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族人风采

《康克清的故事》选载(十三)

浏览: 次 日期:2015-07-15

《康克清的故事》选载(十三)

第三章  风雨同舟(之六)

珍贵的钱币

在长征中,红军实行供给制,从最高首长到普通士兵,每人每天的伙食费只有5分钱(当时钱币)。即使钱这样少,参与伙食管理的同志也一样精打细算,所以每次结算时,都有一些伙食节余。这些钱在经过士兵委员会讨论后,一般也会按照从最高首长到普通士兵一律平等的原则平均分配给大家零用。红军官兵把这种节余叫“伙食尾子”。

中央红军在1934年底进军到贵州境内,部队在公布12月的伙食帐后,分给每人“伙食尾子”5角钱。1935年6月,中央红军到达川康边界的天全、芦山一带时,经济委员会又将前一段时间节余的“伙食尾子”分给每人5角钱。这样,在半年的时间里,朱德、康克清和全军士兵一样,每人分到了一元伍角钱的“伙食尾子”,加起来是三块银元。

朱德当时是红军总司令,但他经常和战士们战斗、劳动、生活在一起,从没提出过特殊要求。他曾写过一副对联“红军中官兵们吃穿一样,白军里将校尉待遇不同”。为纪念红军时期的艰苦岁月,朱德、康克清没有舍得把这些钱花掉,一直珍藏在身边。

新中国成立10年后,朱德、康克清把这笔“伙食尾子”3块银元连同另1枚铜币捐给了军事博物馆。而这枚铜币,还是康克清在中央苏区瑞金分到的五分钱,上面刻有“苏维埃政府制造”字样和镰刀、斧头、红星标志。

如今,这三块银元和一枚铜币一直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现在,这4枚钱币是国家一级文物,它们是红军官兵同甘共苦的历史见证,是朱德、康克清伉俪情深、风雨同舟的历史见证。

首次去仪陇

1928年9月,红四军政治部主任陈毅率领红四军第28团第3营,从井冈山游击到万安。青年团员康克清等80个农民跟随陈毅的队伍,离开家乡万安县罗塘乡,上井冈山参加了红军。经曾志等介绍牵线,1929年3月,康克清与朱德在福建长汀结为伴侣。那时,康克清就知道朱德是四川省仪陇县马鞍场人,了解了朱德的家世。由于战争,他们转战南北,没有机会去四川老家。即使解放后,虽然他们在北京接待过一批又一批仪陇的干部和亲友,但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公务繁忙,他们也抽不开身回四川老家看看。直到1960年,康克清才得到机会,随同朱德,第一次来到了渴望已久的仪陇县。这时,朱德元帅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康克清是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席。

3月9日,风和日丽,朱德、康克清在四川省委和南充地委领导陪同下,前往仪陇。仪陇县地处四川东北偏远地区,汽车在山区公路上颠簸,进入嘉陵江以东、渠江以西的狭长地带,就到了仪陇县境。但汽车没有进县城,而是直接开往朱德的家乡马鞍场。与朱德结婚31年了,这次真的与朱德一起回家,媳妇第一次进婆家呵,康克清不禁激动起来。

马鞍场在仪陇县城东南36公里处,群山环抱,街市建在马鞍山下。下午4时,汽车停在马鞍中学的操场上,康克清搀扶着74岁高龄的朱德走下汽车,来到马鞍中学办公室。他们稍事休息了一下,就听取县委和公社领导的工作汇报。当县、社领导汇报到当地群众的生活时,作为全国妇联的领导,康克清对妇女儿童工作极为关心,一再提出一些问题询问。朱德很支持康克清的工作,向县、社领导指示说:“即使目前有困难,也要为妇女儿童着想,要让产妇和孩子吃到足够的油、肉和糖。”康克清满意地笑了。

3月10日,康克清陪同朱德在马鞍场视察。他们走访了当地群众,到供销社副食品门市部了解情况,还到了马鞍小学。小学左侧500米处,原是朱德1896年至1905年读书的席家扁私塾,那几年的学习生活和席老先生的人品、教诲,令朱德终生难忘。他边走边告诉康克清:“席老先生名叫席聘三,是乡间的穷知识分子。他虽然多次科考不中,但有真才实学,为人耿直,很有抱负。他常给我们讲述太平天国革命和义和团运动,启迪学生关心祖国前途,寻找振兴中华的道路,是一个难得的好先生。”他们来到席家扁私塾旧地,得知席老先生贫病交加已经悲愤去世时,心里很难过。朱德安抚席家后代说:“新中国成立了,那样的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以后还会更好的。”朱德、康克清坐在席家破旧的茅屋院坎里,与席家后代拉起了家常,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从席家出来,康克清对朱德说:“到您的老屋去吧,我们也该回家了。”朱德笑了笑,看看天色,说:“还是下午再去吧。我们家原先就是一大家子,人口多。我出来50多年了,第一次回家,你也是第一次回婆家呵,咱们该给他们买点东西。”“对,对!”康克清极为赞成。他们回马鞍场公社路过供销社时,康克清特意进去,为朱德健在的两位嫂子、两位堂叔、和十多个堂弟侄子们买了一些当时需要的绒衣、毛巾和糖果。

当天下午,康克清与朱德来到了朱家大湾。朱德见到曾在这儿居住生活过14年之久的干打垒老屋时,无限感慨涌上心头。康克清第一次迈进婆家家门,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新鲜,然而又好像十分熟悉、亲切。这马鞍场朱家大湾,不就跟罗塘湾大禾场村差不多吗?这朱家旧居不就跟自己生活过十多年的罗塘养父罗奇圭家那幢土砖房差不多吗?都是农民家庭,勤劳、俭朴、艰苦。康克清看了厅堂看住房,看了厨房看杂间,一边听朱德兴致勃勃地讲述着当年往事,和勤劳一生的祖父、祖母、伯(养)父伯(养)母(朱德过继给伯父为嗣)的故事。在大湾旧居,朱德、康克清与几位堂弟侄子见面后,康克清给他们一一送了礼物。问过家事之后,朱德就转过话题,向亲属和村里乡亲、生产队干部了解生产情况,和公共食堂的情况,朱德关心农村和农民的真实情况啊。

“我的家多呢!”朱德告诉康克清,并讲述了1895年大年三十除夕夜,地主逼租夺佃,逼迫朱家连夜分家,自己生身父母只好连夜搬往陈家湾住的悲惨情景。直到1917年在柏林嘴建起简陋的房屋后,朱德的生身父母才举家搬了过去。康克清痛恨地主年关逼债,感叹公公婆婆漏夜举家迁徙,度日艰难。“要去看看他们!”朱德、康克清乘车登上琳琅山,经过药铺垭小学,来到了柏林嘴朱德生身父母的故居,瞻仰了父母的遗像,看望了嫂嫂和一直在家务农的侄子、侄孙及其他亲友们。

下午4时,朱德、康克清来到了仪陇县城,住进了中共仪陇县委会。刚刚住下,兴致很高的朱德,就登上了县委会最高的一幢楼房,眺望县城。康克清跟着朱德也上了高楼,看到仪陇县城立在山头上,递次错落,美丽、壮观。她望见不远处山顶上偌大的“金城公园”四个石刻大字,很有兴趣。朱德给他讲述了这四个大字的来历,并指着山腰上的学校说:“那就是县立高等小学堂。当年我在成都读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在这所学堂当体育老师兼庶务。那时候的人们多保守,我教学生们做操练跑都招来人们议论纷纷,甚至有人指责反对。有一些家长就知道让子女关起门来读死书,连强身健体的道理都不懂,我坚持读书和新式体育健身相结合,还真不容易,要有一股革新的勇气啊!”康克清听后,急着要去看看。朱德笑着说:“莫急嘛。现在天色已晚,明天再去也不迟。”当晚,康克清同朱德观看了仪陇县剧团的演出,大饱了一次川剧眼福。

3月11日上午8时,康克清随同朱德,来到了县立高等小学堂(现名金城小学),参观了朱德当年教书时的住室。一群学生围了过来,孩子们亲昵地叫着“朱爷爷”、“康奶奶”,幼儿园的孩子们还为他们表演了歌舞。康克清高兴地抱过孩子亲了又亲。朱德挥毫为金城小学题了词:“为共产主义培养新人!”他们和师生一起,在朱德当年手植的桂花树前合影留念。多么有意义的一张照片啊!

从金城小学出来,康克清与朱德又视察了县办农药厂、机关托儿所、仪陇中学等地方。这里的一切,令朱德难忘;这里的一切,都吸引着康克清。啊,这就是朱老总的故乡啊!

朱德和康克清一路上作了不少调查研究,听取了县、区、社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后,下午3时,满怀深深的依恋之情,离开了仪陇。

  

 

二次去仪陇

光阴似箭,一晃就是二十多年。

朱德于1976年7月逝世,令康克清无限悲痛。此后,每年朱德诞辰、忌日和清明节,康克清都要带领家人在家里,或去八宝山革命公墓,凭吊缅怀朱德总司令。康克清对朱德一往情深。1986年12月1日,是朱德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党中央和四川省、南充地区及仪陇县,都将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除北京的纪念大会外,要数朱德家乡仪陇的纪念活动最隆重。这一切无不牵挂着朱德的亲密战友、革命伴侣康克清的心。

1986年2月,中共仪陇县委即发出了《关于开展朱德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的通知》。为了把这一活动认真搞好,县委、县政府特委派县委顾问陈光远等同志赴京拜见康克清,汇报仪陇的纪念活动计划。

当时恰逢元宵佳节,康克清一家正欢聚在一起。听说仪陇来人,康克清立即在家里接见了陈光远等人,听取了他们的汇报,很高兴地说:“仪陇县委号召全县向朱老总学习,这很好,要用这股动力,把生产搞好。朱老总生前特别关心家乡和全国的多种经营生产,学习要有行动,怎样结合,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朱老总一生很诚朴,学习活动要讲实在的,实事求是,要见行动。”她还对县里的纪念活动提了具体意见,表示她本人参加中央和地方的纪念活动,都听从中央的安排。只要时间来得及,她很愿再回仪陇看看。因此,她建议:鉴于中央的纪念大会定在朱德诞辰日—12月1日召开,她肯定要参加,因此,仪陇的纪念活动最好安排在12月5日左右。康克清还特别关心地说:“年前你们县朱德纪念馆来了两个人,说请中央领导人题词,不知现在怎么样了。你们回去问问,哪些人题了词,写信告诉我女儿朱敏,这样便于联系。”并留陈光远等人在家共进午餐。

仪陇县根据康大姐的意见,立即行动起来了。

10月27日,陈光标再次率领汇报组赴京,将筹备情况向中央有关单位汇报。经中央决定,赴仪陇参加纪念活动的中央代表团由杨尚昆任团长,将于北京纪念大会后的12月2日,从北京飞成都,12月3日乘直升飞机去仪陇。

为了把这一活动搞好,11月16日上午,康克清在寓所接见了仪陇县赴京汇报组的同志,并向朱德故居纪念馆敬献了《松鹤图》玻璃屏,上面题写着“朱德同志故居留念。康克清及全家。1986年12月1日。”康克清还捐赠了六件朱德生前用过的衣服等文物。

12月3日下午3时37分,杨尚昆、康克清在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的陪同下,乘坐中国民航862直升飞机,在仪陇中学临时赶修起来的停机坪安全着陆。在万众欢腾声中,75岁的康克清走出机舱,第二次回到了仪陇。

4时25分,杨尚昆、康克清率领的中央代表团,在省、地、县领导人陪同下,来到了设在仪陇县电影院的纪念大会会场。大会开始,奏国歌,向朱德像鞠躬致敬。数十名少先队队员向杨尚昆、康克清等领导敬献鲜花。大会开得非常热烈,让康克清深深感受到了仪陇人民对朱德的无限深情,一个个热情洋溢的发言,总令康克清激动不已。大会结束后,康克清应仪陇县委领导的邀请,嘱她的秘书叶梅娟代她为仪陇人民题了词:“在朱老总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向父老乡亲致以亲切的问候。希望仪陇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更大成绩。康克清。1986、12、3。”

12月4日上午10时,杨尚昆、康克清等中央领导,在杨汝岱等省地县负责人陪同下,来到了马鞍场朱德故居。康克清第二次迈进婆家门,虽然时隔多年,但屋内陈设基本未变,对她来说,仍然还是熟悉的。朱德旧居是一幢三合院,房屋不大。朱家人口多,当年朱德的住房在祖父母朱邦俊夫妇住房的楼上,是一间低矮昏暗的小阁楼,伸手可以摸到瓦片。至今上面还陈列着朱德当年读书用过的条桌、桐油灯盏、麻布蚊帐、砚台等遗物。杨尚昆很有兴趣地登着木梯上了楼。康克清也要上去,杨尚昆忙说:“大姐,莫上来,莫上来。这楼口窄小,你身体冇得我好。”这幢故居里,住着朱德的堂弟朱代彦。康克清高兴地向他询问家乡的情况,握住91岁高龄的朱代彦的手说:“你要好好保重身体呵。”并与他和侄孙女朱华容等朱德亲属合影留念。

朱德故居纪念馆在朱德故居对面不远的青杠嘴,1981年12月动工兴建,1982年8月1日落成开馆,陈列着四百多件革命文物和照片,真实地再现了朱德革命的一生。康克清来到朱德故居纪念馆第一展厅,她无限深情地向朱德半身塑像敬献了花篮,为之鞠躬。尔后,她凝望着朱德慈祥的尊荣,眼睛里噙着泪水,久久不肯离去。近半个世纪的亲密战友呵,到了仪陇,看到眼前的这一切,康克清怎能不动情呢?她在随行人员的扶导下,仔细地看呵看,朱德的一生,朱德的音容笑貌,康克清是太熟悉了。她看到好几幅自己与朱德在一起的照片,幸福地笑了。展厅中有一张1962年康克清随朱德去昆明时,在朱德当年水晶宫红花巷4号旧居视察的照片,康克清凝视良久,仿佛回到了那时那刻。杨尚昆担心引起她的悲伤,便风趣地说:“大姐,看,那时你多么年轻!”一句话,逗笑了康克清。我听着纪念馆同志的讲述,也对这张照片发生了兴趣,忙取出相机,想把这珍贵的照片拍下来。同行的云南省博物馆的马荣芬同志得知我是康克清家乡人时,深情地说:“不要拍了,这幅照片我这次带来了两张,送给你一张吧。”我连忙道谢。

仪陇的同志继续向我们讲述着。在朱德身穿元帅服的巨幅画像前,康克清与杨尚昆、杨汝岱、万海峰(成都军区政委)等同志高兴地合影留念。朱德晚年的展厅里,陈列着一张二万元的“结算清单”,这是朱德临终前嘱托康克清把他一生节省下来的二万多元存款,作为党费上交组织的收据。纪念馆工作人员问康克清道:“听说这笔钱中,还有大姐的一千多元?”康克清点点头,说:“一家子嘛,是我的,也一样的可以交嘛。”人们闻言,无不肃然起敬。纪念馆的同志真会做工作,早就准备了签名留言薄,杨尚昆签名后,康克清接过毛笔,也在贵宾签名薄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她走出纪念馆后,还在侧旁的桂花园,与杨尚昆等一道,栽下了两棵桂花树苗作纪念。尔后,又分别接见了马鞍区、镇的干部,朱德故居纪念馆的全体工作人员,参加纪念活动的朱德亲属,并与他们分别合影留念。康克清在马鞍场度过了难忘的时刻。我们在仪陇开会期间,也驱车马鞍场,瞻仰了朱德故居,参观了朱德故居纪念馆,亲眼看到了康克清的签名。数千里之外见到万安老大姐的题签,我心里热乎乎的,于是,从别人手中接过毛笔,在贵宾薄上写下了“万安人民永远崇敬和怀念朱总司令”,并签了名。

当康克清不辞辛苦返回仪陇县城时,已是午后1时30分了。午饭后,康克清与杨尚昆一道,在县委招待所亲切接见了南充地区各县(市)委的负责人,成都、重庆代表团,上海、无锡等地应邀参加纪念活动的代表,还接见了仪陇县各套领导班子,离休老红军代表,各区乡(镇)负责人,和金城小学的教师们,以及仪陇县的妇女干部、县委招待所的职工等,分别与他们合影留念。到处都是热情的手,热情的泪,到处都是“康大姐”亲切的声音。康克清不顾年事已高,频频与大家握手,与女青年拥抱,十分高兴。是呵,康克清真正回到了自己的家!她是仪陇的好媳妇。仪陇人民为有朱德、张思德这样的好儿子而自豪,也为有康克清这样德高望重的巾帼女杰好媳妇而自豪。

下午3时50分,康克清她们要启程回北京了。从住地到仪陇中学的沿街两旁,成千上万的群众在夹道欢送中央代表团。人们欢呼着,跳跃着,激动地挥舞着双手。汽车缓缓行进。行至文化路口,车停下来了,康克清从车窗里伸出手来,不断地向乡亲们挥手致意,人们立刻涌了过来,争着与康克清亲切握手,兴奋地喊着:“康大姐,再见了!”“康大姐,多保重!”康克清热泪不禁涌了出来。

仪陇中学停机坪前也是人山人海。康克清下车后,不断地向四周热烈鼓掌欢送的群众挥手致谢。她登上飞机后,在机舱门口,一再向乡亲们挥手告别。862直升飞机起飞了,康克清还无限深情地透过窗口,凝望着养育亲密战友朱德的红土地——仪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