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今地名

漯河市的由来及地域变迁

浏览: 次 日期:2015-06-23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曾是“内陆经济特区”,被评为”中国品牌城市”,是中西部首个、全国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城市。漯河是中国首个”食品名城”。此外,漯河还先后摘取“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桂冠。  漯河历史悠久,在贾湖遗址出土的国宝—7000多年前的七音骨笛,是世界最早的乐器;发现的8000—9000年前的甲骨契刻符号是迄今为止世上最早的文字雏形;出土的酿酒遗留物将人类酿酒史推到了9000多年前。贾湖遗址发掘出的碳化稻米及石磨盘、磨棒、石铲等实物,表明8000年前这里已最早有了人工栽培水稻。编纂了世上最早字典《说文解字》的许慎也生活在这片土地。建于隋开皇四年的小商桥被认定比公认最早的石拱桥—赵州桥还要早20多年。 明朝时漯河已是繁华的水陆交通要道,商埠重镇。今天的漯河依旧美丽繁华,交通便捷,四通八达,是国家二类交通枢纽城市。孕育了亚洲最大肉类加工基地—双汇,全国第一家葡萄糖饮料生产商—乐天澳的利;全国最大的方便面商之一—南街村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历史沿革

历史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这里就已经有人类定居生息。  贾湖遗址发现的契刻符号,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将世界文字史向前推进了4000多年;出土的国宝七音骨笛将世界音乐文化史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贾湖遗址的酿酒遗留物将世界造酒史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 发掘出的碳化稻米及石磨盘、磨棒、石铲等实物,表明8000年前这里已最早有了人工栽培水稻。  春秋时期这里发生了举世闻名的召陵之盟;孔子亦曾在这里的化身台授徒讲学。 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字学家许慎诞生于此,他编纂的《说文解字》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字典,被誉为“字学宗师”和“字圣”。曹丕篡汉的历史实证“受禅台”和“三绝碑”也屹立于此;早于赵州桥20年,被誉为“天下第一桥”的现存最早石拱桥——隋代小商桥也依然挺立。  南宋名将岳飞领导的郾城大捷也发生在这片土地。

    商周时期,漯河小镇初见雏形。因滨临隐水(今沙河)故称隐阳城。 

秦汉属召陵县管辖。 南北朝时期,隐阳城改称奇雒城。 隋朝,把汉代以来的行政区划由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南颍川郡遂被取消。隋炀帝大业年间,将召陵县并入郾城县,奇雒城改名殷城,因它紧傍隐水,隐水又名殷水,城随水名。 元代,因沙澧河相汇处,河湾状似海螺,将上口镇更名为螺湾河镇。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东定陶进士乔迁任郾城知县,认为“螺”字用于地名不雅,遂改“螺”为“漯”。 清末,京汉铁路在这里修建车站,取名漯湾河车站,因名称字多,为便于书写和称呼,省略为漯河车站,漯湾河镇也随之称漯河镇,属郾城县。随着漯河经济的发展,牛行街牲畜贸易市场的扩大,以及漯河车站的升级,漯河知名度愈来愈高,漯河已为世人所公认。在这种情况下,1958年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承认“漯”字的第二读音。 1948年7月,设立县级漯河市。 1949年1月,漯河市与郾城县合署办公。同年10月,漯河和郾城分设。 1960年6月郾城县并入漯河市。 1961年11月,漯河、郾城再次分设。 198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漯河市由县级市升格为省辖市,辖郾城舞阳临颍3个县和源汇区,总面积约2640平方公里。 2004年新的行政区划调整后,辖区由原来的郾城、临颍、舞阳、源汇区“三县一区”调整为郾城、源汇召陵三区和临颍、舞阳二县。  行政区划 辖3市辖区、2县: 市辖区:源汇区郾城区召陵区 县:舞阳县临颍县 其他:漯河经济开发区西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