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族人风采

抗日烽火中的魏家滩康家人

浏览: 次 日期:2015-12-29

2015年7月24日至26日,由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康献堂带领研究会人员及《华夏康氏》摄制组一行10人,驱车数千里,远赴山西省兴县对抗战时期的康家人进行了解、采访、慰问。

两辆小车从二广高速经过12个小时的行程,于当日下午6时许到达了目的地——兴县。在兴县国际观澜大酒店,兴县副县长康旺举、县编办主任康贵仲等宗亲早早地在那里等待,并安排好食宿。让我们感受到天下康氏一家亲的浓浓亲情,宗亲相见,心中充满了无限喜悦……

当晚,中华康氏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康宪章宗长也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此次采访活动。

第二天上午8点,我们兵分两组。一组由会长康献堂、名誉会长康宪章带队,兴县编办主任康贵仲陪同,《华夏康氏》摄制组随同,到兴县蔚汾镇康家沟、康宁镇安家庄对抗战时期的康家人(抗日老兵)进行采访慰问。拜访了92岁高龄的康太儿,88高寿的康来宝,95岁高龄的康少均三位抗战老兵。

另一组由副秘书长康明堂带队,瓦塘镇武装部高部长和瓦塘村村支书康银唐陪同,到兴县瓦塘镇、魏家滩镇对康家人的抗日事迹进行采访了解。

山西省兴县是抗战时期八路军贺龙120师驻地,也是敌后抗日的主战场。在兴县这块土地上,抗日战争时期,魏家滩康氏族人在共产党八路军的影响下,积极报名参加八路军,打击日寇,浴血奋战,投身革命,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传奇抗战故事。

一、顶替其兄参军的康银鱼

康银鱼(1917—2005),中共党员,1917年出生在山西省吕梁市兴县魏家滩镇魏家滩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7岁上学读书,10岁辍学务农,从14岁开始以打工、租种地维持家庭生活。长大后,因顶替其兄参军一直在外面叫康金鱼。

1940年晋西事变后,抗日战争处在决战阶段,八路军120师在魏家滩村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受共产党八路军的影响,他积极报名要求参加八路军。当时,县里村里及八路军部队已研究决定由其兄康金鱼参军,可是康银鱼考虑到二哥(康金鱼)已成家又有三个小孩拖累太大,自己年轻无牵挂,再三要求参加八路军。最后,在新兵集中时顶替二哥康金鱼参军。多年来,他参军报名“新兵入伍”登记表中康金鱼的名字一直未改。

血气方刚的康金鱼(真名康银鱼),参加八路军后,决心要上前线杀日寇为家乡父老兄弟报仇雪恨。可是新兵集训后,将他分配到延安八路军总参三部当兵,投入军民“大生产”运动。由于他是种地能手,一到部队首先就分配他带领一个班的战士种蔬菜,他以身作则,实干苦干,带领全班战士科学种地,适时播种,精耕细作。原下达任务18万斤蔬菜,结果完成24万斤。为部队生活提供了充足的蔬菜保障,被评为劳动模范,记一等功,并授予先进战士光荣称号。此后又和张思德在塞北烧木炭一年多,在此期间,战胜了艰难险阻,克服了重重困难,超额完成任务,受到上级表彰奖励。

虽说康金鱼没有亲临抗日前线杀敌寇,但他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保证军队供给,支援抗日前线,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1947年,蒋介石命令胡宗南带领40万军队围剿延安的党中央机关。党中央决定“一分为三”,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央工委转战河北省西柏坡,处理党中央日常事务。以叶剑英为首组成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转战晋西北,驻扎在临县三交一带。以毛主席、周恩来为首组成中央前委,转战陕北和胡宗南的部队周旋。这时康金鱼被分配到中央后方运输队,负责物资转运工作。他们历尽艰辛,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任务。经过战争考验,他具备了入党条件,于1948年10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9年初,北京解放,3月底随同中央机关进京,驻在紫竹园,担任总参后勤部机关事务管理员。那时部队、机关全部实行供给制,分为大、中、小灶,管理人员少,管理复杂。尽管如此,他还是把机关事务工作搞得有条不紊,每个灶连泔水剩饭、烂菜叶都要利用起来喂猪,改善部队生活,大家都很满意,受到上级表彰。

1953年他被保送到宝光寺学文化,后又被推荐到部队速成中学深造。结业后分配到总参三部红星子弟小学担任行政管理员。在此,他更加努力工作。他说:我是一个穷孩子,党培养了我走上革命道路,提高了文化理论水平,成为一个军官,这一切都归功于党的领导,自己没有任何理由图享受争待遇。唯一的希望就是搞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报答党对自己的关怀和信任。当时的他,有家居农村小脚女人(妻子)和三个孩子,还有年近80岁的老母亲,生活相当困难,但他从未向组织反映。而领导多次批准他的家属随军,督促他带家,而他还是说没有困难,把指标让给别的同志,单身生活了30多年,而把全身的所有光和热都倾注在革命事业上。并做为总参老八路军的模范代表人物,深入连队经常给新入伍的战士作报告,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1959年,他调到军队红星小学任负责人,属于军队文职干部,后移交地方管理,脱掉军装,十年以后又将他重新调回部队穿上军装。

进京后不管生活千变万变,他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助人为乐的本色不变。在40多年的军旅生活中,一直发扬老八路的光荣传统。鞋袜破了自己修补,一件衣服要穿好几年。每天起早贪黑将院内、室内的破玻璃、铁钉、螺丝钉、木霄等杂物收拾起来,合理利用。办公室和宿舍的桌椅板凳、门窗玻璃烂了自己主动修理。上街办公事骑个自行车,火热的夏天上街背个军用水壶,生活非常节俭。可是,周围的同志及亲朋好友有困难他都慷慨解囊,无私援助。他的工薪并不很高,除维持很低的家庭生活外,还要资助哥哥们的生活及侄儿侄女上学费用,有的一直供读到中学、中专、大学毕业,为国家培养了人才。家乡的干部还是群众来京找他,他总是要想办法解决食宿等问题。特别是1973年以后,兴县发电厂、硝铵厂等建设项目,他积极支持帮助,安排解决住宿车辆,找中央首长联系解决资金设备等问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他在家乡享有盛名。

康银鱼离休后享受副师级待遇。2005年逝世,终年88岁。

二、捐献财物支援前线投身抗日救亡的康姓人

康联珠(1898—1971),别名连三,1898年出生于兴县魏家滩,家道殷实。自幼勤奋读书,大学文化,爱国民主人士。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于1924年创办了兴县蔡家会完小(小学校)并任校长。1926年考入山西大学,1932年毕业后,在汾阳、孝义、寿阳、原平任区长。1937年在岢岚参加战动总会干部训练班学习后,任河典县政府二科科长。1939年冬,晋西事变后回到兴县,传播反帝反封建思想,积极宣传抗日救亡,参加抗日救国等活动。

1941年,他在晋绥边区党委政府的号召下,办起了魏家滩民众合作社及纺织厂,担任经理。由于他善经营会管理,经济工作搞得很有特色,合作社颇为兴盛,在晋绥边区有了名气。同时,积极参加经济界、文化教育界的抗日爱国活动,带动了边区建设事业的发展,为发展解放区经济,支援抗日前线保家卫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建国后,1950年他被选为兴县、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1年6月,经兴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担任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一直连任至1966年,为兴县建设作出了贡献。1971年2月12日去世。

康怀玉(1912—1976),1912年出生于兴县魏家滩,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程度(太原市云山中学毕业后,1960年山西教育学院毕业),擅长书法,特长财务会计管理。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自幼聪明好学,忠厚善良。小心谨慎,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生活艰苦朴素,工作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廉洁奉公,是人们称赞的好党员、好干部。

抗日战争初期,他在魏家滩民教馆工作期间,和华侨支援抗日干部张伟民,同心协力,不分昼夜深入民众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唤起民众,投入抗日洪流。定期上街出“黑板报”,书写大幅标语,散发传单,组织群众学习《抗战日报》,毛主席《论持久战》,唱革命歌曲。在节日期间,通过组织“秧歌队”等文艺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抗日救国,团结抗日进步力量,有力地打击和粉粹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派分子,为革命根据地建立起来的红色政权,打败日本侵略者,奠定了思想物质基础,受到了县委、政府的表彰奖励。

在兴县教育战线上工作期间,先后在郝家沟、白家沟、魏家滩三完小任教师、教导主任等职。他辛勤耕耘,治学严谨,管教学生有方。特别是在三完小担任教导主任期间,协助校长刘曼君同志,加强对学生、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组织纪律教育。使学生达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1958年,省委为了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决定在全省中学以上学校抽调一批科级以上的党员干部,配备到学校担任红旗班主任,搞专职政治思想工作。他被分配到康宁中学担任党支部书记红旗班主任,后又调入魏家滩中学,保送到省教育学院深造,获得大专文凭。担任教导主任、总务长,以后又调到县人委清财核资办公室工作。

1973年,县革委抽调他参加秦晋两省黄河天桥电站工程建设中,负责指挥部的后勤工作,他认真负责,精打细算,节约开支,对民工生活管理有序,群众非常满意。并带病经常参加义务劳动,不下火线,在加班浇铸黄河大桥的劳动中,累倒在工地上,以身殉职,享年64岁。

康明玉,1916年10月,出生于兴县魏家滩,自幼勤奋好学。11岁小学毕业,14岁上兴县中学,18岁上山大附属高级中学校,毕业后考入山西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在当时民族危机严重,政治腐败,他矢志钻研理科,走实业救国的道路。抗日战争爆发,理想破灭,被卷入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

1938年他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到党的重视培养,先后担任兴县战时动员第五工作团组长、副团长、魏家滩民族革命学校校长,牺盟兴岚游击队教导员,兴县城关民族革命学校的政治主任等职务。

在康明玉的带领下,为防日军进犯,在历次反“扫荡”战斗中,他们多次配合八路军参加了二十里铺战斗、田家会战斗和甄家庄等战斗。并与民兵配合执行侦察,反特除奸、训练民兵、掩护群众等任务。

进犯兴县、岚县的日军到处遭到八路军、游击队和民兵的打击。经常遇到康明玉等游击队员和民兵埋下的地雷爆炸,日军不敢走大路,也不敢走小路,专走山坡河道,又遭到八路军和游击队伏兵拦击。在上述几次战斗中,八路军和游击队共奸日伪军3000多人,残杀兴县人民的凶手,日军中队长村川、横尾也被八路军击毙。

1940年晋西事变后,新政权建立,任兴县抗日民主政府教育科长,兴县教育工作协会主任等职,1944年根据地整风学习运动结束后调晋绥地委资料室工作。1945年下半年,任晋绥一专署教育科长,并兼任兴县教育科长职务,以全部精力献给了兴县的教育事业。

1948年初夏,晋南解放,他来到晋南临沂中学教导处工作,到1949年底,大西南解放,随军来到四川成都。分配到文教部门做接管学校的工作,不久调入成都市政府办公室任主任,1953年任文化局党组书记、副局长。

1979年,出席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四川省文代会,当选为省文联委员,省民间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参与和主持了成都市第一个文代会,当选为市文联常务副主席,党组副书记。1983年离休。

康全珠(1898—1972),1893年出生兴县魏家滩镇,从小读过二年冬书、私塾。为人豪爽耿直,心地善良,一生勤劳俭朴,忠厚老实,助人为乐。由于生活所迫,12岁起就参加农业劳动,艰苦奋斗几十年,苦心经营农工商,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威望,家族中有一定的威信。

抗日战争时期,康全珠积极响应党的“四大动员”号召,毁家纾难,将自己的油、酒、粉房及住宅一处,水旱平地10余亩,捐献给政府,并每年自报交纳公粮四、五十石,做军鞋二、三十双,支援八路军,支援抗日战争。

1944年,解放区军民大生产运动中,他被120师司令部警备营聘任为农副业生产技术指导员,协助赖教导员管理连队磨粉喂猪办酒厂种地等农副业加工生产,他认真负责,不分昼夜带头实干苦干,同时毫不保留地传播农副业生产技术,各项管理条条有道,几年来,所在部队取得了可观的效益,农业高产丰收,加工业利润逐年增长,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奖励。

康全珠舍家救国捐献财物,支援抗日战争,支持八路军,为晋绥边区创建,打败日本侵略者,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应的贡献。1972年去逝。

康增发,1930年出生于兴县魏家滩,中共党员,大专文化,自幼勤奋读书,6岁入小学,11岁因家中缺劳力辍学回家放羊干农活,12岁考入魏家滩三完小,13岁高小毕业。

当时,日寇侵犯山西,他参加了儿童团,上街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写黑板报,唱革命歌曲,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站岗放哨查路条,盘查过路行人捉特务,抗日情绪十分高昂。特别是日本鬼子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每年大扫荡,给家乡的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给增发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复仇的信念。于是他刚满14岁就报名参加八路军,要求上前线打击日本鬼子。当时,组织上看到他年幼且有点文化,所以把他分配到晋绥行署贸易局搞财务会计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敌机经常空袭轰炸、捣乱破坏解放区军民生产和生活,兴县城机关、市民每天搞“空室清野”,他不顾个人安危,保护国家的财产。他所担任的出纳保管工作做到日清月结,账实相符,账目清楚,受到上级的表彰奖励。

1947年,调晋绥烟厂搞业务工作,由于思想进步,出色完成各项任务。组织上认为有培养前途,保送他到“贺龙中学”学习深造。

1949年入春以来,我军解放战争节节胜利,解放全中国已转入决战阶段,由于革命形势变化,我党需要大批干部,接收新区工作,所以,贺龙中学停办结业,他随军西进解放大西南,日夜行军一直打到宝鸡。解放后,留宝鸡市军管会当军代表,接收宝鸡市政府的财政工作,担任财政局审计,后又任命为市统计局局长。

1956年推荐考入中南财经学院,58年毕业后返回原工作单位上班。1962年,调中央西北局农产量调查总队工作。七十年代后期,调入宝鸡市电业局任局长、党组书记。八十年代初,组建宝鸡市物价局,任命为局长、党组书记。1992年离休,享受地师级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