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族人风采

老红军康干生(续)

浏览: 次 日期:2013-11-09

 

  康干生非常热爱学习。小时候他家境贫穷、没有钱读书,17岁参加红军后,他就拜能者为师。一有空隙时间就向他们请教学习识字写字,日积月累,由少到多。他说我们不能成为没有文化的军队。识字多了,自己的眼睛就亮了,打起仗来也就得心应手。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就鼓励工农干部加强学习,提高文化水平。他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期间,十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起早贪黑,争分夺秒,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受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学风熏陶,增强了指挥部队的作战本领,后来他带兵打仗,每战必胜。   1952年,他奉命去南京军事学院战略战术高级班学习。当时全国解放不久,百废待兴,国家建设多么需要有文化的干部。他把在战场上拼命的劲头用在课堂上,刻苦攻读,不怕艰难,认真听讲记笔记,下课后就抓紧时间做作业,从不懈怠。至今,他还保留着当年在南京学习时的笔记本。他在南京军事学院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由院长刘伯承、政委罗荣桓签发的奖状。毕业后任42军126师师长。“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爱好学习成了康干生的良好习惯。之后,他不论在野战军还是在地方军分区或军区,依然不忘读书看报;处处留心学文化知识。   1983年5月(70周岁余)他从正军职岗位离休后,还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需要。离职休养30年来,他坚持看文件、看书阅报,中央文件、军委、大区、省军区文件、马列著作、《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军事类书籍、《解放军报》、《战士报》、《参考消息》、《中国老年报》、《家庭》,他都看。他还爱听收音机、看电视,每天按时收听收看新闻时事和军事节目。他从东北南下时就带着一台收音机、一直不离身,现在耳朵听力下降才不再听了,但是这台老收音机至今还保存着。   爱书藏书也是他的爱好。打开他家的书柜一看,古今中外的书有不少。除了上述的书报外,还有医学、文学、史学等书籍,摆放得整整齐齐。另外,他还保存着一些珍贵文物资料,如: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南京军事学院的毕业证书和奖状、荣誉功勋章、奖章、纪念章、毛主席像章、照片、马袋等等。他的每一件文物,都有一段故事。他说,比如马袋在战场上就很重要,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正团以上的各级指挥员如配骑马,他们的文件等就要放在马袋里随马随身携带。人到哪里马袋就带到哪里,就如同现在的背包。   康干生在职时从来不计较职位高低和待遇。他从当红军开始一直到离职休养时,坚决服从组织分配,时而正职时而副职时而军政兼职(如团长兼政委、公安总队长兼政委等),党叫干啥就干啥。而且是那里缺编,他就服从组织安排去替职(如第四野战军独立第11师、44军157师担任过参谋长,在肖劲光领导的兵团担任过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春市房管委员会副主任的闲 差事等)。能上能下,能高能低,坚决服从命令听从党的指挥。在1955年授军衔的时候,他完全有资格授少将军衔。但第四野战军有资格授少将军衔的人比其他几支野战军多,另几支野战军授将军的指标充足,因而够资格的都授了少将军衔。而第四野战军授将军衔的指标虽然比另外几支多,,但是第四野战军够资格授少将军衔的人,还是有一少部分人未授少将军衔。康干生本可以授少将军衔,但他主动让给了一位多处负伤的老战友。因此他在1955年只被授了大校军衔。1970年,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发出“在工资分配上要缩小‘剪刀差’的号召”:凡是军以上干部,每人每月都减少工资50元。他坚决响应号召,减少工资后,每月的基本工资只有300元出些头。   康干生在职时工作积极认真。常年与士兵打成一片。早晨军号一响,他迅速起床,到独立营、连跟着基层官兵一起上早操,亲临连队指挥训练,有时还参加夜间拉练(紧急集合长跑几公里)。   他在军分区和省军区任职时,认真贯彻毛主席“要大办民兵师”的指导思想,特别关心民兵队伍建设。他经常抽空去预备役师、人武部指导民兵组建和训练工作。   他热爱劳动,在职时常在部队连队与官兵一道挖地种菜。也经常去部队农场与官兵一起参加生产劳动。离职休养后至2008年期间,他还在干休所自己住的独家别墅院子里挖地种各种蔬菜、花草,种葡萄、橘子树等。   康干生同志也一直关心和支援地方建设。他的家乡竹溪村三面环山倾向东南,有从不断流、潺潺流水的竹溪江,是一个青山常翠溪水长流的好地方。可是在村庄东南方向的几十个邻村都常年闹旱灾。为此,康干生于1958年建议省里、县里规划修建竹溪水库、马家水库和中型的丰源水库。后来,康干生每回一次老家,都要去水库上视察。   1970年,永新县委书记等几人到长沙看望康干生,并请求康干生帮助搞好三湾建设。康干生经考察、咨询,帮助永新县三湾乡建起一座水力发电站。后来由湖南军区出资购买了水轮发电机组一套,令军区后勤部派车装送到了三湾,让三湾有了第一座发电站。   康干生的老家竹溪村到象形乡政府有几公里远,都是泥巴田埂路,交通十分不便,而且家家户户以桐油灯照明。为了改变家乡面貌,康干生把自己节俭的钱捐给老家村委的同时,又直接打电话江西省政府和永新县政府,请省政府老区建设办公室拨专款修建了一条乡村公路和架了一条与电网连接的用电线路。现在的竹溪村交通便利,竹木等各类农副产品都可以用汽车装运出去。   康干生一贯关爱青少年成长。无论在职还是离休以后,他都常到各类学校讲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故事,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故事,鼓励青少年好好学习、听党的话。他也常出席地方和军队的共青团会议,并在会上讲话,鼓励青年人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听党的话,向英雄模范学习,做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康干生在战场上智勇双全。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他参加过湘鄂西龙家寨、陈家河、桃子溪、甘溪、宣威、罗家堡等几十次战斗,出生入死,奋勇杀敌。在罗家堡战斗中,他带领全连打阻击战。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北上,在敌强我弱(敌军多5倍以上兵力)、万分紧急的情况下,立即和参与打阻击战的友军商议设定:选择几个有利地形埋伏兵力,分段设点,集中火力首先猛烈打击敌军先头部队,然后分几个火力点把敌军切成几段。结果,搞得敌军大乱,乘敌乱战斗力下降时,我军又集中火力打击敌军,敌军大败撤逃。这是一次斗智斗勇、以少胜多的战斗,胜利为主力部队开辟了一条安全通道。他身经百战,是一位常胜将军。   亲不亲,故乡人。康干生对家乡的亲人充满着眷恋之情,逢年过节,常给亲属寄钱。家乡有人来长沙探亲,他一家人都热情接待,临行还要为客人买好车票送上车。每当家乡亲人谈到故乡变化时,他总是欢欣鼓舞。他对家乡的这片红色土地充满着无限的希望。   康干生对子女或侄子侄女要求严格,常教育他们坚决拥护共产党,要爱党爱国爱人民,遵纪守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有特权思想,要密切联系群众。他对人处事心态平和,从不居功自傲,从不向组织伸手,注意保持革命晚节。他说:“回想当年牺牲的战友,他们得到什么了呢?为了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奉献了一切。自己是幸存者,要知足常乐,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举一动都要为党争光,都要为人民负责,千万不能给党组织和人民添麻烦。”正可谓:厚学明道积善从德,知足感恩因爱得福。几十年来,多少激情,多少英勇?他经历多少悲欢离合,又有多少喜怒哀乐?正是:南征北战闯四方,一颗红心献给党,笑谈当年英雄事,革命奉献永不忘。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