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丘县,隶属于山西省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大同市东南角,地理坐标为东经113°53′~114°33′,北纬39°31′~39°38′。
灵丘属
温带大陆性气候。截至2018年灵丘县下辖3镇9乡,
总面积2732平方公里。总人口245858人。
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置灵丘县,因有赵武灵王墓而得名,属并州代郡。1993年7月地市合并后属大同市。
截至2009年,灵丘县境内有国、省道3条,县道9条,乡道43条,村道113条。
灵丘县有
平型关战役遗址、
赵武灵王墓、
觉山寺等旅游景点。2019年4月1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灵丘县退出贫困县。
灵丘县2018年全年生产总值完成39.05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5亿元,同比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4.47亿元,同比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20.42亿元,同比增长8.4%。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第一产业占10.64%,第二产业占37.06%,第三产业占52.30%。
建置沿革
灵丘县历史悠久,早在
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
西周时灵丘属燕,
春秋时灵丘属晋,
战国时,赵武灵王置云中、雁门、代郡,灵丘属代郡。
秦统一六国后,灵丘属代郡。
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置灵丘县,因有赵武灵王墓而得名,属并州代郡。
东汉初县废属幽州代郡,灵帝光和元年(178年)灵丘改属冀州中山国。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灵丘属新兴郡(治今忻州)。
三国曹魏时灵丘属冀州中山国。
西晋时灵丘县废属幽州代郡。
十六国时属后赵幽州代郡,前燕、后燕因之。
北朝东晋孝武帝
太元十一年(386年),拓跋建魏置灵丘郡(治灵丘),属司州(治平城)。县西置莎泉县。
北魏孝文帝
太和十七年(493年)改司州为恒州,灵丘郡属恒州(治平城)。
东魏孝静帝
天平二年(535年)灵丘郡改北灵丘郡(治灵丘,今县东十里),领灵丘、莎泉二县。北齐北灵丘郡(治灵丘县),属恒州。
北周置蔚州(治灵丘),北灵丘郡属之,莎泉县并入灵丘,灵丘辖广灵。县南置大昌县。北灵丘郡辖灵丘、大昌、广昌(今河北省涞源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大昌县并入灵丘,灵丘郡废,属蔚州。炀帝
大业三年(607年)废治灵丘的蔚州及北灵丘郡,灵丘属雁门郡。
唐武德六年(623年)复置灵丘县及蔚州(仍治灵丘),寄治阳曲县,
武德七年(624年)寄治繁畴县,八年(625年)寄治秀容(今山西忻州)。唐太宗
贞观五年(651年)还治灵丘,属河东道蔚州。唐玄宗
天宝元年(724年)蔚州移治安边县(今河北蔚县)。唐肃宗
至德二年(757年)灵丘属兴唐郡(治今河北蔚县),后属蔚州。
五代时灵丘属
后晋、
后唐之蔚州(治今蔚县)。
辽代属西京道蔚州。
金代属西京路蔚州。金宣宗
贞祐二年(1214年)四月灵丘县升为成州,属西京路蔚州。
贞祐四年(1216年)割为代州支郡。
元代灵丘属上都路(治今内蒙古多伦西北)蔚州。
明代属大同府蔚州。
清雍正六年(1728年)蔚州改属直隶宣化府,灵丘由历属蔚州改归山西大同府。
宣统三年(1911年)属山西省雁平道大同府。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民国元年(1912年)灵丘县直属山西省。
民国三年(1914年)属山西省雁门道。
民国十六年(1927年)直属山西省。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九月阁锡山将山西划为7个行政区,灵丘属第一行政区(驻五台,领17县)。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将第一行政区中的8县划为,第十行政区,灵丘属之。
民国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1942年~1945年)灵丘又属第一行政区。
日本侵略军侵占大同地区后,于民国二十六年10月(1937年)成立伪晋北自治政府,辖雁北13县。民国二十八年9月(1939年)伪晋北自治政府改称晋北政府。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日伪晋北政府改称大同省公署。
抗日战争期间,灵丘为重要抗日根据地之一,历属晋察冀边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20日日军侵占灵丘城,10月23日八路军115师收复灵丘城,成立灵丘县抗日民主政府,并创建以灵丘、广灵、蔚县、涞源、易县五县行政委员会(驻上寨)。 11月中共晋东北特委划为一、二两个分区特委,灵丘属一特委领导。 12月上寨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辖上寨、下关、冉庄、南城(今涞源县南城乡)。灵丘县抗日民主政府辖城关、三山、东河南、赵北4个区,不久王庄堡归属灵丘为5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月,中共五地委在下寨南成立,灵丘由一地委改属五地委领导。 9月22日晋察冀边区察南雁北办事处在雁翅成立,灵丘属之。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月察南雁北办事处撤销,灵丘属晋察冀边区第二专署。
民国三十年(1941年)2月,二专署重新划县界。灵丘县9、10、12区划归浑源县,2区划归广灵县,灵丘县重编为6个区:1区龙玉池,2区银厂,3区冉庄,4区上寨,5区下关,6区招柏。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9月,晋察冀边区设冀晋、冀察、冀中、冀热辽4个行政公署,灵丘县属冀晋行政公署的第五专区。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3月30日日军被赶出灵丘城,灵丘县全境解放。 6月,王成庄、赵北、史庄3个区重新划归灵丘,全县划为10个区。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5月灵丘所在的雁北由第五专区改为第一专区。石家田、柳科重新划归灵丘。全县由10个区改划为8个区。同年10月阎锡山派任玉玑在大同组织国民党灵丘县流亡政府,任以"山西省灵丘县政府驻同办事处”名义挂牌办公。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3月,国民党灵丘流亡县政府迁到广灵县北关。11月冀晋区与察哈尔省合并为北岳区,灵丘等雁北各县属之。全县8个区改划为36个小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21日,国民党灵丘县流亡政府县长任玉玑被解放广灵县城的解放军俘虏,该“政府”自行解散。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北岳区与冀热辽区合并重建察哈尔省,灵丘所在的原北岳一专区改为察哈尔省雁北专区。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灵丘仍属察哈尔省雁北专区。年末,灵丘全县新编为7个区,辖224个行政村。
1952年12月13日,察哈尔省撤销,灵丘县所在的雁北专区重归山西省。
1958年9月,浑源县王庄堡、中庄铺、温庄堡划归灵丘县管辖。
1959年1月29日,雁北专区与忻州专区合并为晋北专区,灵丘属之。
1960年王庄堡、中庄铺、温庄堡重归浑源管辖。
1961年5月,晋北专区复分为雁北、忻县两个专区,灵丘仍属雁北专区。
1978年雁北专区改称雁北行政公署,灵丘仍属之。
1993年7月地市合并后属大同市。
区划详情
截至2018年,灵丘县辖3个镇、9个乡,
县政府驻武灵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