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是山西省辖县级市,由运城市代管,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总面积1208 平方千米。 永济市辖3个街道、7个镇,市政府驻城西街道。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永济市常住人口为394935人。
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蒲州为府,置永济县,属蒲州府。1994年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永济撤县设市。 境内南同蒲铁路贯穿东西,过黄河与陇海线接轨,大西高铁在永济建有车站,运风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永济市有鹳雀楼、五老峰、普救寺等风景名胜。2018年10月22日,入选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2019年3月6日,永济市入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
2017年,永济市生产总值13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2.3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57.9亿元,同比增长8.0%;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51.5亿元,同比增长7.0%三次产业比重为:16.9:44.0:39.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8578元。2019年,生产总值完成126.9亿元,增长2.3%。
历史沿革
永济古称蒲坂,又称智邑 [29] ,曾为五帝之一的舜帝的都城。
商属缶邦,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属河东郡。
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建蒲反县,属河东郡。新莽改为蒲城县,属兆阳郡。
东汉建武元年(25年)改蒲城为蒲坂县,属河东郡。
北魏神麚元年(428年)置雍州。延和元年(432年)改为泰州,属泰州河东郡。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改泰州为蒲州,属蒲州河东郡。
蒲州古城门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存州。开皇十六年(596年)别置河东县,属蒲州。大业二年(606年)省蒲坂县入河东县。次年改州为郡,属河东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改郡为州。开元八年(720年)属河中府,置中都。同年,复属蒲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属河东郡。乾元二年(759年)复属河中府。宝应元年(762年)复为中都。元和二年(807)罢中都,复河中府治。
金天会六年(1128年)降河中府为蒲州,河东县属蒲州。天德元年(1149年)升蒲州为河中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河中府为蒲州,省河东县,直隶于州,属平阳府。
清雍正六年(1728年)升州为府,置永济县,属蒲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撤府制,直属山西省辖。民国三年(1914年)省下设道,属河东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撤道属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属山西省第七行政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4月25日解放,9月同虞乡县合并,称永虞县。先后属太岳区第三专署。晋绥区临汾工委第十一分区,陕甘宁边区晋南行署运城分区,山西省晋南专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属山西省运城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4月25日,永虞分治,复设永济县,属运城专区。
1954年属晋南专区。
1958年永济、临猗、解虞、安邑四县合并为运城县。
1961年分运城县,复置永济县,将原虞乡县辖境划归永济县。1970年属运城专区。
1994年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永济撤县设市。属运城地区。
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永济市辖3个街道、7个镇,共计22个社区、195个行政村。 市政府驻城西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