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九旬黄埔老人康天一的传奇人生
作者:逵富太
默默无闻 务农养家 俗话说无官一身轻。康天一当的这个不脱产的小乡长,充其量来说,类似现在大的行政村村长。辞职不干,从内心来说,多少有点不痛快,但少管琐碎事,少生闲气,使天一腾出身来,专心搞好农活,种田来养家糊口。 1953年4月11日(农历3月3日),南阳县境内遭受严重霜灾,麦苗绝大部分被冻枯萎。中旬,河南省军区司令员陈再道来县视察灾情。下旬,从四川、湖南等地运来大批救济粮,稳定了民心。当地政府组织群众生产自救。枯萎的麦苗没有割去的以后返青,夏季每亩仍有40斤左右收成。在那些日子,天一忧心如焚,霜灾的当天,他挑了草灰撒在自家麦田里。结果,多少起了点作用,他家的麦子长得略好一点,麦收后还向国家出售了余粮。 不久,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南阳县在溧河区、青台区试办第一批初级农业合作社,至1954年3月,三批共试办初级社26个。康天一积极参加了互助组和初级社。 1955年底,全县初级社由370个猛增到3787个。 1956年,全县进行肃清反革命分子工作,历时三年多,受审查的达19158人,康天一如实汇报了自己的历史,顺利过关。 1957—1958年,全县划右派一千余人,康天一没有民愤,未受到冲击,仍默默地在家劳动。 1958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代。7月18日,南阳县委召开工业会议,提出了“全党、全民动员起来,为在我县今年完成钢铁4万吨、化肥八万吨而奋斗”的号召。会后,开始“大办钢铁”。成立了南阳县支援钢铁后勤部和交通运输物资供应指挥部。全县建立炼钢铁基地16个,投入专业劳力5000余人。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学生每天万余人到白河淘铁砂,砍伐树木,甚至扒民宅取木材烧木炭,去炼钢铁,生产的土钢、土铁多为废品。 康天一也和大家一样,到白河淘铁砂,到炼铁炉炼铁,到公共食堂吃饭。村里成立了民兵连,他因为当过国民党的军官,也没资格参加。 交出军衣 遭到批斗 1960年,纠正共产风,整顿人民公社,接着又开始了“三反”和“拔钉子”运动,千余名基层干部受到批判斗争。因运动重犯“左”的错误,中途停止。 这一年麦收后,土蝗严重,每平方米70—100只,为了保护庄稼,天一和社员们投入了捉蝗劳动,缺少吃的,全家人有时以蝗虫为食。后省政府拨款在溧河、茶庵等公社喷药灭蝗,减轻了群众的劳动强度,使当年的庄稼仍有收获。 三年困难时期,天一家由于人口增多,生活十分拮据。挖野菜、吃米糠是经常的事。 1961年以后,农民靠挣工分分粮食,并有了少量的自留地,生活有所改善。天一在大队、小队找了一些包工活干,多挣工分以养家。由于人口多,劳力少,负担重,长子献堂本来学习成绩很好,也被迫辍学,过早地参加了农业生产劳动。 1963年,南阳县召开四级干部会议,部署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参加会议的有生产大队支部书记以上干部1351人,会议大讲阶级斗争,通过刹“黑风”、“单干风”、放包袱(自我检查)、民主处理等步骤,并于5月初抽调870多名干部,组成工作组,在216个大队开展第一批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小四清”(清财物、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第二年又抽调1134人组成工作组,开展“清政治、清思想、清组织、清经济”的“大四清”。 政治风波最终涉及到康天一头上。工作组让他交代过去的历史。天一拿出了他多年舍不得穿的旧军队毛呢大衣和军官佩带的中正剑,交给了工作组。 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国民党的军大衣和佩剑就是“阶级敌人”的象征。工作组可不管你时否在抗日战争中立下战功,人家抓的是“铁证”。正是由于康天一的“主动交代”,他被扣上了“伪人员”的帽子。 从此,作为“黑四类分子”,康天一步入了“政治的深渊”,过上了被群众处处监督的日子。 苦尽甘来 幸福晚年 在那个年头,“伪人员”的日子是很难过的。“见人低头,会上挨斗”,“跑腿送信,随叫随到”,“出义务工,干义务活”。对此,天一默默地忍受了。 “文化大革命”期间,“造反有理”,群众互斗,“走资派”和“牛鬼蛇神”遭了殃,场场挨批斗,成为众矢之的,天一虽有族人们的保护,但还是受到了不少冲击。 谈及1966年至1978年这段历史,康天一不愿去谈。用他自己的话说:“走麦城有什么好谈的!”况且,天一并没有走麦城,他还是健康地活了下来。 1979年2月3日,按照政策规定,对地、富、反、坏分子,除少数坚持反动立场者外,一律摘掉帽子,政治上同公社社员平等,其子女,一律定为社员成分。 也就是这一年,天一头上的“伪人员”帽子被摘掉了,终于可以同其他人一样享有平等的公民权。 1978年以后,其子献堂从事建筑业逐步站住了脚,又办了南阳恒康汽车销售服务公司和南召县丹霞大酒店等企业,其他子女有的务农,有的经商,都有自己的事业。他们都很孝顺老人,精神上抚慰,经济上支持,生活上照顾,使老人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2008年4月12日,老人过90岁大寿时,儿孙们在金爵大酒店为其祝寿。四世同堂,祝贺声和欢声笑语不断,老人的心中乐开了花。 如今,老人耳不聋,眼不花,记忆力特好,能把数十年的往事一一道出。闲暇时间,他在院子里种种菜,种种草,看看电视,同乡亲们打上几圈麻将,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其乐无穷。 我们祝愿这位老寿星长命百岁,渡过幸福的晚年。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