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族人风采

《康克清的故事》选载(十二)

浏览: 次 日期:2014-12-23

第三章   风雨同舟(之五)

 

在抗大学习

 

世界上最美丽的事情,是与相爱的人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为美好的事业披肝沥胆、患难与共。生命中最优美的赞歌,莫过于用真情、智慧和大爱,谱写一曲感天动地的人生壮美旋律。我们所熟悉的共和国第一元帅夫人康克清,是一位饱经风霜,立下赫赫战功的巾帼女英雄,是中国妇女解放的卓越领导人。她爱工作,爱生活,爱劳动;有着仁慈善良和博爱的襟怀;也有着柔情似水、幽默风趣的一面。

在艰苦岁月和特殊年代,康克清与总司令相亲相爱,比翼齐飞,共同进步。在长达数十年南征北战的戎马生涯中,她一边刻苦学习文化知识,苦练杀敌本领;一边不断增强政治素养,钻研政治、军事,力求做到学以致用。在部队这所大学校、在革命的大熔炉里,她立志不当夫人,要做一个坚强的战士。在朱德的教导鼓励下,很快炼就成了一块名副其实的“优质钢”。

康克清在抗大学习的五年,应该说是最为全面系统学习提高的关键时期。她天生聪颖、倔强、好胜心强,求知欲高,凡事都抢在前头,处处率先垂范,在学习上也不例外。她深知革命不仅要有胆略勇气,更要有足智多谋的扎实的文化功底。她觉得不能因为自己的底子薄、文化基础差,而拖学员的后腿。为了迎头赶上同学,对自己要求非常苛刻。她想通过百分的努力,加倍刻苦补习功课,不让心绪有丝毫的松懈,不给大脑有空闲的杂念。她正因为懂得充实知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所以她更加懂得如何珍惜时间,好好利用来之不易的锻炼机会。

在学习中,她比别的同志更加吃苦用心,更加奋发向上,所付出的精力是他人的数倍。抗大学习的形式,多半采取上理论课,且是上大课。朱德、博古、毛泽东他们讲课,讲军事教材,讲政治课,也传授哲学方面的课程。这些大课,无论哪一门,都是很深的学问和深刻的奥秘。这对于她这样根本没有进过正规学校大门的女子来说,谈何容易?被挑选来抗大学习的人,都是百里挑一,甚至是千里选一的好苗子,其综合素质和文化底蕴都是比较高的。这些学员中,有的是科班毕业,有的是喝过“洋墨水”的出类拔萃的知识分子。这些同志学起来快,领悟力和理解力都比她强很多。为这,外表坚强、内心柔软温热的康克清,曾一度忐忑不安,自卑苦恼,忧心忡忡。

可是她想,身为妇女儿童的领导人及总司令的夫人,凡事都应该比别人领先,要与身份匹配才对。于是,她暗下决心,一定要通过勤奋刻苦、争取好的成绩。可是,要弄懂课本上的知识,并要熟悉其所以然,必须要有扎实的文化功底和超强的悟性,而这又恰恰是她的弱项。怎么办,别无选择,只有硬着头皮勤学苦练,谦虚求教,举一反三,孜孜不倦地做下每一道难题,弄清楚所有的“来龙去脉”。上课时,她全神贯注,既动脑也用笔;没能记住的,下课后与同学相互比对,找出纰漏,订正不足,补上遗漏的部分。别人在玩耍休憩,她躲在房间或走进教室阅读课本,校对笔记。夜晚睡觉时,她脑子里背诵的、念想的,都是课堂上老师所讲的。谦逊严谨的作风和吃苦耐劳的个性,为康克清的进步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主观努力和不懈拼搏,她从原来的记不住讲课老师的话,理解不透的难点,到能够准确记录和明白理解课堂知识点和所有的要领。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艰难过程。为之,她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和艰辛,挥洒过不少泪水与汗水。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勤奋好学和资质聪颖,最终赢得全校第二的好成绩。令所有的师生刮目相看,连连竖起大拇指,纷纷发出惊叹和感慨。

她们在抗大学习期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她白天跟同学一起学习听课,讨论军事课题,研究作战要领,关注时事政治,关注国际风云变幻。休息时间自由活动,散步娱乐、唱歌谱曲、打篮球、玩扑克牌,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学习生活。康克清喜爱体育运动,打篮球是她的强项。她生得一副好身子骨,是跑跳能手,投篮高手,是篮球主力队员。她身手敏捷,出手不凡,命中率非常高,在赛场上就如一匹“骏马”、一阵“旋风”,大家都喜欢跟她在一个队。朱老总也是活跃分子,传球,运球,投篮,样样在行。为了尽量缩小两队力量差距,康克清在一个队,朱老总被分在另一个队。

朱老总那个队的队员,都习惯性地把抢到的球,传递给朱老总,康克清一声:“老总!快把球传过来!”朱老总很快将接管的球丢在了她的手里,刹那间的功夫,康克清将篮球投进网中了。待对手反应过来是咋回事时,很快冒出一连串:“朱老总,你得看清楚,她不是我们一个组的,你咋这么轻易地上她的当、受他的骗呢?”朱老总回过神时,羞愧难耐,只能表示: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下次一定改正。而一到比赛开始,朱老总的心情总是既激动又犯嘀咕,生怕犯类似的错误。他越是小心翼翼,越是容易犯迷糊。等到接到队友的篮球时,只要听到熟悉不过的喊声,他又把球乖乖地递到了康克清的手中。这时,康克清的心底总是美滋滋、笑盈盈的。

朱老总“犯傻”的机会多了,队友难免会有意见。朱老总这时候,会充满内疚、态度谦虚地向队友作深刻检讨,恳请大伙原谅,并郑重其事地安慰队友:一定接受批评教育,不再听她的“指挥了”。可是,每每打到关键时刻,尤其是双方的比分不相上下时,康克清见球在朱老总手里紧抱,又会情不自禁地喊道:“老总,快把球传给我!”他又不假思索,看都不看,把篮球传给了她。害得对方连连输球。到后来,人家知道他的“耳根子软”,故意不把“重任”交给他,免得他无意识地“心慈手软”。最后,谁都不愿意跟朱老总在一个队,因为他简直在帮倒忙。朱老总自己也承认情有独钟,已经到了无法救药的地步,实属无奈之举啊!大家心底有点怨气也只好就此消化,谁叫他与敬爱的康大姐是笃信有加,彼此呵护,举案齐眉,双栖双飞的比翼鸟呢。

康克清在抗大这个大家庭中学习生活是愉快的,而且非常关心学员的思想动态和同胞的日常生活。当时学员的伙食补助是每人每月三块多。有一位从白区来的小妹妹,对那里的学习环境还很不适应,特别是紧张严格的军事训练。虽然她的文化功底不差,但是缺少行军打仗经验以及叠被子、在腿上打绷带的技能操作。细心的康克清,发现这位小妹妹每晚都会悄悄在自己的腿上反复地做“小名堂”,这样一来,休息的时间大大减少,而且她放置衣物也很不规范。第二天起床时,她总是丢三落四,手忙脚乱地寻找这个,寻找那个的,很难跟上班。康克清便以一位长者的身份,语重心长地跟她促膝交谈,仔细讲解,慢慢疏导,并亲自示范要领给她看,使她很快掌握了各种技能。有一次,康克清要跟她对照笔记本时,发现她很粗心大意,重要的难点和必须掌握的知识,她竟然疏忽过去了。康克清当即对其批评引导,这位小妹妹立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赶紧改正了缺点。有一回,她没有换洗的衣物,康克清赶紧跑回家,找来一套自己没舍得穿的衣服给他。她爱面子,故意推脱不要。在康克清的善意批评和劝说后,她很快接受了她的一番好意。这套新的衣服穿在身上正合适,她高兴得合不拢嘴。为此,她对康克清感激不尽,说康大姐是她学习、生活上的好大姐、好榜样。

 

两条旧毛毯

 

一天早晨,天还没亮,康克清大姐被电话铃声吵醒。是司令部打来的,说总司令的房子里发生火情,烧坏了两条毯子。康大姐立即带上警卫员小高,连走带跑匆匆忙忙翻过东山梁,小高在后面紧紧追赶,叫康大姐当心不要跌下深沟。五里山路,跑到王家裕,东方刚刚露出一线红霞。

康大姐一头扎进屋里,看见老总正在灯下看书,心中一块悬石落地。这时,王政柱、孙泱、潘开文和李树槐都来了。屋里充满了烟熏火燎的气味,满地救火时泼的水痕,一滩一滩的,炕上东西全揭起来堆在一旁,中间泼的水已经干得发白,四周还是潮湿的。李树槐拿过两块烧坏的军用毛毯,中间都烧了一个大洞。两块毯子是上下一起铺在炕上的,下面的那块烧的洞大些,上面的那块烧的小些。

老总见康大姐来了,放下手中的书本,取下眼镜对她说:

“早已没事了,你还来干什么?”

“光说烧坏了两条毯子,人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这里烧成这个样子,我还能不来看看吗?”

“是呀,康主任不说别的,只作为直属政治处主任,总司令这里出了事,她也应该来看看呀!”

几个参谋帮着康大姐说话。

他们一起向康大姐讲述了夜里起火的情况。

头一天晚上,欢送国民党委员长天水行营派来的一位姓刘的参议。这人年近六十,是彭老总开完党中央六中全会时带回来的,他奉蒋介石之命到敌后考察八路军的情况,同时负有监视任务。他来到太行山区后,两位老总向他介绍了情况,又轮流陪他到各地视察,有时派人陪他。老参议看到八路军依靠群众英勇抗战,对国民党军队的挑衅进攻则团结忍让,越看越受感动。他对两军的摩擦讲了一些公道话。因为年岁太大,不愿在外面太久,想早些回去。老总也希望他回去向蒋介石报告真实情况,替我们讲讲话,就叫人买了两只老母鸡,和彭老总两人欢送他。三人畅谈很久,烧坑的火一直未熄。客人走后,老总睡觉时,公务员忘了炕早已是热的,还像平时一样添火。老总劳累一天,上炕就睡。炕越烧越热,火力集中的炕中间,先把铺在下面的炕席烧着,然后又把第一条毛毯烧透,又引着了第二条毛毯。老总在昏睡中觉得身下太热,滚到炕里面,被烫醒了,嗅到难闻的烧鸡毛的糊焦味。睁开眼,只觉得烟雾腾腾,炕上一片红光,稍微一动,火星劈拍乱跳。慌乱中不辨东西南北,急忙喊叫“参谋”。老总住的是三间两房,西屋里王政柱听见喊声,觉出烟气和糊焦味,急忙点灯去推老总的门,门从里面插着,无法推开,老总在里面喊:

“参谋!快来看看,怎么起火了!”

王政柱急中生智,跑到门外面,使劲把老总东房的窗户砸开,喊了一声:“快来人!总司令的房子起火了!”随即从窗口跳了进去,打开房门,点着灯。这时,老总已光着脚站在地下,屋里烟雾弥漫,烧红的炕上火花飞迸。他把老总拉到西房坐下。这时参谋、警卫员、公务员全来了,大家一起救火。等把火扑灭,把老总安置在王政柱的炕上睡下,才想起给康大姐打电话。

这时老总插话说:“我不叫他们告诉你,他们坚持要打电话,我就说:‘那就叫她放心,不必过来。’谁知没等他们讲完,你这个急性子就把电话挂了。”

正说着,彭老总过来了,听见康大姐与朱老总的说话,就笑着说:“急什么?这叫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一边说,一边拿起两条湿漉漉的烧坏的毛毯看了看,又开玩笑地说:“全是中间开花,要是补上两块红呢子,真叫漂亮,你想做都怕做不出哩!”

朱老总也给他说得乐起来,转身又对康大姐说:“你要是来住,炕上有两个人,着火之前,总有一个会先觉出来。”

康大姐也许不想再与他们说笑,走进东房去查看,发现老总的一块怀表、一支自来水笔烧坏了,这两件是他随身不离、工作必备的宝贝,实在是个大损失。康大姐把自己随带的水笔取下给他。彭总给供给部要通电话,要他们立即给总司令送一块表来。

早饭后,李树槐把两块毛毯送到供给部的被服厂去修补。他们找到不同色呢子,就在两面用两块红布剪成圆形缝上。中间絮上薄薄一层棉花,把烧坏的地方补了起来。他们送回补好的毯子,放在外面晾晒,真像彭老总说的,这么一补倒给它增色不少。

这两条毛毯,有一番经历。1931年12月宁都暴动胜利后,董振堂把他送给朱老总。1936年底,周恩来作为中共全权代表去西安帮助张学良、杨虎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老总特地把它赠送给周恩来作御寒之用。抗日战争开始,朱老总奔赴抗日前线,周恩来又把它赠回了老总。老总此后就一直留在身边。

发生这件事情后,康大姐对朱老总的生活格外关心。每周回去,一再提醒他周围的人员注意他的饮食起居和安全,并仔细地作一番检查。新调来的一个小鬼服务员,把老总的痔疮膏药当成牙膏,挤到老总牙刷上,老总尝出药的味道才发觉。从此,康大姐又特别注意每换一个人,都要认真地交待,直到他熟悉应做的事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敌后根据地生活本来就艰苦,国民党政府停止了八路军的供给后,困难就更多了。同志们一边战斗,一边用自力更生、加紧生产的办法来克服困难。老总为此写了一首诗《寄语蜀中父老》:

伫马太行侧,

十月雪飞白。

战士仍单衣,

夜夜杀倭贼。

这年王家裕一带大旱,朱老总和总部机关的同志一起支援群众抗旱,每天担一个钟头水,才回去工作。有一个孤身老汉叫刘瑞林,正为种不上玉茭发愁。老总知道了,对他说:“老汉不要慌,保证你那一亩玉茭全能种上。”

晚饭后,他带上秘书、参谋、警卫员,借来耕牛、犁耙,只用了两个晚上,就帮他把玉茭全都带水种上。

老总还发动大家开荒种地,植树造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大家克服困难,战胜困难!

这两条烧坏的毛毯,老总一直继续使用。解放战争中,秘书兼参谋孙泱调离老总身边时,老总把其中一条送给了他。全国解放后,老总才把剩下的那条交给了军事博物馆,并说明了它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