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今地名

大同市平城区的由来及地域变迁

浏览: 次 日期:2019-12-03
平城区,隶属于山西省大同市,位于大同市中部,大同盆地中心。北与新荣区古店镇接壤,东临云州区大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西至十里河,南至云冈区西韩岭乡。是晋冀蒙三省(区)的商贸交汇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中心区,是中共大同市委、市政府、驻同部队首脑机关所在地。大同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平城区总面积约为246平方公里,人口约100万。辖13个街道、3个乡,125个社区、60个行政村。   2016年,平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4.85亿元。

建置沿革

原始社会,从城西青磁窑村获得大量打制石器及一批哺乳动物化石足以证明,大同城在旧石器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聚居地。 夏商周春秋,为北狄和楼烦所居。 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于公元前300年置云中、雁门、代郡,派名将李牧守卫,为赵国北部重地,大同城始建制。 秦朝,属雁门郡,秦大将蒙恬率兵30万北击匈奴,征集民众在城西十里河谷筑城以备胡。 西汉,置平城县,属雁门郡。汉高祖元年(前201年)封此为代国,先后派兄弟和儿子镇守。王莽时改为平顺县,属并州填狄郡。 东汉,称平城县,属雁门郡。汉灵帝末年,匈奴入侵,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平定代地,安集民众,平城县易地为今代县东。 晋朝,鲜卑人拓跋猗卢封为代公,建兴元年(313年)修平城为南都,平城复还故治,属代国。 北魏,拓跋珪于公元398年迁都平城,改号皇帝,改元天兴,置司州,治平城。北魏在大同城建都97年,历经六变七世,平城为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太和十八年 (494年) 迁都洛阳后,置恒州,治平城。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改恒州为恒安镇,隶属恒州太平县。 北周,公元577年改太平县为云中县,恒安镇隶属云中县。 隋朝,开皇元年(581年)改云中县为云内县,恒安镇隶属云内县。 唐朝,咸通一年(869年)置大同军节度使。 五代,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云州在内。 辽朝,重熙十三年(1044年)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置大同府,大同始得其名。重熙十七年(1048年)置大同县。 宋朝,宣和五年(1123年)置云中府路,治云中府金朝,辽保大二年(1122年)金占大同,改西京为西京路,府治、县治不变。 元朝,金贞佑三年(1215年)元攻占大同,初为西京。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大同府为大同路,隶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大同始属山西管理。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明攻占大同,洪武五年(1372年)建大同城池。洪武七年改大同路为大同府,大同为九边重镇之一。驻军达13万之多。 清朝,设大同府,治大同县,隶属山西省。顺治六年(1649年)因姜瓖之变,大同府移治阳高卫,名阳和府,顺治九年(1652年)还故治。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大同废府留县,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置雁门道,治大同, 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后,属山西省。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9月13日,日军入侵大同,10月15日成立“晋北自治政府”,属伪蒙疆联合委员会,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改为“晋北政厅”,属伪蒙古联合自治政府。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改为“大同省公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以同蒲铁路和平绥铁路分为东西大同县,大同城隶属无定向。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投降后,大同城为国民党政府第二战区司令部大同领导组管理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大同城为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理。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1日,大同解放后,改县为市,属察哈尔省中华人民共和国,1952年10月,撤销察哈尔省建制,大同市隶属山西省管辖。 1979年12月,恢复城区人民政府。  2018年2月,国务院同意大同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根据批复,同意撤销大同市城区,同意设立大同市平城区,以原城区的南关街道、北关街道、东街街道、西街街道、南街街道、北街街道、新建南路街道、新建北路街道、大庆路街道、新华街街道、向阳里街道、振华南街街道,原南郊区的水泊寺乡、新旺乡、马军营乡的行政区域为平城区的行政区域。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49年5月,城内设一区 (现北街街道一带,含北关),二区(现西街街道一带),三区(现东街街道一带,含东关),四区(现南街街道一带,含南关),并成立区政府,后改为区公所。同年7月 28日,大同市部分农村归城内一、二区(划归一区的有白马城、卧虎湾,划归二区的有宋庄、下皇庄、五里店、西水磨、十里店、十里铺、马军营、房子村、瓦窑村)。同年8月19日又将周家店划归四区。 1950年3月,城内四个区改为三个区。一区管城内东北隅和北关地区,二区管城内西北隅、西南隅地区,三区管东南隅、东关和南关地区。 1952年,撤销三区,城内只设两个区:一区辖东北隅、北关、西北隅;二区东南隅、西南隅、东关、南关。区公所改为区人民政府。 1954年2月,城内一、二区合并成立大同市市区,随后改为城区。 1955年,设8个街道。 1960年,成立人民公社,下设8个街道改为分社。 1967年3月,成立革命委员会,设10个街道。 1985年12月,辖区街道10个,社区206个,街巷 417条。 1986年,南关街道分出部分辖地,成立向阳里街道。 1989年,新建路街道分成新建南路街道和新建北路街道,北关街道分为北关街道和新华街街道。至此,城区有13个街道,268个社区,567条街巷。 1992年3月14日,社区调整112个,新建26个。 1997年,新建南路街道分出部分街巷成立振华南街街道,全区有社区309个,街巷839条。 2000年,调整后有社区108个。 2012年9月,正式组建开源街街道。 2014年,社区调整为136个。 2015年,全区有街道15个,社区138个。 2018年6月,城区更名为平城区,在原有区划基础上划出老平旺街道、西花园街道,增加水泊寺乡、新旺乡、马军营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