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隶属于
陕西省,位于
东经108°50′-110°38′和
北纬34°13′-35°52′之间,地处陕西关中
渭河平原东部,是陕西省的“
东大门”。总面积约13134平方千米,
户籍人口572万。为陕西省农业大市和人口大市。辖
临渭区、
华州区2个市辖区,
大荔、
富平、
白水、
潼关7个县以及
华阴、
韩城2个县级市。
渭南是
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是
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素有“
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
中原地区通往陕西乃至
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又是
新欧亚大陆桥的重要地段。
渭南是中国
国家授时中心所在地,还是中国重要的
商品农业基地,工业以
电力、
煤矿、
木材为支柱,
矿产资源丰富,其中
钼矿储量位居中国第二。
历史沿革
渭南作为县名,始于前秦苻坚
甘露二年(360年),以县城在渭河南岸得名。
秦(前221—前206),渭河以南属骊邑,渭河以北属下邽。
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设内史,辖骊邑、下邽等,此时,北部还设有莲勺县,据《汉书·地理志》载:“当属内史”。西汉
高祖元年(前206),
项羽进军关中,封
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骊邑、下邽一度属之,莲勺亦当属之。二年,汉设渭南、河上二郡。郑、骊邑属
渭南郡,莲勺属河上郡。九年(前198年)撤二郡,复隶内史。前197年七月,骊邑更名
新丰。建元六年(前135年),分内史为左右。新丰、郑、下邽属右内史,莲勺属左内史。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右内史为
京兆尹,左内史为
冯翊。新丰、下邽、郑属京兆尹,莲勺属
左冯翊。新莽始建国元年到地皇四年(9—23年),设烈郡、新丰、下邽、莲勺各县属之。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邽并入郑县,属京兆尹;莲勺数左冯翊。密畤县,当时在此时并入新丰,属京兆尹。建和元年(147年),又恢复下邽县,改隶左冯翊。魏(220年—265年),改京兆尹为郡,左冯翊为
冯翊郡。新丰、郑县隶雍州京兆郡、下邽、莲勺隶雍州冯翊郡。
晋(265年—316年),新丰、郑县仍隶雍州京兆郡,下邽、莲勺仍隶雍州冯翊郡。东晋前秦苻坚甘露二年(360年)正月,割新丰、郑县地,置
渭南县(县域在今
老城北),隶雍州京兆郡。下邽、莲勺仍属雍州冯翊郡,
后秦时,渭南、下邽隶属未变,唯据《
太平寰宇记》载:“
姚苌废莲勺县。”北魏登国元年(386年),因避道
武帝拓跋珪名讳,改下邽为夏封县,迁治于雄霸城(今巴邑镇)。太和三年(479年)复设莲勺县,废夏封入莲勺,隶雍州冯翊郡。
孝昌三年(527年)改渭南县为南
新丰县,并设渭南郡,治所迁至今县城东南四里
明光塬上。
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复设夏封县,与莲勺同隶雍州冯翊郡。废帝二年(553年),分置灵源、中源二县,改南新丰县为渭南县。三县均隶雍州渭南郡。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废渭南郡、灵源、中源入渭南县,属雍州京兆尹。同年因莲勺界内屡有“群盗”,置延寿郡,郡治在夏封县,领夏封、莲勺。
隋初,置雍州,不久改为京兆郡,渭南属之。
开皇三年(583年),废延寿郡。
大业元年(605年),改夏封为下邽,与莲勺同属冯翊郡。大业十年(614年),将下邽县治迁到今下吉城,隶
同州。
唐
武德元年(618年),渭南改隶
华州。垂拱元年(685年)华州改为太州。神龙元年(705年)又复为华州。天授二年(691年)七月,析渭南、庆山置鸿门县,县治在
零口镇。同时设鸿州,领渭南、庆山、鸿门、高陵、栎阳等县。大足元年(701年),废鸿州及鸿门县,渭南属雍州。开元元年(713年),渭南隶
京兆府京兆郡。自
武则天垂拱元年将华州改为太州后,州名几经更改,下邽县隶属未变:开元元年,为华州华阴郡;天宝元年(742年),州废郡存;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名为华州,上元二年(761年),再改为太州;宝应元年(762年),复名为华州;宝历元年(825年),复为太州;乾宁四年(897年),为兴德府;光化三年(900年),为华州。五代后梁时,渭南隶
大安府;后唐、
后晋、后汉一
直隶京兆府,
后周显德二年(956年),改隶华州。下邽县一直隶华州。北宋建隆元年(960年),改华州为镇国军;至道三年(997年),
陕西路华州华阴郡;皇佑五年(1053年)该镇国军为镇潼军,渭南属之。熙宁六年(1073年)撤渭南,入郑县。
元丰元年(1078年)恢复渭南县,隶
永兴军路华州华阴郡。下邽县,一直隶华州华阴郡。金皇统二年(1142年),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改镇潼军为金安军,渭南、下邽属之。元中统元年(1260年),改金安军为华州。至元元年(1264年),并下邽入渭南,曰并管。十六年(1279年),改京兆路为
安西路,二十三年(1286年),置
陕西等处行中书省。
黄庆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渭南隶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华州。
明
洪武十四年(1381年),革“并管”名,下邽化为渭南县,县境始跨渭水南北,隶陕西省等处承宣布政史司
西安府华州,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一月直隶西安府。
清,隶陕西省西乾鹿道西安府。
民国初属关中道,1928年属陕西省。
1948年到1949年,渭南市境内陆续解放,各县人民政府废除了民国时期的保甲制,实行区、乡、村三级制。渭南分区时6县共设82区2市621乡,大荔分区时8县共设72区2市580乡,富平县设13区2市96乡。除已划出的临潼、
蓝田县外,境内共设136区6市1011乡。
1950年5月渭南专区对县以下行政区划进行了缩编,全区13县共设105区908乡,富平县设10区97乡。剔除临潼、蓝田二县,境内共设92区787乡。
1956年,随着
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各县相继对区划进行了调整,并小乡为大乡,乡下辖高级
农业合作社。
1958年9月各县相继撤乡,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公社下设
生产大队、生产队。同年11月,并小县为大县,今境内共设渭南、蒲城、大荔、韩城四县。县以下区划随即进行了调整,并小社为大社,下设管区、大队、生产队,除临潼、蓝田二县,境内共设42个公社234个管区。
1961年8月恢复
华县、
华阴、
潼关、合阳、澄城、白水、富平县后,各县对县内行政区划重新整编,撤销管区,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制。境内的11个县(除临潼、蓝田)共设208个公社,渭南、蒲城、富平三县在公社之上还设有区工委。1975年11月区工委撤销。1980年1月将蒲城县的高楼河、肖家堡、阿庄、广阳4个公社划归
铜川市。到1982年,全区13县共辖304个公社(镇)3939个生产大队21918个生产队。
1984年渭南、韩城改县为市(县级),驻地城关镇改为街道办事处。按照政社分设的规定,各县(市)普遍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村建制,全区共设街道办事处2个,乡180个,镇55个,村3139个。
1988年移民返回库区,
大荔县增设了6个乡,
华阴县增设了3个乡。
1990年12月27日,撤销华阴县,设立
华阴市(县级),以原华阴县的行政区域为县级华阴市的行政区域。
1994年12月17日,撤销渭南地区和县级渭南市,设立地级渭南市,市人民政府驻东风街83号。原渭南地区的华阴、韩城两个县级市由陕西省直辖,渭南市代管。
2012年5月25日,陕西省政府确定,韩城市成为陕西省计划单列市,即“副地级市”,省级相关经济规划直接下发韩城市。
2015年10月,国务院批复省人民政府《关于渭南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同意撤销华县,设立渭南市华州区,以原华县的行政区域为华州区的行政区域。
行政区划
渭南市下辖2个市辖区(临渭区、华州区)、7个县(
潼关县、
大荔县、
澄城县、
合阳县、
蒲城县、
富平县、
白水县),并代管2个县级市(
韩城市、
华阴市)
[3] 和国家级高新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卤阳湖现代产业综合开发区、
华山风景名胜区
。面积13134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