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过小板凳劲贯四蹄,驮起我的梦和追求,奔波于海角天涯。”这句话出自康书乐的散文《好大一匹马——纪念我最初的小板凳》。今年1月14日,这篇散文被译成英文刊登在《伦敦晨报》上,后又被译成德文刊发在《柏林文艺》上。这是唐县作家康书乐在海外刊发的首篇作品。
今年54岁的康书乐是唐县土生土长的“草根作家”,现任唐县文学艺术创作协会会长。因患小儿麻痹,他走路时需要依靠小板凳移动身体。他从没有进过校门,自学成才,被人称为“骑着板凳飞翔的诗人”。
与常人相比,康书乐的成才之路异常艰辛。7岁时,他接过母亲从集市上买回来的小板凳,反复练习“骑术”,凭借右臂和左腿的配合,第一次迈出了家门。他请小伙伴教他识字,并找来字典自学。字典翻烂了,字记熟了,却因为身体的限制写不出字来。为了写字,他尝试了各种姿势,最后他利用能自由活动的头部、左脚的部分脚趾以及右手的相互配合,一笔一笔地不断练习。
从此,写字、读书成了他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康书乐说,文字是他生命里潜伏的马,“认真驾驭好这匹马,便是我回报生活的唯一方式”。他趴在土炕上写诗、写散文、写随笔……
稿件一次次投出,一次次被退回。康书乐不气馁,因为他相信自己能行。1987年,他的处女作《冰与火的联想》在全国短诗大赛中获奖,这激励着他更加勤奋创作,收获也越来越大。他的诗陆续在《诗刊》、《诗神》、《星星》、《散文诗》等文学刊物上发表,并不断在全国性诗歌大赛中获奖。
“生活是现实的,文学是我的梦想,非常美好,但靠它来养家却不现实。”康书乐说,1994年夏天,康书乐的父亲突然病逝。看着瘫痪在床的母亲、嗷嗷待哺的女儿和快要累垮的妻子,为了养家,他决定在村小学门口摆摊卖冰棍。后来,他又跑到离家十几里远的唐县西大洋库区边上卖饮料,直到2002年开了家手机店,生活才有了起色。
这期间,康书乐有过迷茫,却始终没有放弃文学梦想——因为这是他的精神寄托。他想方设法挤出时间进行文学创作。在追寻文学梦想的过程中,他又有了新的想法:培养文学新人,发展唐河文学。经过奔波努力,2012年3月,他恢复了中断10多年的唐县文学创作协会,将唐县的文学爱好者重新组织起来。短短几年时间,协会会员由60多人发展到10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该协会会员共在各种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700多篇(首),成为保定市一支重要的文学力量。
为给文学爱好者们提供交流的平台,他筹集资金创建了唐河文学网站和《唐河文学》季刊,并定期组织开展采风和创作交流活动。他还设立了唐河文学振兴奖,鼓励年轻文学爱好者创作。截至目前,该奖项已经颁发过两次,共有50多人次获得奖励。
□河北日报通讯员 李红叶 张松涛
河北日报记者 葛西劝 徐 华
原载《河北日报》(2015年8月18日) 10版
转自《河北康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