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康澄“五不足惧六可畏”有感
康吉甫 康澄,后唐人。据山东费城谱载:“康澄系卫国国君康叔之嫡系,第六十二代孙。在后唐明宗朝任大理寺少卿之职。”另据福建莆田、塔山谱记载:“康澄曾任后唐明宗朝大理寺少卿,后因石敬瑭篡国,为避乱徙居福建,为入莆之始祖”。 康澄出生在唐朝末年。当时参加过黄巢农民起义军后又叛变投敌的朱温从李唐手中夺得了政权,建立起后梁,并同他的宿敌李克用父子展开了数年争夺政权的战争。李克用去世后,他的儿子李存勖经过几年苦战,终于打败了朱家父子,推翻了后梁,建立起后唐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可他本人却迅速由一个能征善战、英武绝伦、智勇双全的英雄蜕变成一个穷奢极欲的昏君。使刚建立不久的后唐亦陷入危机之中。这时,久经沙场的李嗣源取得了皇位。采取了一些予民休养生息的措施,使后唐得到了短时间的稳定。但当时各种社会矛盾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政权随时有被颠覆的可能。 眼看着后唐王朝危在旦夕,许多人忧心如焚。这时,具有远见卓识、担任大理寺少卿的康澄给唐明宗上书,明确指出国家有五种不足惧和六种深可畏的现象,其五不足惧为:“阴阳不调不足惧,三辰失行不足惧,小人讹言不足惧,山崩川涸不足惧,蟊贼伤稼不足惧。其六深可畏是:贤人藏匿,四民迁业,上下相循,廉耻道消,毁誉乱真,直言蔑闻”。康澄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提出的“五不足惧六可畏”真可谓切中时弊的真知灼见。 也就是说,国家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家政策失误,朝臣失和,人心思乱,道德沦丧,正直之人,有识之士纷纷藏匿隐居,无人敢讲实话、真话,一些趋炎附势 、阿谀奉迎的小人得以横行,奸佞之徒充斥朝廷,使朝廷的决策失去正确的依据,使皇上得到的是错误的信息,从而导致做出的判断与决策也必然是错误的,这才是最可怕的。 遗憾的是,唐明宗李嗣源虽也算是一代明君,即位后曾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政局,使得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局势有所稳定。但唐明宗毕竟不是雄才大略之君,缺乏深谋远虑的忧患意识。他对太子李从荣结党营私、相互勾结、打击政敌、培植亲信、阴谋篡权的活动缺乏足够的警觉和认识,以致造成廷臣纷纷托情外调,正直之士多缄口不言的万马齐喑的政治局面。所以,在他去世后,其养子李从珂很快就在内忧外患中葬送了来之不易的后唐江山。 后唐王朝的迅速覆灭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其中未能及时采纳康澄的高深之见,采取果断措施,防范太子的胡作非为,整治朝纲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