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今地名

邯郸市大名县的由来及地域变迁

浏览: 次 日期:2016-12-02
大名县隶属于河北省东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位于东经114°58′11″~115°28′28″,北纬36°05′07″~36°30′10″之间。东与山东冠县莘县毗邻,南与河南省南乐县相连,西与魏县交界,西北与广平县为邻,北与馆陶县接壤。东西长45.45公里,南北宽37.58公里。县治驻大名镇,北距省会石家庄247公里,西北距邯郸市73公里,西南距河南安阳市92公里,南距河南省濮阳市75公里,东距山东省聊城市92公里,东北距山东省临清市101公里。20个乡镇,651个行政村,2012年,总人口86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首批扩权试点县。 邯济铁路穿境建站,青兰高速309国道纵横交错,交通优势明显。 2013年,大名县总面积为1052.98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1580828.1亩。其中耕地1146296.1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2.5%;园地63986.7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05%;林地87745.5亩。大名县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季同季,无霜期长,干寒同期。2013年,大名县有小麦、花生、玉米、大豆、棉花、谷类、薯米等。 2014年,大名县生产总值完成103.9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926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17691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12553万元,人均生产总值12024万元。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490194亩,总产量695282吨,人均粮食产量804公斤,粮食单产每亩467公斤,棉花总产量2912吨,人均肉类产量84.19公斤,大牲畜存栏88300头,农牧渔总产值达59.2亿元。

建制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魏文侯七年,魏文侯得到了邺地。至其子魏武侯时,将邺作为别都。魏武侯今大名县境内一块属地作为其公子元的食邑。 汉高祖十二年因这里曾是魏地,所以以些邺地为中心设立魏郡。又因今大名一带曾是魏公子元的食邑,所以建县时以元城县名之。 西汉后期汉宣帝在位时,元城县委粟里少女王政君被选入后宫,许配给太子。 汉元帝初元元年,被封为汉元帝的皇后,称孝元皇后。 三国时期魏文帝黄初二年元城县成为阳平郡的郡治所在。 东晋及十六国时期前燕建熙元年从元城县划出西部地方建贵乡县。 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和二十一年复置贵乡县,后又省。 东魏天平二年,分馆陶西界复置贵乡县。此时,元城、贵乡、魏县均属魏尹。 北齐天保七年魏县及元城县俱废,并入贵乡县。 隋开皇六年元城县、魏县从贵乡县分出复置,并从元城县分出一部分设马陵县,均属魏州。 唐武则天圣历二年分贵乡县复置元城县,贵乡、元城、魏县均属魏州。 唐乾元元年,复改为魏州。 唐建中三年,田悦改魏州为大名府,这也是“大名”被用作地名之始。 五代十国时期,后梁承袭唐制。 唐光元年三月,升魏州为东京兴唐府,改贵乡县为广晋县。 唐光三年改东京兴唐府邺都魏州。 后晋天福二年七月,改兴唐府为广晋府,改兴唐县为元城县。 后汉乾佑元年,改广晋府为大名府。 北宋初期,承袭前制。稍后,元城县、大名县、魏县先属河北路,后属河北东路大名府,称之为“北京”。 熙宁六年,大名县并入元城县。 绍圣二年复置大名县。金时期大名县、元城县属大名路大名府。 大名县、元城县属中书省大名路。 元至元二年,省元城县入大名县,不久复置元城县。 明大名县、元城县属中书省大名府。 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大名县入魏县。 洪武十五年二月复置。 清初承袭明制。清顺治十六年,大名县、元城县属直隶行省大名府。 乾隆二十三年,省魏县,306个村归大名,31个村归元城。 民国年间,大名县、元城县属直隶冀南道。1940年,政府溃散。 1945年3月,山东省朝城县的张鲁、王奉两个区并入元城县,元城县改为元朝县。 1945年7月,划城区及周围建大名市。此时,市、县分设,属冀南三专区。 1946年降大名市为县辖市。 1949年8月,改为城关区,同时废元朝县,将元朝县的张鲁、王奉两个区划归山东莘县,其余全部并入大名,此时大名县属河北省邯郸专区。 1958年10月,废魏县入大名县。 1960年5月,撤邯郸专区,大名县改属邯郸市。 1961年5月,恢复邯郸专区,大名仍属之。 1961年6月,魏县从大名分出复置。 1970年,邯郸专区改称邯郸地区、市合并,称邯郸市,大名县属邯郸市至今。

行政区划

2013年,大名县辖7个镇、13个乡:大名镇杨桥镇万堤镇龙王庙镇束馆镇金滩镇沙圪塔镇王村乡铺上乡黄金堤乡大街乡旧治乡西未庄乡孙甘店乡西付集乡埝头乡北峰乡张集乡红庙乡营镇回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