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县,隶属
山西省临汾市,位于东经110°26'28"—111°07'21",北纬35°53'13"—36°21'03",地处黄河中游东岸,位于山西省西南边隅、临汾市西部,东与
蒲县、
尧都区接壤,南与
乡宁县相连,西邻黄河与陕西省
宜川县隔河相望,北与
大宁县为邻,
总面积1777平方千米。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吉县常住人口为87374人。
截至2020年6月,吉县辖3个镇、5个乡, 县政府驻吉昌镇。
商祖乙时,属耿地。西周,称翟成。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成为吉县。2000年10月,属临汾市。 吉县地处临汾市西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干旱、低温、霜冻等。
2019年,吉县生产总值达到229370万元,比上年上升4.7%。三次产业的比重为30.7:30.8:38.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721元,上升6%,按2019年平均汇率计算为3003.7美元。全县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33115万元,比上年增长6.5%。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3825万元,增长10.1%。全年全县税收收入28055万元,增长7.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08元,增长11.7%。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26元,增长1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72元,增长6.8%。年末在岗职工平均工资58097元。
商祖乙时,属耿地。
西周,称翟成。
春秋时,称为北屈。
巍封屈侯鲋。
秦,为秦之河东郡北屈县。
西汉,仍称河东郡北屈县。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北屈改称朕北。东汉(25—220年),复置北屈县,隶河东郡。
三国,属魏,为平阳郡北屈县。
西魏
大统十五年(549年),废南汾州改置汾州治。北齐
武平三年(572年),承东魏制复置南汾州治,辖定阳郡,定阳县。
隋
开皇元年(581年),复置南汾州治,所辖定阳郡改称吉阳郡。
金
天德三年(1151年),慈州改称耿州,置文城郡军。
蒙古
中统二年(1261年),司候司并入吉乡县。元
大德九年(1305年),平阳路改名晋宁路,吉州隶之。
明为山西布政司平阳府,吉州降散州。
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成为吉县。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0月,属晋绥吕梁十专区。
1949年10月,属临汾专区。
1954年,属晋南专区。
1958年,吉县并入乡宁县。
1961年7月,复置吉县,属晋南专区。
1967年,属晋南地区。
1970年,属临汾地区。2000年10月,属临汾市。
区划沿革
民国六年(1917年),设3区,辖48村。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0月,全县设5区,辖40行政村。
1949年10月,全县共设5区,第一区(驻东关),第二区(驻桑峨),第三区(驻东石泉),第四区(驻文城),第五区(驻曹井),40行政村。
1950年,撤销一区的沟南、真村、小府、西关4行政村;二区增设明珠、安乐2行政村。
1953年,全县辖5区38行政村。
1955年,全县辖5区,设28乡。第一区辖8乡,第二区辖5乡,第三区辖7乡,第四区辖4乡,第五区辖4乡。
1956年,全县划分为1镇(城关镇)20乡。
1961年7月,全县辖9公社、1林场,72生产大队、1居民委员会。
1971年5月,设川庄、王家河2公社;同年年末,辖11公社、99生产大队、1林场、1居民委员会。
1984年12月末,辖2镇、9乡,有104村民委员会、1林场、1居民委员会。
1997年7月,文城乡的南村坡、中市、南垣和东城乡的陈家岭、冯家岭合并设立壶口镇;同年年末,辖3镇、9乡,有109村民委员会、1居民委员会。
1984年8月,城关、屯里公社分别改城关镇、屯里镇,行政区域不变,其他公社行政区域不变,公社改乡。
2001年11月,王家垣乡并入文城乡,窑渠、明珠2乡并入屯里镇,曹井、兰家河2乡合并为车城乡,原文城乡的存心、留村划归壶口镇;同年年末,辖3镇、5乡,有1居民委员会、109村民委员会。
2002年10月,撤并村民委员会30个。
2002年末,辖3镇、5乡,有1居民委员会、79村民委员会。
2004年4月,设东关、西关、桥南、祖师庙、小府、学背后6居民委员会;同年年末,辖3镇、5乡,有6居民委员会、79村民委员会。2011年末,辖吉昌、屯里、壶口3个镇,车城、文城、东城、柏山寺、中垛5个乡,共8个乡级政区,设有6个居民委员会,79个村民委员会。2021年5月6日,撤销东城乡,并入壶口镇。
区划详情
截至2020年6月,吉县辖3个镇、5个乡, 县政府驻吉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