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族人风采

康民伟:巾帼不让须眉

浏览: 次 日期:2015-12-07

康民伟(原名康名枝,毕业分配后改名,意为“人民伟大”)大姐出生于1928年,茂才公第21代后裔,永盛公第六代玄孙,是康姓女中之豪杰。虽已离休多年,但身体硬板,走起路来还像年轻人一般,思维敏捷,口若悬河,仍在协助丈夫(国家工程院院士)做事,整天忙个不停。说起她的一生,颇有点传奇色彩。她奋发向上,勇攀高峰,报效祖国的崇高品质值得点赞。

她的父辈康字槐,旧中国时西安中学毕业,不仅是当时凤镇很有名望的人物,而且在镇安也是数得上的名人。俗称“龙生龙,凤生凤,名人家里出金凤”,她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先后三个母亲,共生育三男八女,民伟列女中第五,人称“五女儿”、“五妹”、“五姐”。姊妹中,数她生性好动,勤学好问。最早上私塾,后上康名扬兴办的凤镇小学(民办公助,为国民政府批准的镇安第五高级小学),镇安首届初中班,1945年初中毕业。按照旧时风俗,父亲不让她再上学了。她的性格很倔,认准的事情绝不后退,古代的花木兰、穆桂英就是她崇拜的偶像,她决意继续深造,目标是名牌大学。那时镇安县(凤镇属镇安辖区)没有高中,要上高中得到距凤镇二百余公里以外的安康、商州去上,她选择了安康,因为她的侄儿媳妇孟谋周就在那儿上学,来回又有一个伴儿。为了去安康上学,她便搬来比父亲年龄大的字文、字海伯,搬来时任镇安中学教导主任的叔哥康名扬,时任镇安中学英语教师、侄儿康魁英一个接一个地上门做父亲的工作,要她继续上学。最后,她又搬来了表亲、时任凤镇镇长的汪攸初,且还要到了学费,真是高兴极了。得到父亲的应允后,她便同谋周一起报考了安康师范,总算如愿以偿。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和决心,愿望是很难实现的。

1948年,她安师毕业,便直奔西安。在同学、好友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份教书的工作(东关某小学),工资收入是一个月4袋面,除自食外,剩余就出售算作薪酬了。自己能挣钱养活自己了,那时的心情便可想而知。此时,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解放军全面大反攻的局势已经形成,国民党的败局已经确定。很快,解放军跨江作战,直捣国民党老巢南京,顷刻之间,解放军势如破竹打向南北各个战场,胜利捷报频频传来。西安是一九四九年五月解放的,全城的人们欢欣鼓舞,张灯结彩庆胜利,整个西安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这时的民伟在思考:全国解放了,安静了,和平稳定了,是回家乡还是继续留在西安教书,或是争取寻找上大学的机会呢?就在考虑中,她的同窗好友报来喜讯:大连理工大学来西安招生了!“看招生广告去!”这一去,坚定了她上大学的决心。于是,她便与同学们结伴一起报了名,提交了相关手续,经过政审、体检、考试,一路过关,六月底她们便携带录取通知书一同来到了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大连报到。大连理工校园是一片热情洋溢的欢乐场面,“热烈欢迎新生入学”的横幅到处可见,民伟当时报考的是化学系,两个班,共一百多人。因新中国建设需要大批建设人才,当时入学的生源广泛,文化水准参差不齐,甚或有初小文化程度(当兵的战士为多)的,相当一部分人要补文化课。所以第一学年校方均开办补习班,缺啥补啥。民伟属调干生,第一学年还当起了老师,帮助文化水平低的补习文化课,第二年才开始当学生,正式接受大学课程的教育。她在大连理工大学共呆了五年,由于上进好学,毕业时,门门功课都优秀。那时的大学生都是“抢手货”,她先是被分配到沈阳,后被调往北京化工部属下的化工研究所。新单位,新地方,新工作,新生活,一切从“新”开始,民伟开始了实现她人生梦想的奋斗。

新的工作岗位给她带来新的感觉,一切都是新鲜的,她工作挺卖力,由于已有的历练和工作基础,单位里新来的年轻人都称她“师姐”、“大姐”的,不用说工作效率和业绩也感动了上级领导。当工作走上顺利之道时,未婚夫殷国茂来信商量结婚的事。国茂是比她高两级的大连理工大学钢铁系机械与工艺专业毕业生,比她早两年分配到鞍山钢铁厂从事技术工作。他们俩是在校期间经好友介绍,自由恋爱的。现在要结婚,先得把工作单位确定落实下来,要么将国茂调来化工部研究所,要么将她调往鞍钢,从国家大局出发,权衡利弊,还是她调鞍钢比较合适。尽管她学的是化学分析,且侧重于有机化学,但钢铁也有化学检测,是大类同而小类异,只是需要自我加压,再进修一段无机化学,特别是与金属化学检测相关的专业知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对于一个求学上进,嗜知识如生命的民伟来讲,这不算什么。也就在这一年,她将原名“名枝”改为“民伟”,她说“中国人民太伟大了,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中国人民便用了三年时间就打败了蒋介石,建立了新中国,我改变一下化学分析成分的方向又有何难?”说得到,做得到,她调进鞍钢厂不到两年的时间,通过进修和自学,很快进入业务成熟阶段,开始承担起课题研究,为祖国的鞍钢工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上世纪60年代初,根据国家的战略发展规划,开始搞大三线建设,要抽调一批精兵强将到大西南、大西北建设一批军工厂子。东北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技术力量强,抽调这里的技术人员去西南、西北建厂是理所当然的事。鞍钢是我国的老钢铁基地,几乎三分之一的技术力量要调往大西南、大西北。经过动员、报名、组织决定,殷国茂夫妇都在抽调之列。就这样,他俩便被调往四川成都65号信箱(对外称成都无缝钢管厂)工作,专事大炮、枪管等军事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那时的军工厂子中央也实行领导包抓项目,据说成都无缝钢管厂还是李先念副总理的联系单位呢!民伟大姐调往成都时已是有两个孩子的母亲了,一方面要从事紧张的三线项目筹备工作,一方面还要承担起抚养子女的家务工作,“一副肩膀两头担”,可见任务之繁重。

1965年,成都无缝钢管厂钢铁研究所成立。她顺理成章进入研究所,并主动承担重要课题组组长,为了研究制定出准确的钢铁检测标准和钢铁元素化学分析,她经常带领课题组成员下矿山、进车间、出入工厂化验室,她的工作效率、出勤频率、劳累程序哪一样都不比男同志差,大家称她为“大姐男”、“工作狂”。那时攀枝花已成为我国大西南特大型钒钛磁铁矿矿山基地,进而发展成为国家特大型钒钛钢铁生产基地,金属钒和钛如何从磁铁矿中析出?又如何能炼出钒钢、钛钢来?这无疑也是钢研所的重要课题,他们紧跟国家需要,密切配合攀钢集团,攻克了一个个难题,民伟主笔的《我国各类钢铁检测检验标准》先后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冶金部科技成果二等奖,自己也先后多次获得省、部级先进个人奖。上世纪80年代初,她被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获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特殊津贴奖等各项荣誉头衔和奖励,1988年从一线岗位上离休。

民伟大姐一生好胜好强,从不服输,她走到哪里,都是胜利成功之花盛开,友谊善和之气常在。在工作上是这样,在处理家庭和亲情关系上同样是如此。她在单位是处长,工作紧张忙碌,在家里她是保姆、妻子,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如今,子女全都大学毕业,儿子留美,读完博士回国工作,两个孙子又双双留学美国。看着一家人和谐生活,儿女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也是她一生的骄傲。民伟大姐不仅工作勤恳、治家有方,而且还常为家族、亲戚排忧解难。她先后自己出资将名俨、魁莉、康勇等送进学校,把凤云、华玲送到职业培训机构,如今这些亲戚、晚辈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把自己的梦和国家的梦结合在一起,为国效力,为民族争光。

这里还应特别提及她们夫妻之间的关系。她的丈夫殷国茂,山东德州人,幼年时,山东被日本占领,他随父母逃到大连,后定居于此。1948年,辽沈战役一结束,国家便在大连成立大连工学院(后改为理工大),为新中国建立后培养建设人才,国茂就是该校首批入学的大学生。他高民伟两级,毕业后直接分配到鞍钢任助理技术员、助工、工程师,调大三线工作后,先后任成都无缝钢管厂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副厂长、厂长,企业改制后任集团公司董事长,1990年离任。现在专事国家工程院院士一职,任博导,参于国家制定的重大课题研究、东北大学的客座教授等,满80岁以后国家不让再担任课题研究和指令性任务,但顾问、学术协会等社会活动仍还忙个不停。民伟在侍夫方面做到尽职尽责,无可挑剔。当国茂干技术工作时,她全力配合,促其成功;当他任厂领导时,从不干政,回家也不谈政。国茂任厂长时推行了一条“三不管”的政策,即不掌管人事(由党委书记管),不管财务(由总会计师管),不管后勤服务,特别是分房(由工会主席管),冶金部、国防科工委曾在该厂召开现场会,在全国全行业推广“殷氏经验”。因此,也给民伟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家庭麻烦。涉及她个人名誉、地位、经济利益的事,她从不走他的“后门”,始终维护厂长的权威,直到国茂退出领导岗位,专事院士工作时,她也不让国茂配秘书、请保姆、找炊事员。她20多年如一日,身兼三职始终陪伴国茂“走天下”,孜孜不倦,勤勉一生,难能可贵,人称“女中豪杰”,名副其实,一点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