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七年(1881),湖北宣恩县李家河风山镇康氏家出生一男,父为其起名康济民,字绪丕,又名培阜。
早年,康济民之父康振恒由鹤峰县康家岭迁居宣恩李家河从商,经营副食糕点,从生意交往与顾客处事中,深悟耕读为本的重要。膝下三子,长子康绪植为文秀才,次子康绪业中武举人,康济民居三,6岁启蒙攻读诗书,尊长兄康绪植为师,学经史,习辞章,通书法,晓音律,递接书香门传。光绪二十六年(1900),康济民中秀才,时年20岁。后与同乡段宜廷考入湖北武昌文普通学堂,与董必武结为同窗挚友。其间,在求学及人际交往中奠定了救国济民的思想品格。
宣统三年(1911)武昌首义前,康济民加入孙武、刘文仲在湖北组建的“共进会”,并与董必武、利川籍好友甘绩熙及同乡周之翰、朱伯平、段吉常、段宜廷等积极筹划首义的准备工作,尽心竭力,共谋国事。首义后,康济民任鄂军政府参谋。同年11月26日,汉阳失守,武昌告急,都督黎元洪惊恐不已,暂避武昌卓刀泉,委派康济民督办粮款,援军安民,以资接待。12月7日,都督府又派康济民任兵站站长,调济后勤供给,他办事尽力,筹措有方,屡建功勋。民国临时大总统曾授予其“丙级勋章”一枚。
民国元年(1912),开国施政,省政府设置“湖北编实录馆”,委康济民为该馆调查员。民国13年(1924),董必武任湖北农工厅厅长,康济民任“编修馆”收发室主任,专事机要文书之职,挚友邻近,倍添亲密。其间,康济民携妻带子于身边,妻燕氏生子起名康燕,深得董必武宠爱。康燕为房族弟兄间排行第三,人称康三娃。工余之时,董必武常到康济民馆里一聚,总逗着康燕一乐:“三伢子,喜欢读书吗,要讨得你爹高兴啰!”轻轻松松,其乐融融。友情热情均在其中。
民国15年(1926),武昌闭城,粮食拮据,康济民倾心尽力,筹集粮食,以济贫民。并在时局危难之际,以自家所有,拿出面粉百余公斤,施助饥民,救济同乡,共渡难关。
1938年10月,日军侵犯,武汉沦陷,迫于时局,处境艰难,康济民决定退居故里。临行时,与董必武合影留念,董必武向其馈赠衣物一箱,亲笔书赠楹联一副,以示真挚友情。同时,利川籍首义好友甘绩熙又向其赠送青铜古琴鸳鸯式镇纸(压尺)一对,一半刻有“济民兄”,另一半刻有“绩熙弟”,纪念意义极为深重。另外,与董必武的合影照,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副总统黎元洪的巨幅合影等,康济民生前一直珍藏在家。
归居故里后,施巴警备司令部稽查处长刘楚才(国民党军统组长)屡请康济民出山任职,已看清时政的他,均婉言谢绝。
晚年,隐居家乡的康济民,闭门不出,以诗书为伴,以琴瑟为友。他一方面传教子侄,教出二侄子康雅儒一笔好书法,教出四侄子康老幺一手好京胡,和家人在院内吟诗赋联,琴棋书画,共享天伦。同时,不忘济助乡邻,互结友情,怡然自得。1942年春,操劳国事家事一生的康济民在李家河病故,享年61岁。遵从康济民的遗愿,他的墓地定在宣恩著名景观之一—— 李家河将军岩对面。那古代卫民将军的化身与辛亥革命志士的陵墓,构筑了一方吉祥,装点了一方和谐。1942年10月,因避国难隐居宣恩长潭河女儿坝的张难先,专程从长潭河到李家河拜访好友康济民,得知康济民已辞人世,悲痛至极,即向其家属表示亲切问候,表达对知己的深深怀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十分惦念辛亥革命时的挚友康济民。他通过《人民日报》寻问,意为:若是康济民健在,见报望即进京。同志友情,溢于言表。
1988年12月21日,政协宣恩县委员会、中共宣恩县委统战部、宣恩县民政局,为辛亥革命志士康济民树碑立传,在康济民墓前召开纪念大会,肯定他在辛亥革命中的功绩,认定他一生济民的事迹,号召家乡人民广为传颂。1995年12月出版的《宣恩县志》为康济民立传,《恩施州志》相应收录。2009年12月,中共宣恩县委统战部、宣恩县民政局、宣恩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对康济民陵墓复修给予资助。正是:志士革命有志士大略,济民助贫实济民一生。
2011年清明节期间,我曾赴故里为叔祖父康济民扫墓,表达了祖孙间的怀念之情,更表达了对辛亥革命志士的真挚缅怀之意,因而更加对先辈们景仰之至。恭立叔祖父墓前的那一时刻,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嘱咐犹在耳边回荡,我心中也默默地告慰辛亥革命先辈们,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已把新中国建设得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这也正是辛亥革命志士所追寻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