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市地处辽东半岛中枢,渤海东岸,大辽河入海口处,是中国大陆上唯一一个可观夕阳落海的地级市。是中国东北近代史上第一个对外开埠的口岸,是中国民族金融业的起兴之地,曾是东北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宗教文化传播中心,及各种物资的集散地,被誉为“东方贸易总汇”和“关外上海”之称。
营口物产丰盛、交通便利,是东北重要的出海通道,是环渤海经济圈以及东北亚地区最具发展竞争力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全国重点沿海开放城市,辽东湾中心城市,辽东湾经济金融中心,辽东湾现代服务业中心,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历史沿革
营口战国时期属燕国。
秦属辽东郡。公元前195年,西汉在辽东郡置18个县,营口地区南部设平郭县,北部置安市县。
三国时称营口为辽口,东晋时叫历林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营口地区先后被汉族的公孙政权、鲜卑族的慕容政权和高句丽政权统治过。平郭县和安市县置而不废,文县(东汉改为汶县)于240年被曹魏政权迁至齐郡(今山东省境),房县改属辽东属国。后燕政权于385年将平州治所迁到平郭县。
唐代末,北方先后有契丹、女真、蒙古3个民族政权更迭,并在营口市境内设置地方政权。
辽将渤海国的一些州县迁到营口地域内,在今熊岳镇设卢州领熊岳县,在今汤池镇置铁州领汤池县,耀州领岩渊县,归州领归胜县,另设曷苏馆大王府和辰州领建安县。金将辰州改为盖州,领建安、熊岳、汤池三县,余州撤废;设女真人的别里买、本得山、按春和曷苏馆4个猛安,猛安下置若干谋克。
明废州县改设卫所,营口境内南部属盖州卫,北部隶海州卫。营口时称梁房口。1621年,后金占据营口地区,以耀州(今大石桥北岳州村)为中心屯兵镇守。
1644年清朝对汉人和满人分别治理。营口地区北部置海城县,南部设盖平县以治理汉人;在熊岳设副都统管辖辽东半岛各地满人;又在熊岳、盖平、牛庄设防守尉或城防尉管理八旗事务。
顺治八年(1651年),清政府为“龙兴之地”不致荒芜,从山东招远等地陆续招民到营口境内。
1688年,清政府安置巴尔虎蒙古人在营口一带游牧。巴尔虎人以窝棚为居室,窝棚相连,状似军营。巴尔虎人离去之后,清政府颁布开垦辽东的规程,要求关内移民到辽东垦荒,遂山东、直隶一带的农民便纷纷来此,还有登州、荣城、天津海下等地的渔民也驶船来此处落户。他们在辽河南岸潮沟旁(也有少部分在辽河北岸)搭窝棚盖茅草房栖身。这些窝棚和茅草房远远望去就象一排排营房(其实并不是营房而是小渔村),得名“营子” 。因营子地处辽河海口,是退海之地,至少有600年历史。此地形成陆地后,遗留下多条潮沟,涨潮时河水便把潮沟淹没于水中,此为"没沟"之意,故称没沟营。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签订,“增设牛庄、登州、台湾、潮州、琼州开埠为通商口
岸”。
咸丰十一年(1861)四月,英国领事看到牛庄海口水浅,大船难以出进,条件差,不能作为口岸开埠通商,发现了牛庄辖管的没沟营。没沟营不仅水深河阔,又有距海口近、码头紧靠城镇的优势。如能在此开埠通商,更胜牛庄。密迪乐提出改牛庄为没沟营的要求,清政府同意了密迪乐变更开埠的要求。清政府官文称之为“同意没沟营口岸开埠”。
1861年5月24日,营口代替牛庄成为东北第一个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营口城建置。开埠以后,随着码头的繁荣,拉开了营口移民潮,主要移民以山东胶东、天津、河北等地为主,并形成了营口城。
1866年以后,清政府官文将“没沟营口岸”简称为“营口”。营口城市自此得名。清政府在营口设置奉锦山海关兵备道。
1867年1月设营口海防同知厅,负责海疆治安。1861年开埠以后,随着码头的繁荣,拉开了营口移民潮,主要移民以山东胶东、天津、河北等地为主,并形成了营口城。
1900年8月4日沙俄占领营口,设立营口民政厅,任命俄国驻营口领事安德烈·吉姆连科·奥斯特罗维霍夫为营口民政长官,向市民公布了《民政规则》十二条。主要内容有“一向属于清国官吏所管理的诸般事物,完全归于俄国当局管理”。民政厅管理营口一切事物,内设警察、税收、裁判、卫生四部,对营口实行4年的军事殖民统治,营口进入了外国占领时期。
1909年,清政府设置营口直隶厅,将原属海城县的3个乡、盖平县的1个乡划归 营口直隶厅管辖。
1913年,将营口直隶厅改称营口县,所属区域南至蓝旗,东至大石桥,西至渤海,北至大洼。
1914年民国政府将南路观察使改称辽沈道,辽沈道管辖营口、盖平、海城、辽阳、沈阳、铁岭、开原、镇安(今黑山县)、北镇、新民、锦县、锦西、兴城、绥中、盘山、台安、义县、彰武、东丰(今属吉林省)、西丰、西安(今吉林省辽源市)和辽中22个县。
1923年,在营口商埠区设立市政公所。
1931年9月,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营口沦为殖民地。
1932年,伪营口市公署实行区建制。
1932年,满洲帝国成立,营口隶属于满洲国管辖。1938年(伪康德五年)将营口县改称营口市,伪营口市公署实行区建制。
1945年8月15日光复,日本投降撤离营口,营口市地方组织“维持会”对城市进行管控。
2行政区划
1932年,伪营口市公署实行区建制,下设太康区、通惠区、河北区、同治区、绥定区、大和区、东昌区。
1938年,下设太康区、通惠区、河北区、同治区、绥定区、大和区、东昌区。
1946年,国民政府沿用伪满区划增设复兴区,共辖8个区:太康区、通惠区、河北区、同治区、绥定区、大和区、东昌区和复兴区,并建立保甲制。
1948年营口解放,废除了原有旧区划,建立了人民政府,设车站区、民主区、建设区、繁荣区、幸福区、胜利区、河北区和工农区8个区人民政府。
1950年恢复区建制,全市建立五个区人民政府,既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四区、第五区。
1956年市人民委员会取消区的建制,取消第一区~第四区人民政府,在此基础上成立九个街道办事处,既工业、车站、建设、八田地、西市场、胜利、清华、渔市、得胜,归市人民委员会直接领导,第五区人民政府改为第五区公所。
1957年,市人民委员会恢复区街管理制度,将原九个街道办事处合并为站前、新华、西市三区人民委员会,将第五区公所改为市郊区公所,驻地老边。
1958年11月,盖平县、营口县、盘山县划归营口市管辖,市辖区为站前、新华、西市及郊区。
1963年,新华区撤销,原新华区的八田地街道办事处划归站前区,原新华区所辖的胜利、清华两个街道办事处划归西市区管辖。
1966年1月,盘山县划归盘锦垦区管辖,6月,盖县,营口县划归辽南地委管辖,市辖区为站前、西市、郊区。
1969年5月,辽南地委撤销,盖县、营口县、海城县划归营口市管辖,全市共辖站前区、西市区、郊区、营口县、海城县、盖县。
1973年,营口市海城县划归辽宁省鞍山市管辖。
1975年11月,盘山县、大洼县重新划归营口市管辖,辖三区四县:站前、西市、郊区及营口县、盖县、盘山县、大洼县。
1984年,由盖县鲅鱼圈乡划出,设立营口市鲅鱼圈区。
1985年1月,盘山县、大洼县划归盘锦市管辖。营口市共辖盖县、营口县及站前、西市、老边和鲅鱼圈四区。
1992年11月,盖县改称盖州市(县)、营口县改称大石桥市(县)。
2003年4月,将盖州市的熊岳、芦屯、红旗3镇划归鲅鱼圈区管辖。
2012年,营口市辖四个行政区一个新区及两县(市):鲅鱼圈区、站前区、西市区、老边区、沿海新区、大石桥市、盖州市。面积:540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35.45万,市辖区面积981.99平方公里,人口120.6万。市政府驻站前区。
营口城市发展核心区 |
|||
行政区域 |
人口(万) |
面积(平方公里) |
驻地 |
38.3万(常住) |
82.3 |
||
西市区 |
20.4万(常住) |
45.4 |
|
43.1万(常住) |
272.9 |
||
老边区 |
16.5万(常住) |
322.8 |
|
72万(常住) |
1612 |
营口南楼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楼街道),青花管理区、石桥管理区、钢都管理区、金桥管理区,高坎镇、水源镇、沟沿镇、石佛镇、旗口镇、虎庄镇、官屯镇、永安镇、博洛铺镇、汤池镇、周家镇、黄土岭镇、建一镇 |
|
72.32万 |
2945 |
西城街道、东城街道、鼓楼街道、西海街道、太阳升街道、团山街道、九垄地街道、归州街道,万福镇、青石岭镇、沙岗镇、高屯镇、团甸镇、暖泉镇、榜式堡镇、高屯镇、徐屯镇、双台镇、陈屯镇、杨运镇、梁屯镇、什字街镇、矿洞沟镇、卧龙泉镇、九寨镇,二台乡、果园乡、小石棚乡 |