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社旗县郝寨镇胡里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新农合”定点卫生所——张康庄康凤彩诊所。在当地十里八乡的农民心中,有了康凤彩这个诊所,再也不为“看病难,看病贵”所困扰。如果到这里走访几个曾经的患者,他们一定会告诉你:这得益于“新农合”的好政策,也得益于胡里村有个姓康的好医生! 康凤彩是社旗县出了名的乡村老中医。1948年9月,他出生于胡里村张康庄,因目睹母亲常发胃病就医艰难,幼年时就立志学医,悬壶济世。1964年,他初中毕业,因家庭出身富农而失去上高中的机会。自此,他便拜师于社旗县的著名老中医李洪钦,潜心学习中医内科,背通《频湖脉学》、《汤头歌诀》、《药性四百味》,攻读《伤寒》、《金匮》和各家名医经验集,诸如刘渡舟《伤寒指要》、柯雪枫《疑难症》等。他跟随老师同堂坐诊,把脉开方,勤学好问,善于思考辨析。21岁起,他就取得行医资格,办起诊所独立坐诊了。迄今,他行医已四十多年,经他治疗痊愈的患者不计其数,诊所里挂满了感谢的锦旗。 康医生秉承“悬壶济世”的行医理念,不仅医术求精,诊断认真,而且医德高尚,待患者如亲人,视医为行善之举,而非赢利之业。他一直恪守诚信行医,不取利于患者的信条,做到无愧于患者,无愧于自己的良心。因此,他虽行医这么久长,但至今并未发家致富,仍然是个“穷光蛋”。靠精良的医术与合理的收费,周到的服务与热情的关爱,得到了乡邻的信任和称赞。同时,他为乡邻防疫祛病,积德行善的努力,也为康氏家族增添了光彩,大家一致推举他担任社旗县康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郝寨镇王陶庄村的李学亭,2003年患中风而偏瘫,卧床不起,言语不清。她和家人多方求医,花费上万元,仍不见好转。后经人介绍来到康凤彩的诊所,他细心诊断,精心调理,口服汤药与输液结合,一个月后患者即手脚灵活,能下床行走,生活可以自理。又经一段调治,她竟能干起家务,有时还下地干农活。全家人感激万分,他们敲锣打鼓,开车来到张康庄,把一面“妙手回春”的锦旗和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送到康凤彩的手中,并现身说法,广为传颂。苗店镇张营村的张纪周老先生就是慕名而来求医的。2004年,这位退休老工人突发心脏病住进医院,一个月下来花了六千多元仍不见效。家里人听说李学亭的情况,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来请康医生治疗。想不到才服用了五剂中药,他竟能骑自行车独自往来看病取药了。至今已七十多岁的张纪周老人依然精神矍铄,他总爱这样夸奖康医生:“小诊所里的康凤彩不比大医院的医生差!” 多年的临床经验,康凤彩还治愈了许多棘手的疑难杂病患者。邻村的刘顺勤,患股骨头坏死症一年求医无效,胯关节疼痛难忍,大腿肌肉萎缩,腿不能伸曲,穿裤子就很难。2004年3月6日,她丈夫把康医生请到家里诊治,经诊断证以营阴不足,肝脾不和,筋脉挛缩为主,对症下药,服用六剂疼痛即明显缓解,继续用药五十多剂,症状消失,逐渐肌肉丰满而痊愈。今年已七十一岁的刘顺勤,仍能为子孙们料理家务。 2008年,王世里村19岁的王贵涛就怀揣着梦想去广州打工,想不到才刚干了三个月,突然在吃饭时口吐鲜血。经医院检查,确诊是肠胃息肉所致,检查费就花掉3000多元,他没有能力支付医药费,只得忐忑不安地赶回家,希冀能在康凤彩的诊所里治好病,又少花钱。看着一纸检查报告上的简单结论,望着年轻人消瘦发黄的面色和信任与期待的眼神,康医生暗自思忖:一定要治好他的病!可毕竟自己没有这种病例的经验,敢承担起一个年轻生命的责任吗?为了对患者高度负责,他细心把脉诊断后,向病人和家长提出建议:“你们再去郑州在省人民医院做次检查,让医生把我提出的几个疑问点报告清楚,回来后我再诊断下药。”说着他把自己的问题写在纸上交给世星,再次安慰他:“放心吧!没有治不好的病。”拿到详细的报告单后,康凤彩又一次细心把脉诊断,决定以中药通经活络,祛瘀散结,化痰软坚,止血定痛。果然见效,共服用60剂药,小伙子的病已痊愈。不久,他又信心十足地南下打工去了。 康凤彩的侄儿康令铎去年正月外出打工,才干了28天,就因病返回。自述腰疼难耐,并伴有间断性便血,经他诊断并参考彩超检查报告,确诊为肾结石。对症下药,经十天中药调治,令铎即痊愈,他很快又高高兴兴地上班去了。 平时,乡里哪个人有点小毛病,康凤彩就给他说个民间验方,分文钱不花即可祛病。十里八乡,哪家有病人需出诊,他骑上车子就去,从不让人家招待,从不加收一分钱。这一带的农民,谁都把他当成亲人看。
63岁的康凤彩就是这样对待相邻,对待他的每一位病人。如今,他又多了一份责任,那就是以同样的热情服务于康氏文化研究。我们相信,他能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