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是山东省
地级市,成立于1983年10月,是
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位于
山东省东北部、黄河入海口的
三角洲地带,东经118º5´,北纬38º15´。
东营是古代大军事家
孙武的故里。山东地方代表戏曲
吕剧的发源地。中国第二大石油工业基地
胜利油田崛起地。被评为中国“六大最美湿地之一”。
1982年8月山东省政府向国务院请示成立省辖地级市——东营市,1982年11月10日
国务院以〔82〕国函字249号文件批复了省政府请示,划原惠民地区的垦利、利津2县,广饶县的4个公社,沾化县的4个公社,博兴县的1个公社和3个大队,成立省辖地级东营市。1983年8月30日,国务院以〔83〕国函字175号文件批复了山东省政府请示,把广饶县划归东营市。1983年10月15日,召开东营市成立庆祝大会,东营市正式挂牌。
东营区位优势明显,东临
渤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北靠京津唐经济区,南连山东半岛经济区,向西辐射广大内陆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连接中原经济区与东北经济区、京津唐经济区与胶东半岛经济区的枢纽位置。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东营市建市前的历史主要沿
广饶、
利津、
垦利3县历史追溯。广饶县位于市域南部,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县;利津县位于市境西部,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以永利镇升置利津县;垦利县境大部系黄河新淤地,1943年在中共垦区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础上建立垦利县。至建市前,三县的建置、隶属迭次变更。
夏代至
殷末,东营为季艹则氏、逢伯陵、蒲姑氏居地。
西周至
战国时期,市域内已成陆部分均为齐国地。秦代属
齐郡。
两汉时期
西汉时期,境内属
千乘郡和齐郡。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首置广饶县,属齐郡。广饶县境分属2郡5县之地,即千乘郡之千乘县、
琅槐县;齐郡之广饶县、巨定县、利县。利津南部之地属千乘郡之漯沃县、蓼城县。
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 2年),广饶曾一度被封为侯国。
王莽新朝时,市境属建信郡。南部为千乘县、琅槐县地,西部为施武、延亭县地。
东汉初期沿西汉建置。
汉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以千乘郡改为千乘国。永元七年(公元95年)改千乘国为乐安国。市境属乐安国。南部置利、益、博昌3县(广饶、巨定、琅槐3县废),西部置有蓼城县(漯沃县废)。
魏晋隋唐
三国时期,属魏国青州乐安国博昌、利县、蓼城县地和冀州乐陵国漯沃县地。
西晋时,复置广饶县,属齐国。市境西部部分属冀州乐陵国漯沃县和青州乐安国蓼城县。东晋至南北朝时期,市境先后为后赵、前燕、后燕、前秦、北魏等国属地。其行政建置,皆相因袭,市境属青州齐郡和乐安郡、冀州乐陵郡。
隋朝,初期罢郡存州,实行州县两级行政,开皇三年(公元583年) 移千乘于广饶,广饶县名改为千乘,属青州。十六年(公元596年) 废漯沃县置蒲台县,辖永利镇,属棣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 复改州为郡。青州改为北海郡,
棣州改为渤海郡,市境分属之。
唐朝,复改郡县制为州县制,又在州县之上设“道”,市境南部先属河南道乘州千乘县,后属河南道青州千乘县。市境西部属河北道棣州渤海县、
蒲台县。
宋元时期
宋朝,初废道制。
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 在州县之上设置“路”。广饶县地属京东东路青州千乘县。利津县地先属河北路,后属河北东路滨州渤海县。金朝统一北方后,仿宋制,实行路、州(府)、县三级行政。金熙宗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改千乘县为乐安县,属山东东路益都府。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 以永利镇升置利津县,属山东东路滨州。
元朝统一中国后,首设行省。市境南部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府乐安县,西部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滨州利津县。
明清时期
明朝,废除行省,设置直隶区和
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府、州、县。市境南部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乐安县,西境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滨州利津县。
清朝,实行省、府、县三级行政,市境南部属山东省
青州府乐安县。西部属山东省济南府利津县和
沾化县(局部),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改属武定府。
近现代历史
中华民国时期,1913年废府实行省、道、县三级。市境南部属山东省胶东道乐安县。1914年,民国政府改定全国重复县名,乐安县更名为广饶县。1915年改属淄青道。1927年废道,直属山东省。市境西部初属山东省岱北道利津县、 沾化县地,1915年改属济南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市境大部为日本军队侵占,境内政权割据分立,政区不统一。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有1939年 后成立的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县政府,隶属清东督察专员公署;1940年建立的广饶县抗日民主政府(1942年2月撤销);1941年初建立的广北县行政公署,1943年改称广北县政府;1941年9月建立的垦区建设委员会,1942年改称垦区行政委员会,1943年4月改称垦利县政府,隶属清河区行政公署。1944年以后,以上均隶属渤海行政公署。
国民党建立的政权:1938年10月,国民党山东保安十六旅建立广饶县政府,只存在4个月;1938年2月,国民党地方游击部队刘景良进驻利津城,建立国民党地方政权,历时仅11个月。日伪政权:1937年12月,日军第一次侵占利津城,建立伪政权。后日军主力撤走,伪政权为国民党
刘景良部摧垮。1939年,日军二次侵占利津城,再建伪政权,隶属伪山东武定道。1939年2月,侵占广饶的日军组织伪广饶县政府,隶属伪山东青州道。
解放战争时期,利津与垦利县同属渤海区第四专署。1949年四专署改称垦利专署。1945年,广北县、四边县撤销,建立广饶县政府,隶属渤海区清河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5月,撤销
渤海行政区,市境内广饶、利津、垦利均隶属于惠民地区行政公署。1956年,垦利县建制撤销,垦利、利津合并为利津县。1958年,沾化、利津合并为沾化县。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为淄博专区,境内广饶县、沾化(含利津)县、县级孤岛人民公社属之。1959年,孤岛人民公社撤销,恢复垦利县。1961年,沾化、利津县分置,惠民地区与淄博市分开。境内广饶、利津、垦利及沾化局部隶属于惠民专区。1983年10月东营市建立。
[2]
行政区划
建市初,东营市划为东营、牛庄、河口3个区,广饶、利津、垦利3个县,3个镇、55个人民公社,1780个生产大队。1984年撤社改乡、撤队改村。1987年6月,牛庄区与东营区合并为东营区。此后多次进行乡镇规模调整,撤、并了一些乡镇。至2011年底,东营市有40个乡镇街道(14个街道、23个镇、3个乡)。
东营区有6街道4镇(文汇街道、东城街道、辛店街道、胜利街道、黄河路街道、胜园街道,牛庄镇、六户镇、龙居镇、史口镇)。
河口区有2街道4镇(河口街道、六合街道, 义和镇、仙河镇、孤岛镇、新户镇)。
广饶县有2街道6镇1乡(广饶街道、乐安街道,大王镇、稻庄镇、丁庄镇、李鹊镇、大码头镇、花官镇,陈官乡)。
垦利县有2街道5镇(垦利街道、兴隆街道,胜坨镇、黄河口镇、永安镇、郝家镇、 董集镇)。
利津县有2街道4镇2乡(利津街道、凤凰城街道,陈庄镇、汀罗镇、 盐窝镇、北宋镇,明集乡、刁口乡)。
至2011年底,东营市有137个居民委员会,1781个村民委员会。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