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康氏名人(33人)
康 政(据金宁芬《康海研究》,崇文书局出版)
字文政,由祖籍河南固始县徙居陕西武功县长宁镇,是为武功康氏。《康对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四《先公墓碑》:“上世河南固始人。始祖讳政,始徙来居武功长宁。生子讳廷瑞。”《康氏族谱》:“文政公生宋之末。时遭天下大乱,乃与固始人西来关中,而文政公居武功长宁,子孙至今世家武功云。”“文政公富财善货殖。始由固始来,但千金即尽散。千金募壮男子垦膏沃土,作善饮食食垦者。诸垦者说得善饮食,皆争诣求垦。明年渐获至五千石,即散五千石食亡食者。来年诸亡食者人人倍息偿文政公,文政公乃不肯受倍息,受其半息。”
康廷瑞(据金宁芬《康海研究》,崇文书局出版)
字子安,康政之子。《武功县志·人物志第六》:“元,康氏讳廷瑞,字子安。读书长宁西门原上,有弟子数百人宗师子安,明性理之学,于是称之曰‘西原先生’。后辟为兴化训导。”配高氏,继樊氏。生子六:长子康世孝,字仁叔;二子康世友,字成叔,为元县尉;三子康世睦,字敬叔;四子康世婣,字和叔;五子康世任,字允叔;六子康世恤,字赈叔。
康 珙(据金宁芬《康海研究》,崇文书局出版)
字君礼,世睦第二子。生三子:康汝诚、汝楫、汝明。
康汝楫(据艾叶主编《百家姓书库<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金宁芬《康海研究》,崇文书局出版)
乾州武功(今陕西武功)人,字济川,号东里。康珙次子,康世睦孙。《武功县志·人物志第六》:以儒术起家,洪武初举明经为武功县学训导,初任燕王府长史司录事,为燕王朱棣部下久矣。后任四川安乐县知县,颇有政绩。明成祖即位后,念其旧,擢其为北京行部左侍郎,赐玺书留北京辅皇太子。凡城守置治事皆听便宜行之。永乐七年(1409)二月卒,明成祖追念其旧功,任其长子康爵为上林苑左监正,季子康禋为左监副,次子康年贾在外,赐千金、镪数十千贯,敕所在毋税,关津吏毋得诘察。洪熙元年赠为资善大夫工部尚书。
康 爵(据金宁芬《康海研究》,崇文书局出版)
字以德,号竹轩府君,汝楫长子,以父荫授上林苑监正,官至中议大夫赞治尹、南京太常寺少卿。《武功县志·人物志第六》:“讳爵字以德,在上林即条陈山西苑户久役之苦。上皆从之。累迁南京太常寺卿”
康 禋(据金宁芬《康海研究》,崇文书局出版)
字以敬,汝楫三子,以父荫授上林苑监副,《武功县志·人物志第六》:“有文名。官至右通政。”
康 举(据金宁芬《康海研究》,崇文书局出版)
德安府仓大使。
康 健(据金宁芬《康海研究》,崇文书局出版)
康健(1405-1480),字自强,号冻松府君,康爵之子。荫授通政司知事,以禄奉祠祖父—尚书汝楫。《武功县志·人物志第六》:“···讳健,字自强。天顺初有诏起尚书孙应祀者,受通政司知事。”《康对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四《先公墓碑》:康健生时,康汝楫方在行部。一日太宗召汝楫曰:“闻先生有孙,此可慰老景矣。已命左右记,待长时录用报先生,今宜与先生贺。”乃赐宴及马匹、钞币若干,又赐国师轮子曰:“善保护,善保护!”康健生五年,汝楫卒。及壮,随父康爵居南京。康爵卒,英宗复大宝,召录汝楫子孙。康健至吏部不礼,尚书大夫怒,竟欲不与官职,部尚书不肯,乃请授康健以通政司知事,俾以禄奉祠尚书汝楫。健受知事归二十年,病痿不履,痿三年而卒。夫人袁氏,浙江按察司佥事袁溥之女。生五子。
康 佐(据金宁芬《康海研究》,崇文书局出版)
武功县浒西庄人,康禋之子,康海的叔祖父。精于医,特长脉法。以脉象能预决患者隔年生死,历千百人不爽,誉满城里。明成化年间,被推荐任县医学训科。著有《医问三卷》、《杂治略五卷》、《脉法一卷》。
康 镛(据金宁芬《康海研究》,崇文书局出版)
康镛(1430-1492),字振远,自号已庵。康健之子,兄弟五人中最长,人称“长公”。成化八年贡入太学,曾为平阳府知事。时为“关内三才”之一,著有《已庵集》。子二:阜、海。《武功县志·人物志第六》:“镛,字振远,世称康长公。以文章名世,目曰关西夫子。仕为平阳府知事。······以次子海赠翰林院修撰。”
康 锡(据金宁芬《康海研究》,崇文书局出版)
康锡(1439-1507),字振禄。康健第三子。成化贡生。藁城县丞。《续武功县志》卷四《人物志第七》:“锡,字振禄。成化贡生。藁城县丞,士民称廉直。”《藁城县志》卷四“县丞”:康锡,武功人。子二:长康淮字德疏;次康漯。
康 銮(据金宁芬《康海研究》,崇文书局出版)
康銮(1446-1507),字振声。康健第四子。善贾,曾助金于边,为义官。《武功县志·选举志第七》:“康銮,长公弟,浩父,赠户部主事。”《续武功县志》卷四《人物志第七》:“銮,字振声。负幹济才。弘治末,西虏入寇,岀金助饷。子浤、浩、洋、河。浩、河成进士,以浩官封户部主事、河官赠知府。”
康 锦(据金宁芬《康海研究》,崇文书局出版)
康锦(1450-),字华伯。弘治十二年贡生,仕为长州县丞、常州府知事。《续武功县志》卷四《人物志第七》:“锦,字华伯,有文行。弘治贡生。长州县丞、常州府知事。”子五:长康泽字德宣,县医学训科;次子康润字德温;三子康翰字德绥;四子康淳字德一,嘉靖贡生;五子康濂字德周,《续武功县志》卷四《人物志第七》:康锦“子濂,字德周。嘉靖贡生,裕州学正”。
康 阜(据金宁芬《康海研究》,崇文书局出版)
康阜(1458-1476),字德瞻。康镛长子。有《康德瞻集》。《康对山先生全集》卷三三《兄德瞻先生遗集序》:“康氏讳阜,字德瞻。关中武功人也。父曰平阳府君,生二子,曰阜曰海。阜生十有九岁死,死之日海才生一岁,···又廿有一载,海始读先君之遗书,乃知兄善文辞也。”
康 海(据《 明史》卷九十九, 志第七十五, 艺文四卷二百八十六 , 列传第一百七十四 , 文苑二;艾叶主编的《百家姓书库<康>》;金宁芬《康海研究》,崇文书局出版)
康海(1475-1540),名德涵,号对山,别号浒西山人,沜东渔父,武功镇浒西庄人。康镛次子。海自幼机敏,童年事邑人冯寅为蒙师,习小学,“凡洒扫应对之属”,冯出仕后,又入关中理学名家习毛诗。成化二十二年,其父康镛从平阳知府任上归田,尝为之讲授古今贤圣掌故,期其效法。父退,海嬉戏如忘,父怒欲捶楚,问所授,海从容复述无可责。孝宗弘治七年(1494)入县学,时提学副使杨一清督学陕西,见海文,盛赞其才,言必中状元。24岁与三原马理同举于乡,次年赴京会试落榜。弘治十五年(1502),海28岁复参与会试,顺利通过殿试对策称旨。明孝宗弘治十五年三月庚寅(赐康海等进士及第),遂登进士第一,大魁天下。康海在殿试对策中,仗义执言,力陈改善吏制,裁汰庸官,重用才智之士,兴利除弊,任为翰林院修撰兼经筵讲官,曾参与修宪宗、孝宗两朝实录。武宗正德元年(1506),太监刘瑾专擅国政,刘瑾是兴平县人,以其与康海为同乡,又风闻康海的才名,企图拉拢康海作为同党,康海一直不肯去见刘瑾。康海在官场刚正不阿,藐视权贵,颇具秦人风范。康海和李梦阳、何景明等“七才子”一起,触权贵,骂奸党,指责时弊,弹劾刘谨。武宗正德三年(1508),李梦阳因为代尚书韩文草拟弹劾刘瑾的奏章,事情暴露后,刘瑾加给李梦阳其他罪名,将其逮捕人狱,准备处死。李梦阳从狱中给康海递了一张纸条,上写“对山救我”四字。为救文友,海往见刘瑾,不日梦阳获释。八月,海奔母丧,途经顺德遇盗。正德五年(1510)八月,刘瑾事发,被脔割3357刀,凌迟处死。海以同乡受其株连,被削职为民。梦阳不曾进一言以救。康海回家之后,遂以文为身累,倦于修辞。乃曰:“辞章小技耳,壮夫不为,吾咏歌舞蹈泉石间矣!”曾有人劝他向朝廷申辩其冤,以图起复,海断然拒绝。从此放形物外,寄情山水,广蓄优伶,制乐府、谐声容,自操琵琶创家乐班子,人称“康家班社”。与户县王九思共创“康王腔”,扶植周至张于朋、王兰卿组建张家班。曾广集千名艺人,参与秋神极赛活动。自己动手创作的《中山狼》和《王兰卿服信明忠烈》杂剧,被之管弦,自比俳优。在康家班基础上组建的张家班,又名华庆班,在历史上活动长达500年之久。为重振北曲,为秦腔艺术的发展,建树了不朽的功勋。康海放歌泉林30余年,初衷不改。殁时,遗命以山人巾服成殓。检其遗资“借金百余”,而大小鼓却存有300多副。
康海罢官归里居家三十年从事著述。以诗文名列“前七子”之一。所著有:散曲集《沜东乐府》二卷,存小令250余首,套数30余篇;诗文集《对山集》19卷;杂剧《中山狼》和《王兰卿服信明忠烈》;杂著《纳凉余兴》、《春游余录》等。
康海的出名,主要因为他写过一部杂剧《中山狼》。《中山狼》杂剧是根据明人马中锡的寓言体小说《中山狼传》改编而成,四折,写东郭先生冒险救了中山狼,使它逃过了赵简子的猎杀。中山狼脱险后,恩将仇报,反欲吃掉东郭先生。东郭先生大恐,幸遇杖藜老人,将狼骗进书囊杀死。作品流露了对当政的统治集团人物的不满。
康海的诗文集《对山集》中有许多记游的诗章,但是没有一首明确提到在扬州的经历。有一首《植树》诗云:“此日春气和,万木俱含秀。况我山林居,园列颇成就。”稍稍让人联想到扬州康山草堂。还有一首《怀金可卿》诗云:“珍味安能通俗口,广陵之散谁可传。”这是他唯一提到“广陵”的地方。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最大的根雕作品,叫做“流云槎”,据说是康海在扬州的遗物。“流云槎”用天然榆树根制成,形似紫云,可作卧榻,原藏于扬州康山。入清后先归江春,阮元购得后转赠麟庆,麟庆将它携回北京半亩园,其后人捐赠给故宫博物院。
康海,“主盟艺苑,垂四十年”,创“康王腔”,壮秦腔之基。康海的散曲,今存套数30余首、小令200余首,曲作的主要内容一是抒发其愤世嫉俗的情怀,如“真个是不精不细丑行藏,怪不得没头没脑受灾殃。从今后花底朝朝醉,人间事事忘。刚方,溪落了膺和滂;荒唐,周全了籍与康”(《雁儿落带过得胜令》)。表现了他自认为无辜遭殃的满腹牢骚,并夹杂着几分玩世不恭的幽默。二是倾吐其徜徉山水的闲情逸致,如《叨叨令》、《秋兴次渼陂韵》就着重表现了作者对“有时节望青山看绿水乘嘉树,有时节伴渔樵歌窈窕盟鸥鹭”生活的欣喜之情。他的散曲一般都写得豪放爽健。但有时过多的生造和堆砌词藻,是其缺点。
康海之著作,尤以所纂修之《武功县志》最为有名。评者认为康海编纂的《武功县志》体例严谨,源出《汉书》,“乡国之史,莫良于此。”后世编纂地方志,多以康氏此志作为楷模。
《武功县志》刊行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全书共三卷,分为七篇,一地理,二建置,三祠祀,四田赋,五官师,六人物,七选举。有称此志“简而有体,质而弥文,辞直而事核”。
《武功县志》中关于当时当地民情风俗的记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可供后世参考的史料。“风俗与时推移,系诸习尚,自于所闻见,今已数变矣,其可以定论哉?成化时人重使气,不肯顺理,豪杰者至于把持治吏,乡人皆相推畏高之,或至武断于乡,今既有冕者,不敢正目下吏矣。……弘治时,习俗善飨,无丰俭之节,日日击鼓聚会,靡有厌饫。少年得分银尺布,则弗计蔬撰,攀酒弹弦,不避长老,时节游街,男女率冶容妖服,沾沾自见。……送死奢靡,拟诸王侯,婿奠妇翁,至于倾产,……今或不能供赋役,葺田庐矣。”这段文字,不仅生动具体地记述了明弘治年间武功县的社会风尚,而且从“日日击鼓聚会”、“男女率冶容妖服”的盛况到连赋役都不能正常交纳的情况来看,这一地区从弘治到正德年间,社会经济已经在逐步衰败,其内容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武功县志》秉承志书考证谬误、秉笔直书的原则,不但在记述中考证了前志和前人的谬误,而且记载人物褒贬并用,称道后世。志书《地理志》一目对郑渔仲记述之文字“漆水县东门外水,今谬为武水者也”加以考证,认为“安有歧津之水越泾而动,再至富平始入渭也”。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历来方志记载人物皆“有美无刺,隐恶扬善”, “恶者不录”,而康氏之《武功县志》在《官师志》一目中,一改“隐恶扬善”的旧例,臧否人物,“褒贬并施,尚为直道不泯,稍出于流俗耳”。康海之《武功县志》之《田赋志》以不及千言之文字,力陈当时的社会弊病和民间疾苦,记有具体时间、具体数据,记述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寓是非爱恨于文字之中,真正达到了秉笔直书、以鉴后人的目的。明、清时皆推第一。子四,康栗、康梣外,“余殇”。
康 浩(据金宁芬《康海研究》,崇文书局出版)
字德充,号南川。康銮次子。正德六年进士,由户部主事迁郎中,正德末出守嘉定府,有政声。著有《旻斋集》,亦有散曲作品。《续武功县志》卷四《人物志第七》:“浩,字德充。正德进士。户部主事迁郎中,以憨直出守嘉定府,礼士爱民,有政声。先是从兄海与御史陈察不相能,察时按蜀,嫉浩,罢去。著有《旻斋集》。”《四川通志》卷一零二“职官”载,正德时嘉定府知州,最后一人为康浩。
康 洋(据金宁芬《康海研究》,崇文书局出版)
字德征。康銮第三子,继父业为贾,为义官。《续武功县志》卷四《人物志第七》:“洋,光禄寺署丞。”
康 河(据金宁芬《康海研究》,崇文书局出版;艾叶主编的《百家姓书库<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
康河(1490-1544), 字德清,号湋川居士。陕西武功人,康銮第四子,康海从弟。嘉靖二年进士,四年冬授户部广西司主事,八年春转山西司署员外郎,后升郎中,十一年擢山东兖州知府,十四年改江西赣州知府。因病归里,卒于嘉靖二十三年。著有《湋川集》。《续武功县志》卷四《人物志第七》:“河,字德清。嘉靖进士,户部主事。明世宗廉其才,命征泾王禄米,不数日报绩。使厘马房弊,岁省金钱数万。知兖州、赣州知府,发摘若神。有势宦仇讼,互诬人命,前守积不决,河廉其皆诬,讼遂解。于是讼难白者造河求决焉。”子三:长康楹县学生;次康桷;三子枞。
康 演(据金宁芬《康海研究》,崇文书局出版)
康演(1436-1479),字文敷。祖康举,父康清。国子监生。《续武功县志》卷四《人物志第七》:“演,字文敷。成化贡生。少负经济,濒仕,卒。”
康 栗(据金宁芬《康海研究》,崇文书局出版)
康栗(1508-1529), 初名昭胤,字子宽。康海长子。县学生。著有《子宽集》。妻王九思女,名玉英;继杨维康女,名升容,殉夫死。无子。《渼陂集》卷一五《康生子宽墓志铭石》:初名昭胤,后名栗,年十六而冠,字子宽。入为武功县学生,受“毛诗”。十七娶王九思女,女亡;继娶灵宝杨氏。生于正德三年十月十日,嘉靖八年五月二十二日卒于伤寒,年仅二十二岁。《渼陂集》卷一三《康氏女墓志铭》:女玉英,字温。父王九思,母张氏。生于正德三年六月十九日,年十七嫁康栗。嘉靖五年九月初八产一男,不活。女悲恨涕泣而病,于当月十七日去世,年才十九岁。《渼陂集》卷一五《康烈妇杨氏墓志铭》:杨氏,名升容。父为布政使杨维康,母为吏部尚书许进之女。生于正德七年正月二十二日,年十七归康栗。次年栗病故,杨氏坚志以死殉。家人日夜防范劝慰,未能动摇其志。终于在十一月七日吞砒霜以殉,年十八。
康 梣(据金宁芬《康海研究》,崇文书局出版)
康梣(1534-),字子秀,号小山,又字春元。康海次子。《续武功县志》卷四《人物志第七》:康海次子“梣,字子秀,号小山。喜任侠,诗文有父风。万历四年举人,闻喜、灵寿知县,有政声。著有《小山集》。”《续武功县志》卷三《选举志第六》:隆庆贡生,万历四年举人,任河北灵寿知县。《平阳府志》卷一九“职官”:举人,万历十一年任山西闻喜知县。子四。
康 枞(据金宁芬《康海研究》,崇文书局出版)
康河之子。《续武功县志》卷四《人物志第七》:康河“子枞。万历贡生,肃王府教授。躬行礼让,被容接者,雍然有儒雅风。”
康永嘉(据金宁芬《康海研究》,崇文书局出版)
康永嘉(1465-1529),字可久。康演之子。《续武功县志》卷四《人物志第七》:康演“子永嘉,字可久。族叔海尝以进士器之,后由正德贡生除伊阳县丞。性孤介,耻与世浮沉。致仕归。”《康对山先生全集》卷三九《迪公郎伊阳县丞康可久墓志铭》:康可久名永嘉,海族兄国子生文敷之子。可久长海十岁。海父奇其才,但竟不第。正德五年贡入国子祭酒,嘉靖元年拜伊阳县丞。五年,力求致仕,归。是年海归里十有九年,“可久虽族子,义若友生。予凡有所言,唯得可久始语之。可久性孤特,耻与下流游,居官居家清谨之操,时辈无可同日语者,故予每以可久为韦弦。······乃己丑(嘉靖八年)二月十八日甲申疾作卒矣。享年六十有五。”
康禹民(据金宁芬《康海研究》,崇文书局出版)
字水衡,康海之孙,康梣之子。《续武功县志》卷四《人物志第七》:梣“子禹民,字水衡,监生,工诗文书法”。
康万民(据金宁芬《康海研究》,崇文书局出版;《中华人名大辞典》)
字公孙,又字无沴。康海孙,康梣之子。 明崇祯七年(1634) 甲戌科 第3甲进士。明代学者,苦研一生,撰下《“璇玑图”读法》一书。苏蕙的“璇玑图”总计八百四十一字,除正中央之「心」字为后人所加外,原诗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各二十九字,纵、横、斜、交互、正、反读或退一字、迭一字读均可成诗,诗有三、四、五、六、七言不等。康万民的《“璇玑图”读法》,说明原图的字迹分为五色,用以区别三、五、七言诗体,后来传抄者都用墨书,无法分辨其体,给解读造成困难。康万民研究出了一套完整的阅读方法,分为正读、反读、起头读、逐步退一字读、倒数逐步退一字读、横读、斜读、四角读、中间辐射读、角读、相向读、相反读等十二种读法,可得五言、六言、七言诗四千二百零六首(目前统计可组成七千九百五十八首诗);每一首诗均悱恻幽怨,一往情深,真情流露,令人为之动颜。《续武功县志》卷四《人物志第七》:梣子“万民,字公孙,一字无沴,亦监生。博学能文,与兄禹民齐名。有《增读苏蕙回文法》。禹民更得十万首。”
康尧民(据金宁芬《康海研究》,崇文书局出版)
康海孙,康梣之子。《续武功县志·选举志第六》“武职”:“梣子,左卫指挥。”
康今民(据金宁芬《康海研究》,崇文书局出版)
康海孙,康梣之子。《续武功县志·选举志第六》“武职”:“梣子,榆林操守。”
康 焮(据金宁芬《康海研究》,崇文书局出版)
号后溪。康洋之孙。《续武功县志》卷四《人物志第七》:康洋“孙焮,号后溪。庠生。博学工文,卒不第,以安贫讲学老。著有《后溪集》。”
康永韶(《明史 》 卷一百八十 , 列传第六十八 )
康永韶,字用和,祁门人。明朝中期大臣。举于乡,入国学,选授御史。成化初,巡按畿辅,劾尚书马昂抑市民地。四年偕同官胡深、郑己等争慈懿太后山陵事。彗星见,复偕同官上言八事,大旨与元前疏相类。两京大臣考察庶寮,去留多不当。永韶等复劾大臣行私,且摘刑部主事余志等十二人罪,为志所讦,俱下诏狱。永韶谪顺昌知县,再调福清、惠安。久之,有荐其知天文者,中旨召还,授钦天监正,进太常少卿,掌监事。永韶为御史有直声,及是乃更迎合取宠,占候多隐讳,甚者以灾为祥。陕西大饥,永韶言:“今春星变当有大咎,赖秦民饥死,足当之,诚国家无疆福。”帝甚悦,中旨擢礼部右侍郎,仍掌监事。坐历多讹字,落职归。
康 和 (据 明.康海纂修《武功縣志》)举子,长厚有礼,于物无所忤。常自言曰:“人唾吾拭,人打吾避,人骂吾谢,吾何较乎!”人至今称其言。
康 云(据艾叶主编的《百家姓书库<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明世宗时将领。嘉靖年间任都指挥,守辽东,战亡。
康 雄(据艾叶主编的《百家姓书库<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明世宗时将领,任指挥。嘉靖元年(1522年),金山矿盗作乱,康雄率兵平之,并堵塞其矿井。
康 厚(据艾叶主编的《百家姓书库<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康厚(1455-1510), 字本淳,河南祥符人。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授丹阳县知县。后任南京广东道监察御史,以清廉著称。后任温州知府,为政宽简,革除弊政十余。改任顺德府知府,颇有政绩,得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