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2月下旬始,在利比亚国内炮火硝烟持续不断的战场上,活跃在第一线的战地记者中,有一位康姓族人,他就是新华社驻中东总分社记者、突尼斯分社首席记者康新文。前不久,新文族人因家中有事顺带回国休整两个月,我们挤时间与他进行了简短交谈。
康新文,男,1952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藁城市北马村,1971年5月参加工作,1975年进入新华通讯社工作,1976年至1978年在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留学。毕业回国后,他先后任新华通讯社国际部欧美编辑室编辑,中国新闻学院院长助理,新华社国际部欧美编辑室党支部书记,新华社驻比利时布鲁塞尔分社社长,新华社国际部中东非洲编辑室主任,新华社驻摩洛哥拉巴特分社首席记者兼中国驻摩洛哥大使馆馆务成员、参赞,新华社国际部新闻发稿中心终审发稿人,高级记者。2009年11月又被派到新华社突尼斯分社任职,并兼任中国驻突尼斯大使馆党支部委员。
参加工作30多年来,康新文不负家乡康姓宗亲的厚望,以自己的骄人业绩为康姓家族增光添彩。他在干好本质工作和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之余,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先后翻译出版了《法兰西民主》、《同床异梦》、《法国资产阶级史》、《野蛮婚礼》、《文化概念》、《贵族大盗》(系列)等社科、文学著作,撰写出版了《世纪欧元》一书,并被聘任为国务院欧元课题专家小组成员。还先后参加过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国际观察”和北京电视台“越洋平台”等栏目的策划和嘉宾主持。
2011年初,在突尼斯政局动乱时,康新文不计个人安危、得失,一切以党的利益、党的事业为重,以一名老党员、老新闻工作者的党性、责任感和敏感性,全身心投入新闻报道工作,经常伴着枪声通宵达旦地赶写新闻稿件。在这段特殊的时间里,他不仅发回了大量的公开稿件,还撰写了20多篇内参稿件,对突尼斯本•阿里政权垮台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全面、独到的分析和阐释。
今年2月22日,康新文在得知我驻突使馆已组织力量前往突尼斯——利比亚边境口岸准备撤离我驻利工作人员时,就敏锐觉察到建国以来最大的撤离海外公民的行动即将展开。他立刻主动与使馆联系,随使馆人员一起于23日清晨冒雨驱车前往800多公里处的拉斯杰迪尔口岸,准备迎接和报道首批从利比亚西部撤到突尼斯的中国公民。一到口岸,康新文就不顾连续驾车奔波十小时的劳累,立即展开采访工作,与突尼斯地方官员、难民、当地志愿者广泛交流,获取了大量第一手信息。
由于利比亚局势极度混乱,加上突利边境利方一侧边防人员又采取了极不合作态度,一再以各种借口拒绝中国人员离开利比亚。康新文和使馆工作组同志一道冒风雨、顶严寒,坚守在边境线上,一边继续与利边防当局交涉,一边把最新信息及时报回祖国。后来,在中国政府的强力干预下,中国撤离人员终得获准出境,滞留在对岸的近千名中国公民全部进入突尼斯。24日零时许,在迎来第一批撤到突境内人员,他登车拍摄到第一组撤离人员的照片后,极度疲劳,他双腿突然抽筋,被同志们从大巴车上抬了下来。可是到凌晨时,他随第一批撤离人员返回安置地杰尔巴岛后,又不顾疲劳和饥渴,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发稿工作,及时发回了文字和图片报道。至24日16时30分发出最后一篇内参稿时,他已经连续工作35个小时没有合眼。中国驻突尼斯使馆对他的评价是:康新文同志是第一位、在很长时间里也是唯一一位战斗在我撤利工作人员西线的中国媒体工作者,他在第一时间发回的现场报道及时反映了西线撤离工作的进展,不仅抚慰了我驻利万千人员家属的情绪,更为中央领导的指挥决策提供了准确、及时的可靠依据。
康新文通过与使馆人员和撤离人员的广泛接触和采访,以一名老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对我撤离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我企业在境外如何开展工作、如何维护我在海外利益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除撰写了《危难时刻见真情》、《强大的祖国是我们坚实的后盾》、《风雨过后见彩虹——面对生死考验的80后女孩》、《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是平安有序撤离的重要保证》、《利比亚西线撤离人员全景扫描》等大量现场独家公开报道外,每天还坚持撰写一至两篇内参,其中《西线撤离乱象亟待改变》、《建议派遣工作组赶赴前线指挥撤离工作》、《同胞的生命高于一切》、《急需增加运力接运撤出同胞回国》等多份内参,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为中央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康新文自2月23日抵达突利边境,直到3月5日返回突尼斯市,平均每天仅休息三个小时,全程参与、见证了我一万多名驻利人员的西线撤离工作,进行了及时、深入、细致、全面的报道,充分体现了一名老党员的政治觉悟和政策水平。
据悉,突尼斯大使馆和新华社中东分社,于今日联合推荐申报康新文同志为新华社级优秀共产党员候选人。
(康新明 康英良 康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