到人们抬回来一个担架,二哥的腿耷拉在外边,脸已经血肉模糊了。”当年坠崖六勇士之一康二旦的妹妹崔瑞金,今年86岁,头发花白,有些驼背,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几度哽咽。
她用颤抖的双手拿出康二旦烈士的遗物——医药箱。这个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医药箱,是一个挎包,灰迹斑斑,依稀可以看到它的底色——褐色,正面背包盖上,白色圆圈内的红十字标志清晰可见,里边还装有当年包裹起来的药,已经成了末渣。老人凝望着二哥的遗物,思绪仿佛又回到75年前的那个早上。
“我二哥、二嫂最疼我,是他们把我带大的,喝粥都是我吃米他们喝汤。”老人边说边用手比划着喂粥的动作。“那年我11岁,听到机枪响,他就把我藏到后院的草垛里,日本人来了没有发现我,我活了下来,可二哥上山打鬼子,被逼得跳崖了。第二天早上,我看到二哥尸体,手上还套着手榴弹的拉环。”说到这里,崔瑞金老人已经泣不成声。
抗战烈士英魂 永驻人民心间
这次战斗,李鸿山等40多名同志壮烈牺牲。以吕秀兰为首的6位勇士跳崖殉国,他们是:妇救会主任吕秀兰、第三中队战士康英英、炊事员刘贵子、区公所助理员康二旦、少先队员康三堂和李书祥。他们为掩护主力部队安全转移而奋勇作战,舍生取义,在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来到三峪村,记者看到了村里修建的百团大战挂云山纪念馆。当年左翼纵队指挥员熊伯涛的指挥所,深深的窑洞,厚厚的墙壁,依然大体完好,当年的手榴弹、煤油灯已经锈迹斑斑,静静“躺”在一张木桌上。这已成为当年抗日战争历史的见证,供历史学者和旅游者参观。
如今,在挂云山脚下这片黄土地上,抗日战争英雄烈士陵园正在修建,站在这里放眼望去,青山屹立,冶河绕村,一派祥和的景致。陵园依山而建,自然形成层层走高的格局,产生庄严肃穆的氛围。第一层是陈列馆建筑;第二层的纪念碑赫然醒目,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烫金字,四周是烈士名录墙,全县2230多名烈士的英名全部上墙,熠熠生辉;最高处则是圆形公墓。康树成告诉记者,该烈士陵园由县民政局投资650万元,于2014年动工,将于今年完工。
从烈士陵园顺着山路往上走,就是 “挂云山六烈士”纪念亭。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石家庄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从烈士塑像下面的生卒年份可知,那是一份份怎样逼人的青春与热血!吕秀兰22岁,李书祥16岁,康英英21岁,刘贵子27岁,康二旦27岁,康三堂15岁!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伟大的抗战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元素和更为丰富的内涵。这是一面旗帜,迎风招展,猎猎飘扬,抗战烈士英魂将永驻人民心间!
位于井陉县三峪村的熊伯涛指挥部旧址
(稿件来源:由康新明推荐,原载石家庄新闻网2015.8.4 本报记者 宋 钧。收入此书时,编者仅对标题和文中个别字句做了必要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