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县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东南部,东与
清河县接壤,西与
广宗县交界,南与
临西县、
邱县毗邻,北与
南宫市相连。总面积1012平方公里,总人口59万,辖6镇10乡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个市级产业聚集区,522个行政村。
威县历史悠久,相传大禹之父
鲧曾在此筑堤防洪、拯救众生,现存有“
鲧堤”遗址,威县曾为元朝威州州治所在地,“威”字源于宋代天威军曾驻扎威州所辖区域,寓意“威武”。
涌现出宋朝名相
范质、明朝兵部尚书
贾待问等众多历史名人。威县是闻名的革命老区、“冀南红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冀南党政军机关及附属机构曾在此驻扎七年之久,
刘伯承、
邓小平、
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生活工作过,走出
任仲夷、
刘杰、
李子元三位省委书记,涌现出大批志士仁人、革命英烈。
威县区位优越,是河北省交通枢纽县,
106国道、
大广高速、武馆公路纵贯南北,
青银高速、邢临高速、邢清公路、邢临公路、杨官公路横穿东西,被评为“中国承接产业转移投资环境十佳县” 、“中国绿色名县”、 “中国最具特色经济发展潜力县”。
2016年10月25日,为加快推进邢台威县
撤县设市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提升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地名命名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经威县人民政府同意,从即日起面向社会公开征集
威县撤县设市(
县级市)后新城市名称。
2016年12月,威县被列为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建制沿革
夏禹之前,境内已有人群渔猎稼穑,繁衍生息,其建置历代多变。
西周属邢国,战国属赵。秦始皇统一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威县地属巨鹿郡。
西汉后期,汉平帝封宗亲刘如意为广宗王,置广宗国,威县地属之,东汉初置经县,属安平国。
隋初,在经县废址置经城县,后分置府城县,属贝州。
公元601年,因避太子杨广名讳,改广宗县为宗城县,时威县地为经城、府城、宗城三县之地,仍属贝州。
唐朝初年,于宗城县置宗州,宗城县、经城县、府城县属宗州。
宋初,宗城、经城二县属河北东路大名府。1073年降经城县为镇,并入宗城县,威县境为大名府宗城地。
金代宗城县属河北西路洺州。
元太宗六年,宗城县并入洺水县,仍属洺州。1247年,洺水县遥隶邢洺路威州。
元中统三年(1262年)升邢州为顺德府,威州属之,后改属广平路。
明洪武二年四月,威州降为县,始称威县,属广平府。
清代,威县属直隶省广平府。
民国初年,沿袭清制,威县仍属广平府。
民国2年,废府州制,分直隶为4个观察使,威县属冀南道观察使管辖。
1914年,威县属直隶大名道。
1928年,国民政府废道,改直隶为河北省,威县属之。
1937年威县沦陷后,属伪河北省冀南道(驻邢台),1941年后改属伪顺德道(驻邢台)。
1938年5月5日,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河北省冀南行署四专区。
1939年3月,日军二次侵战威县后,威县抗日政府、国民党政府、日伪政府并存。
1940年,以后境内增设清江、宏毅、企之县。
1945年11月,三县撤销。
1945年6月,威县解放,临清、冠县、邱县、南宫、曲周、鸡泽等县在境内的“插花地”亦划归威县,属冀南行署四专区。
1949年8月,冀南第四专区与太行第一专区合并为邢台专区,威县属之。
1958年11月,威县并入南宫县。
1961年5月,恢复威县
建置,仍属河北省邢台专区。
1970年,威县属邢台地区。
1993年7月至今,威县属河北省邢台市。
行政区划
2014年初,威县辖7个镇、9个乡。
洺州镇、
梨元屯镇、
章台镇、
贺营镇、
侯贯镇、
七级镇、
张家营乡、方家营镇、
常庄乡、
第什营乡、
枣园乡、
高公庄乡、
固献乡、
赵村乡、
常屯乡、
贺钊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