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浩然(1912年—1941年),曾用名米雨,河北省清河县峨二庄人氏,是本村康氏第十九世族人。他出生在一个有传统商号的没落家庭里,在家排行老三,出继于叔父。因家庭条件优裕,自幼上学,学习用功,成绩优秀,后考入冀县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在校学习期间受先进思想的影响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不幸牺牲于邯郸市永年县,时任永年县财政局科长,年仅29岁。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寇的铁蹄很快踏遍大半个中国,华北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正读师范的康浩然也只得辍学回乡。回家后,家中筹资支持他去山东临清(大运河东岸鲁西北最大的水路码头)投友经商重振老商号。当时他已娶妻生女,妻子虽说不上是大家闺秀,但也算得上小家碧玉,知书达理,能写会算,家内衣食丰足,过着远近少有的好日子。浩然告别家人妻女,带着100多块现大洋,由二哥斐然护送去了临清。其后多半年也未回过家,家里人都认为他在临清经商无暇回老家,因而也没在意。可季节转换,衣食总为妻子挂念,她便催促家里派人去临清探望探望,顺便添补些日用。家里人来到临清以后,不想商铺主人却说:“正要捎信去打听呢,浩然来后第二天就不见人了,我以为他回家去了,还来不?你看铺盖卷还在这儿。”铺盖卷静躺在那里,蒙了一层薄尘,可是不见人的踪影,家人一脸茫然,不知所措。
消息传回清河,全家人都慌了神,便求人撒网似地四处寻找打听浩然的行迹,结果音信皆无。时间久了,惟觉茫然,无计可施,渐渐失去了信心。当时冀南混乱不堪,日寇横行无忌,国民政府已然逃离。1938年初,根据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指示,一二九师的七六九团、七七一团、七七二团的部分连队组成“八路军一二九师抗日东进游击纵队”(简称“东进纵队”),在司令员陈再道、政治委员李菁玉率领下于二月初到达南宫苏村,建立冀南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后来,八路军的一支队伍来到南宫县安子窝村驻扎,有一天,他们在这里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日政策,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活动。南宫县安子窝村与峨二庄隔清凉江相望,距离不过六七里路远,浩然的姐姐就嫁到这里,但政属两县,两村来往并不便利。第二天,安子窝浩然的外甥突然来峨二庄姥姥家告知,在八路军召集的群众大会上讲话的那个人特像浩然舅。康家人正灰心丧气,茫然无望之际突闻此信,心中顿时升起了希望,便急忙渡江赶到安子窝。可是,为时已晚,部队已开拔,不知去向。家人纷纷埋怨亲家,当时为何不去紧追辨认?
其后不久,有人给安子窝捎来一封家信,是浩然写给其姐姐的。据说,信的大意是:我在你处西屋住了仨月,因工作关系,没有告诉你们,出来进去蒙头遮面的就是我,请原谅。这是浩然离家参加革命后给家里唯一的一封书信。家人得到此确实消息后,三年多再也杳无音信。直到后来政府转来消息,浩然烈士1941年牺牲于永年,时年29岁。永年旧城外有他的一座墓碑,上面赫然写着“烈士康浩然之墓”,字迹庄严,志载康浩然时任广府财政局科长(永年旧时称广府)。
能舍家抛业,不恋娇妻爱女,置安逸富裕生活于身外,毅然投身革命事业,南征北战,游击不定,甘冒枪林弹雨,把一身才华献给捍卫民族利益,拯救人民于水火的大义事业,这种坚定的革命意志,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光大。在当时革命意识淡薄的传统封建农业社会里,浩然敢于冲破世俗的束缚,实非常人所能为,确实令康氏族人骄傲,堪称世人的榜样。关键时刻能顾全大局,毅然舍家为国,挺身而出捍卫民族利益,抗击日寇侵略者,真不愧是中华好儿女,康家好儿男。
( 河北清河康氏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