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阳县隶属于保定市,位于
华北平原西部,
太行山东麓。处于北京经济圈内,曲阳县有13个乡,5个镇,总面积1083.7平方公里,人口60万(2012年)。
其位于太行山-燕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内,工农业发展受限,但独特的条件孕育出了曲阳自树一帜的文化体系,2015年成为河北省文化产业“十强县”,三产比例为17.2:35.8:47,第三产业在曲阳县域经济中已占半壁江山,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更趋优化。
2015年,曲阳县生产总值达到67.8亿元,雕刻产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定瓷产业发展趋势亦是迅猛。
建制沿革
秦统—中国后,实行郡县制,于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始置曲阳县,属巨鹿郡所辖。
时曲阳县区域西北部含今阜平县东北部。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设恒山郡,曲阳县属之,后因避文帝刘恒讳,改曰常山郡,曲阳县属常山郡所辖。因当时巨鹿郡亦有下曲阳名(今晋县、藁城),为与之区别。
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曲阳加“上”字,始称“上曲阳”。上曲阳县名,最早见于文字记载为《史记·灌婴列传》。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平定“七国之乱”,常山郡废,上曲阳县仍属中山国。新莽时期,恢复常山郡,改名曰常山亭,上曲阳属之。
西汉时,县境西北部达繁峙、灵丘、广昌界,东达滱水(今唐河)。
三国时至晋朝上曲阳属常山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上曲阳县并入新市县,称新市县。宣武帝景明元年(500),复置上曲阳县,隶属定州中山郡。北齐天宝七年(556年)下曲阳已改为藁城、鼓城二县,上曲阳县去掉“上”字,复称曲阳县,中山郡属之。
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曲阳县因盛产石料改名石邑县,次年改名,恒阳县。先后属鲜虞郡(今正定县),开皇三年(583年)改属定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属愽陵郡(今定州),大业九年(613年)又改属高阳郡(今高阳倒东)管辖。
唐天宝元年(742年)恒阳县属河北道定州愽陵郡。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后,定州为藩镇割据势力所据,曲阳属真定。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因避讳唐穆宗李恒名讳,复将恒阳县改为曲阳县。
北宋曲阳县属河北西路定州博陵郡,政和三年(1113年)设中山府,曲阳县属之。宋熙宁九年(1076年),析县境东北部军城入唐县,县境达通天河流域。
金明昌四年(1193年)析曲阳县西北部和行唐县北部境地,划入新置的阜平县。
蒙古太祖十一年(1216年)升曲阳县为恒州,辖灵寿、阜平、行唐、庆都(望都)、
唐县、曲阳六县,属中书省中山府。
宋太宗十一年(1239年)降为曲阳县,属中书省真定路,至元十二年(1275)改属保定路。
明代,曲阳县属定州所辖。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将阜平县东五社并入曲阳县,康熙二十二年(1683)又将原阜平东五社复归阜平县。
清嘉庆九年间(1804年),定州将支曹村划归曲阳县管辖。
解放战争时期,曲阳县先后隶属晋察冀边区冀西区、北岳区、建屏区。民国初,曲阳县境西南端石城、黄家庄二村庄划归行唐县。
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属河北省。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阜平县罗定峪和唐县于家寨、石堂、小路村划归曲阳县。
民国三十一年,唐县套里、十八度、东庄湾、横河口、灌城、田家坎、南屯庄、北屯村、坡上、坡下、风山庄、西王庄、罗庄、赵家庄、南伏城、北伏城、岸上、勺堤等18个村庄划归曲阳县,同年十二月,于家寨、石堂、小路村重归唐县。同年划归曲阳县的唐县18个村庄,除套里、横河口、田家坎外,其余归入唐县。
1949年曲阳县改属察哈尔省建屏专署;5月,改属保定专区;7月恢复原建制,属保定专区;8月并入定县;10月隶属定县专区;12月行唐县石城村复归曲阳县。
1994年底保定地、市合并,隶属保定市。
行政区划
截至2017年,曲阳县辖7镇11乡:恒州镇、灵山镇、羊平镇、燕赵镇、文德镇、产德乡、路庄子乡、党城乡、孝墓乡、齐村镇、晓林乡、郎家庄乡、庄窠乡、北台乡、范家庄乡、邸村镇、东旺乡、下河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