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康氏文化研究会

地址:河南省南阳市长江路779号
电话:0377-63117878
邮箱:kswhyjh@126.com
QQ: 2404165663   1465588485 

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今地名

扬州市的由来及地域变迁

浏览: 次 日期:2014-10-15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等,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江苏省中部,东与盐城市泰州市毗邻;南临长江,与镇江市隔江相望;西南部与南京市相连;西北部与安徽滁州市淮安市金湖县交界;西北部与淮安市接壤,是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现辖区域在东经119°01′至119°54′、北纬32°15′至33°25′之间,总面积6634平方千米。扬州市境内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高邮龙虬庄遗址唐王墩遗址周邶墩遗址

    扬州市共辖邗江区广陵区江都区3个市辖区和宝应1个,代管仪征、高邮市2个县级市。2013年,扬州地区生产总值3252.0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2774元(按美元达到11751美元)。有着“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

扬州被誉为“扬一益二”有“月亮城”的美誉。扬州的建城史可至公元前486年,扬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商业昌盛,人杰地灵。扬州环境宜人,景色秀丽,是联合国人居奖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温泉名城。

 

历史沿革

 

    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2015年是建城2500年,古代有时作杨州(按:汉碑中杨字皆从“木”,从“手”系后人所改,王念孙有详细考证),相当于现在的“省”。据唐代杜佑《通典》所载,在古扬州地域内,唐代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这个扬州虽然包容了今天的扬州地方,但和今天的扬州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现在的扬州地区,春秋时称“”(邗国为周代的方国之一,后被吴所灭,建吴都),、汉时称“广陵”、“江都”等,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周时称“吴州”。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扬州刺史部,东汉时治所在历阳(今安徽和县),末年治所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国时魏、吴各置扬州,魏的治所在寿春,吴的治所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市)。西晋灭吴后,治所仍在建邺(曾改名建业,后又改名建康,今南京)。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从此广陵才享有扬州的专名。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10道,扬州属淮南道。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扬州为广陵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广陵郡复改扬州。

    唐末,江淮大乱。昭宗天复二年(902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在扬州受封吴王。天祜十六年(919年),杨渭(隆演,杨行密次子)正式建吴国,以江都为国都,改扬州为江都府,改元武义。吴天祚三年(937年),南唐灭吴,以金陵(今南京市)为国都,以扬州为东都。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年),后周改江都府仍为扬州。

    宋太淳化四年(993年),分全国为十道,扬州属淮南道。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又分全国为15路,扬州属淮南路。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扬州属淮南东路。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后,江都县析出广陵县,扬州增领广陵、泰兴2县。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置扬州大都督府。次年,改大都督府为扬州路总管府,领高邮府和真州滁州通州泰州崇明(今上海市崇明县)5州,并直领江都、泰兴2县。

    元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军占领扬州,改扬州路为淮南翼元帅府,寻改淮海府,属江南行中书省。二十一年,淮海府改维扬府。二十六年,改称扬州府。扬州府领高邮州、通州、泰州3州及江都泰兴、仪真、如皋海门宝应、兴化、六合、崇明9县。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罢除江南行中书省,设置京师(后改南京),扬州府属之。二十三年,分六合属应天府,崇明属苏州府,扬州府领3州7县,并直辖江都、仪真、泰兴县,高邮州领宝应、兴化县泰州如皋县,通州领海门县。

    明弘光元年四月(清顺治二年,1645年(乙酉年)),南明弘光朝兵部尚书史可法督率扬州军民抗御清军围攻的守卫战失败以后,清军对扬州城内的人民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史称此事件为“扬州十日”,此劫扬州死难八十万人。同年(1645年),清政府设立江南省,扬州府属之。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正式分为江苏、安徽二省,扬州府属江苏省[2] 。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军攻占扬州,曾改扬州府为扬州郡,改甘泉县为甘泉天县,历时8个多月。清末,扬州府领高邮州、泰州和江都、甘泉、天长(滁州)、仪征、兴化、宝应、东台县,俗称“扬八属”。

    宣统三年九月十七日(1911年11月7日),扬州光复。二十日,扬州军政分府宣布成立,隶属镇江都督管辖。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扬州府,并甘泉入江都县,原扬州府所属各县直隶江苏省。民国3年6月,江苏省分为5道,江都县属淮扬道。

    民国38年(1949年)1月25日,江都县城(扬州)解放。27日,设立扬州市,隶属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同年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改称苏中行政区扬州行政专区,专员公署驻扬州市。

    1950年1月,扬州专区与划出如皋、海安给南通专区,划出东台、台北(今大丰)给盐城专区以后的泰州专区合并,滁州划出六合县给扬州,并划出江浦县南京。最终扬州专区共辖扬州市、泰州市、兴化县、高邮县、宝应县、靖江县泰兴县江都县泰县仪征县、六合县2市9县。

    1956年3月,江都县析为江都、邗江2县。1960年4月,宝应县、高邮县析湖西地区为金湖县。1966年3月,仪征、六合、金湖3县划给新设立的六合地区。1971年,六合地区撤销,仪征、六合2县划回扬州地区。1975年,六合县划归南京市,扬州地区辖2市9县。

    1983年3月,江苏省改革地市体制,调整行政区划,扬州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原属扬州地区的泰州市江都邗江泰县高邮靖江宝应泰兴兴化仪征9个县划归扬州市管辖。扬州市改由省管辖,设广陵区和郊区。1986年4月,仪征县撤县设市。1987年12月,兴化县撤县设市。1991年4月,高邮县撤县设市。1992年9月,泰兴县撤县设市。1993年8月,靖江县撤县设市。1994年4月,江都县撤县设市。1994年7月,泰县撤县设立姜堰市。撤县设市中,行政区划均未改变。

    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扬州市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县级泰州市,设立地级泰州市,原由扬州市代管的泰兴、姜堰、靖江、兴化4个县级市划归泰州市管辖。扬州市设广陵区、郊区(2002年更名维扬区),辖宝应县、邗江县,代管仪征、高邮、江都3个县级市。

2000年12月,邗江县撤销县建制,改设扬州市邗江区。扬州市共辖广陵、邗江、维扬3个区和宝应1个县,代管仪征、高邮江都3个县级市

2011年11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对扬州市部分行政区划实施调整。扬州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内容是:一是撤销县级江都市,设立扬州市江都区,以原江都市行政区域为江都区行政区域;二是将扬州市邗江区的泰安、头桥、沙头、李典、杭集5个镇并入扬州市广陵区;三是撤销扬州市维扬区,将原维扬区的行政区域与划出5个镇的邗江区合并。

 

行政区划

 

    扬州市现辖邗江区广陵区江都区3个市辖区和宝应1个代管仪征、高邮市2个县级市。全市共有62个、4个和17个街道。全市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面积2310平方公里。

名称

街道

开发园区

广陵区

东关街道汶河街道文峰街道曲江街道

湾头镇头桥镇李典镇、沙头镇、杭集镇、泰安镇

汤汪乡

 

邗江区

梅岭街道邗上街道蒋王街道汊河街道、、双桥街道瘦西湖街道新盛街道甘泉街道、竹西街道

西湖镇、瓜洲镇、公道镇、方巷镇、槐泗镇、杨寿镇、杨庙镇

城北乡平山乡

 

江都区

 

仙女镇、邵伯镇、小纪镇、郭村镇、大桥镇、宜陵镇、武坚镇、樊川镇、真武镇、丁沟镇、丁伙镇、浦头镇、吴桥镇

 

 

开发区

文汇街道扬子津街道

施桥镇、八里镇、朴席镇

 

 

宝应县

 

安宜镇、范水镇、夏集镇、柳堡镇、射阳湖镇、广洋湖镇、鲁垛镇、小官庄镇、望直港镇、曹甸镇西安丰镇、山阳镇、黄塍镇、泾河镇

 

宝应经济开发区

仪征市

 

真州镇、青山镇、马集镇、新城镇、新集镇、刘集镇、大仪镇、陈集镇、月塘镇

 

仪征经济开发区

 

高邮市行政区划

街道

高邮街道马棚街道

送桥镇三垛镇卸甲镇界首镇临泽镇甘垛镇龙虬镇汤庄镇车逻镇周山镇

菱塘回族乡

园区

高邮经济开发区(省级)、高邮城南经济新区高邮湖西新区

注:国家级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功能区,非民政部注册在案的行政区。

 

 

人口民族

 

人口

     扬州境内第一次有完整的人口记录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当时广陵国领县人口达14万人,到南北朝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下降到4.5万人。唐天宝到贞元年间,扬州府人口达47万人,宋崇宁年间又降至10万人,到宋大观年间仅剩6.3万人。元初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扬州路领8县,人口达98万人。元末战乱,扬郡人口锐减。明洪武九年(1376年)为57万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扬州府领10县,人口达74万人。明末清初的战乱,例如“扬州十日”,又使扬州人口下降,雍正六年(1728年)扬州府领7县,仅有25万人。此后,清王朝实行一系列有利于人口发展的政策,使人口猛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人口突破200万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突破300万人,后来由于战乱灾荒,人口再度下降。

    19世纪初,全世界有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城市,中国就有6个,即北京、江宁(今南京)、扬州苏州杭州广州

    根据扬州市在2008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07年12月31日24时,全市总人口为4592460人,包括常住户口4579214人、未落户常住户口13246人。总人口比2006年末净增6090人,净增率为1.33%,增幅比上年下降3.77%。高邮、维扬(含开发区,现已并入邗江区)和宝应人口出现负净增。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91人,比2006年增加1人,平均每人所占面积为1447平方米,相当于三个半篮球场大。

据《扬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扬州市常住人口为445976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672684人相比,十年共减少212924 人,减少4.56%,年平均增长率为-0.47%。全市常住人口中,家庭户1402969户,家庭户人口为4206652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1人减少0.1人。

 

民族

 

    汉族占总人口的99%以上。现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少数民族分布,少数民族总人口2万多,占全市总人口的0.6%。高邮下属的菱塘回族乡江苏省唯一的民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