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万历年间,陵县神头康氏家族走出的知名文仕康丕杨(1551-1632),为官政绩突出,深得朝廷信任和百姓拥戴。其著作很多,不仅在当时产生过较大的社会影响,而且今天亦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陵县康氏家族,是明洪武年间由政府从北平府玉田县迁来的移民。康丕杨为康氏家族的七世孙,字士遇,号骧汉。万历四年(1576)举人,万历二十年(1592)中进士,先后任宝坻县知县、密云县知县、山西道监察御史监管河东盐政、辽阳巡按兼学政,后署理两淮盐课。万历三十七年(1609)春告老还乡,崇祯五年(1642)秋卒,享年81岁。著有《北台疏草》2卷、《按辽疏草》6卷、《按晋疏草》6卷、《三关图说》、《按淮疏草》2卷、《癸卯两事志略》5卷、《省身录》1卷、《蓄德录》1卷、《千秋镜源》60卷、《广古传信方》5卷、《集闽方》4卷、《宫传方》3卷、《东坡先生外集》86卷、《韩魏公集》30卷、《白氏长庆集》4卷、《评》4卷、《公移尺牍四六诗文》84卷、《栖凤馆遗文》1卷、《东方先生文集》等多种著作。其中,《三关图说》、《东坡先生外集》、《东方先生文集》三书仍存于世。
康丕杨曾以治世能臣著称。
他中进士后,先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任宝坻县知县,一年后调密云县知县。他在宝坻县的一年内,曾经清理垦田,裁撤县内不必要的建设项目。在出任密云知县的五年内,曾施行清丈土地安置回乡灾民、平反冤假错案、重修白檀书院等一系列改革和发展措施,为密云的经济文化振兴做出了贡献。密云县汉时称白檀县,由于地处崇山峻岭,又是通往东北三省的通衢,自宋辽金元以来一直是战略重地,老百姓深受战争之害,此地的经济、文化都很落后,并且盗贼猖獗。康丕杨任内力主清丈土地,将清理出的多余土地,暂时由被清理者耕种,但政府要按地块逐一造册,随时拨给返乡的失地农民为业。这样一来,既打击了地主豪强兼并土地而不交赋税的非法行为,也缓解了无地农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在治理盗贼稳定社会秩序方面,他认真审理以往案卷,对冤假错案当即改正;对隐藏不露和外逃贼人,则深挖细查穷追不舍,终于使该地百姓实现安居乐业。据说,在康丕杨任知县前的近50年中,密云县未曾考出过举人,因此,康丕杨的前任多方筹集款项建起白檀书院。康丕杨到任后,不仅重修白檀书院,并亲自到此讲学布道,极力振兴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
万历二十七年(1599),他在赴京等待重新安排职务期间,根据密云的战略地位与地形,写出《千秋镜源》六十卷,为山海关一带的治乱和战备,提出诸多颇有建树的见解。万历三十年(1602)春,升任山西道监察御史,正逢朝廷上出现了沸沸扬扬的“国本之争”,康丕杨对此很是反感,万历三十一年(1603)十一月,因紫禁城内妖书事发,康丕杨疏请速结楚狱,认为“奸人志由法纪陵夷”,坚持“击登闻鼓者,勿得一概具奏,山人、游客、僧道、亡命,勿得隐藏禁地,请一切禁止,以绝祸源”。
万历三十四年(1606),他巡按山西兼管河东盐政时,面对堆积如山案件,自己没日没夜地审理,从不假借他人之手。霍州知州宝廷圭,因处事不公激起民变,千余人围住官府闹事。康丕杨火速赶往霍州,广布安民告示,分别与领头闹事人谈话,应允闹事者的合理要求,严惩了个别无理取闹者。为防事态扩大和坏人乘机捣乱,他要求大家回家各自闭户,使事态很快得以平息。此间,他还根据备战需要,实地测量并绘制《三关图说》。
康丕杨纂修《三关图说》是用以筹边防,备战守之策。为追求形象具体,而以图说,后相互汇辑成书。三关者,东曰雁门,中曰宁武,西曰偏老,鼎立相辅,总称三关。按其沿革,自周武灵王驱三胡之后,三关之地,所恃以为防范,秦即因险筑长城。汉有陈豨之叛,而周勃、樊哙来讨;嗣后卢芳造反偷袭,而杜茂、王霸来此屯兵。及刘武周的入寇,李国昌的大肆掳掠,皆发生在此处。唐代于此地置三监,以养马而充军实,遂为边戍重地矣。宋代杨家将的故事也发生于此。明设监军,则尤重于前代,全晋之安危系如锁钥。康丕扬巡按于此,曾长期驻节雁门,为整饬三关监军兵备道,他实地目测丈量其地山川之险夷,与夫士、马、刍粮之额数;绸缪防御之机宜,各自为图,而继以说。列三关总图西路,凡十四页;老营守备所管城堡四座图,凡四页;水泉守备所管城堡二座图,凡二页;草垛山守备所管城堡三座图,凡三页;偏关守备所管城堡六座图,凡六页;岢岚守备所管城堡三座图,凡五页;楼子营守备所管城堡二座图,凡二页;河会守备所管城堡三座图,凡四页。共为图八幅,皆附说明里程形势;此书开关志设图解说的先河,使关志的内容更加形象易读。该书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刻本,今台湾和上海图书馆有藏。
康丕杨在署理两淮盐政期间,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重新刻印《重编东坡先生外集》86卷,苏轼自撰年谱1卷。 《东坡外集》在元、明两朝未见著录,但有抄本在流传。明万历年间,康丕扬得到某学士家藏《东坡外集》一书,乃“系抄册,非完本,字多鲁鱼,不可读”。但他毕竟清楚该书的特点和优点:一是资料富,“其文往往亦多《东坡全集》所未载”;二是选材佳,“若题跋、小说诸语,亦皆意指解灏,情景若画,令他人所极力而不能得者”。该书引起康丕杨的极大兴趣。不久,康丕杨的同学李济川,又将前游金陵时所录 《东坡外集》一册寄送给他。万历丁未(1607年),康丕扬奉旨以侍御使身份署理两淮盐课,他在严明法纪的同时,“铨叙艺林,嘉与士类”,挤时间进行学术研究,遂将《外集》二抄本交毛九苞别驾校订后,刻于维扬府中。
康丕杨对《东坡先生外集》的校编工作极其重视,他要求校编者“学识宏博,习静专业,脉脉有神通焉”,即与大文豪苏东坡能心心相印。毛九苞“受命不辞,常置数卷箧中,携与出入,毕复易置。参考经史及先生《全集》、《志林》诸书,若原本,若誊本,若刻本,凡三历目,订定讹谬。必不可解,存旧阙疑”(见《重编东坡外集》卷首毛序)。毛九苞校编《外集》时确实很认真。首先,他继续去伪存真,删、除赝造者。如苏洵《九日上魏公》、《水官》、《送蜀僧智能》等诗,苏辙《大悲圆通阁记》等文,苏过《飓风》、《思子台》等赋,原已混入东坡文集者,尽行删去。其次,他审慎校核,确定对诸本异同之处的取舍,纠正劣本造成的疏谬。再次,他调整了编次,细分了类目,确保了《东坡先生外集》的质量。该书现藏于重庆图书馆,2010年11月,被重庆市公布为第一批珍贵古籍名录。
康丕杨在致仕归里后,还曾为乡贤东方朔出过作品集,旨在去掉传说中东方朔身上的迷信色彩,还东方朔所具有的诙谐滑稽与干练能臣相统一的真实面目。 《光绪陵县志》载康丕扬《东方先生文集序》一篇:“愚尝读班孟坚《汉书》,而深有感于东方先生。……因刻其行事、文辞、《七谏》等篇,汇为一帙,并班传行于世。先是余祖嘏庵翁尝有言曰:里有先贤,里之光也!奈何不传而令其湮没乎?里中旧有祠宇渐且颓圯,余祖独捐家赀,焕焉一新,……且命余曰:迹传而文亦宜传。俾里中后学之士异日有待诏金马门者,人人景其遗行……余每怀先祖之志,思刻其文,以示后人。又恐后人不察其品格之高,而或谬执《神异》、《洞冥》之书排诋之。……则一切怪诞神仙之说,其为妄传无疑。里中不闻而他方闻之,史氏不传而他不经之书传之。余故表而出之,使后世知东方先生之为吾平原厌次重者,前有史氏可凭,近有文集可凭也。”据此推断,《东方先生文集》成书大致应在万历三十七年(1609)康丕扬致仕之后,较吕兆禧的《东方先生集》成书略晚。该书辑东方朔事迹与作品于一体,并非真正的作品集,然从序文看,康丕扬为达到还东方朔历史本来面目的初衷,对其作品的取舍大都比较严格。 《东方先生文集》虽然流传不广,但今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均有收藏。
(说明:此文由德州市陵县康荣茂、康荣艳摘自2011年11月18日《德州日报》第六版,本刊编辑仅作个别文字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