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族人风采

山西兴县的兄弟进士

浏览: 次 日期:2014-10-23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山西兴县名人辈出,其中令人称奇的是一家康姓兄弟二人六年内相继考中进士,成为当朝命官,政绩卓著,声名显赫。弟弟康基渊1752年考中进士,为官后开明主政,大力兴修水利植树造林,造福一方百姓;哥哥康基田1757年考中进士,为官后,倾心出谋划策,防洪治水,深受乾隆嘉庆二帝的褒奖。

康基渊(1729--1779),字静溪,山西兴县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考中进士,任河南嵩县知县。之前,嵩县百姓为了利用伊河水灌溉农田,曾在伊河两岸开了11条水渠,由于年久失修,泥沙堵塞,这些河渠都已废弃不用。他上任 后,亲自视察渠道,劝导组织当地百姓对这些渠道加以修复和疏通。凡是山涧溪流可以用来灌溉农田的,都尽量开凿渠道,引水到田。有的地方渠道高低不平,他就采用分段设闸的办法,以便蓄水,有的地方农田地势较高而河渠较低,就用水车引水灌溉。经过他的努力,嵩县前后共开新渠7条,修复旧渠11条,这18条河渠可灌溉62000多亩,为此受到清政府嘉奖。乾隆34年,(1769年)他调往甘肃镇原、皋兰等地任职,后升任肃州、直隶州知州。在任期间,他不仅组织百姓兴修水利,还开垦荒田,植树造林。他把界内的一大片荒田划为7个区,招民佃种,每个区收取地租12石。他为官勤勉,对待官府事物就像对待自己家事一样,所以在各处任职都有 突出政绩。他经常劝导百姓广种桑树,请有经验技术的人员向百姓传授养蚕知识,使嵩县丝的产量大为增加,又建起社学32所。在肃州任职时,又劝喻百姓在乡堡路旁广泛种树,组织百姓在荒滩上栽种楠树10余万株,兴建社学21所。

乾隆44年(1779年),他升任江西省广信府知府。当地百姓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往往将生下来的女婴溺死。他一方面劝导百姓改变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一方面发布文告,禁止溺死女婴,规定凡是接生一个女婴,一律增补口粮,并要求把每月出生的女婴人数上报官府,这些做法拯救了一大批女婴。从政之余,他还著有《南国钞》、《女学纂》、《家塾蒙求》等。

康基田,字茂园,康基渊胞兄。乾隆22年(1757年)考中进士,任江苏新阳县知县,不久调任昭文县知县。在地方上任县令几十年后才升为广东省潮州通判。后因功晋升同知,遂升为河南河北道,调任江南淮徐道,负责治河颇有政绩。1787年升为江苏按察使,乾隆命他每年大汛来临之际亲赴淮徐一带协助处理防洪事务。这年六月,河南睢县境内河道溃决,他奉命前去指挥抗洪,围堵次年,升任江宁布政使,仍旧兼任治河职务。乾隆54年(1789),代理江南河道总督,不久又任原职,同年六月,他在睢州指挥防汛,不料周家楼一带河道决口,上游魏家庄一带的大堤塌陷,他被塌陷的河堤压倒,幸亏救援及时才得以逃生。由于他治河时奋不顾身,为此受到乾隆帝嘉奖。按照惯例,低级官兼任高级官称为护理某官,乾隆55年(1790年)他任护理安徽巡抚。因为高邮县地方官作弊受到牵连被改职问罪,不久清政府又允许其赎罪,任用他为河南通知,乾隆56年(1791),他又任淮徐道,乾隆59年(1794),他竭力坚守曲家河堤,受到乾隆帝褒奖,此后被提拔为江苏按察使,后又调任山东按察使,仍兼任黄河和运河两河的防汛事务。

嘉庆元年(1796)他升为山东布政使,当时各地频遭水患,于是奉命治理河堤,抚恤灾民,往来各地之间,因功被赐以花翎。1791年春,他被提拔为江苏巡抚。这年秋天,黄河在砀山杨家坝(今安徽砀山县境)决口,他奉命前往视察灾情。而山东曹县境河道也发生溃决,清政府又命他前往协助堵塞决口,之后被任命为河东河道总督,不久又调任南河道总督。在长期的治河经历中他积累了很多经验,向皇帝提出了自己治理黄河的主张,认为“治河之法,最主要的在于束水攻沙,以水治水”。这一建议得到了嘉庆皇帝的首肯。

    嘉庆13年(1808),他跟随协办大学士长麟、戴衢亨视察南河,随后他建议清政府修复天然闸,嘉庆对其仍留心河务表示嘉奖,所以又给他加以道员官衔,并赏赐花翎,不久任命他为太仆寺少卿,负责稽核南河工程的钱粮支出情况。嘉庆16年(1811),他已年逾八旬,于是上书请求退休,得到了嘉庆帝的批准,并命令他到北京休养,以示优待。此后他仍为清政府治理黄河出谋划策。嘉庆18年(1813年)嘉庆皇帝赏赐他三品官衔,并赏赐“鹿鸣宴”以示敬重。不久去世。

    康基渊、康基田兄弟二人五年之中相继考中进士,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政绩显赫,在山西兴县一带传为佳话。更值得一提的是,兄弟二人早年丧父,家境贫寒,康氏两兄弟能够读书成才得益于他们的大哥康基命的高尚人格和无私奉献。为了让两个弟弟专心读书,作为长兄的康基命舍弃求学之路,在家侍养母亲,从事农务。为了给两个弟弟提供上学经费,他努力耕作,其妻也努力纺织,不辞艰辛。等到两个弟弟学业有成,他自己才到晋阳书院去读书。康基命为使两个弟弟功成名就,毅然放弃自己的前程,其家风人格同样受到当地人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